•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时间:2021-03-26 08:01: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然后指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高职院校应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念,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职院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完整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创业导师的专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应构建完善的创业平台,增强校内孵化能力。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型人才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曾锦(1969- ),女,四川绵阳人,四川传媒学院艺术设计与动画学院,讲师。(四川 成都 611745)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18-0053-04
      作为国家的顶层设计,“中国制造2025”战略为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指明了方向。当然,这一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以培养技术型、实践型、创新型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
      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必要性及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内涵
      “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必要性包括: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符合“工业4.0”对全球制造业提出的新要求。在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深度影响下,多领域、全方位的跨界融合大大加速与深化,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对于任何行业来说都是绕不开的重大议题。围绕这一背景,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纷纷提出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国家战略,一个以新能源、先进材料、数字技术和机器人为代表的“工业4.0时代”呼之欲出。面对世界这样的经济发展形势,我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则也是适时拉开了向“工业4.0”进军的序幕。另一方面,“中国制造2025”战略是我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行动指南。早在前几年,我国的制造业规模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制造业水平却与庞大规模不相适应,表现得相对滞后。加之,与人口红利消失相伴而来的成本上涨,极大地削弱了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有鉴于此,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可以促进我国制造业在机械装备、高性能医疗器械、电力装备、技能与新能源汽车以及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实现突破,从而使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
      具体来说,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以下四种能力:首先,扎实的理论知识。这里所指的理论知识不仅包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包括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后者的掌握程度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成长更具关键作用。其次,全面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更多地体现在实践工作中。因此,对于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而言,学生能将自身扎实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全面的实践能力非常重要。再次,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当今时代发展变化得十分迅速,社会需求也是变幻莫测。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新创业者需要与时俱进,积极创新。最后,過硬的心理素质。创新创业本来就面临各种困难,与常规就业的“顺风顺水”相比,创业意味着“惊涛骇浪”。创新创业者要想走好创业这条充满艰险的道路,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抗压能力。
      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培养高素质制造业人才的高职院校的大力支持,但是高职院校目前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1.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导向存在误区。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其最基本的方面囊括了常规就业与创新创业两个层面,但很多高职院校在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或受限于传统教育思维,或受限于就业考核指标,表现得目光相对短浅、功利意识较强,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是为了“解决学生的就业而让学生就业”的目标和理念,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教育。即便个别高职院校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其定位也是为了补充学生常规就业的不足而设定的,而不是站在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上,相应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未纳入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的教育导向造成对所有学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都采取“千人一面”的机械式、传统式就业指导与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具有创业想法的人才的成长和发展,既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学校构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
      2.高职院校尚未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在很多高职院校,学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包含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创新创业教育仅仅以选修课、论坛、沙龙和知识讲座等形式向学生推广,并不具备与必修课同等的强制性。学校层面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导致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理想的学生只能通过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来获取相应知识和信息。其二,虽然个别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学科定位十分模糊,缺乏有针对性的教材、教学大纲和评价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边缘化。其三,创新创业课程相对孤立,并未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相连接,造成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技能之间“各自为战”,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形成十分不利。
      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水平有待提升。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很多高职院校都注重了师资方面的投入,但在引进教师方面仍坚持“唯职称论”“唯学历论”的思路,同时很多院校还引入了由公司负责人、创业企业家和成功校友组成的社会导师团队,这样的教师团队看似“阵容强大”,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之所以会出现“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是因为这些“双肩挑”的兼职导师虽然名气、实力俱佳,但他们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本职工作上,对于在高职院校的兼职工作往往有心无力,这就极大地削弱了教学成效,远远达不到学校引进兼职教师的目的。究其本质而言,笔者认为很多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硬伤”,主要体现在人员构成不合理、授课效果不理想等方面。

    推荐访问:中国制造 改革 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