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引导策略|新闻搭车的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

    时间:2019-01-10 03:30: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舆论发源地,面对错综复杂的高校网络舆情,校方可以根据其特点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如对建议类舆情多采纳、早落实;对宣泄类舆情多关注、早干预;对诉求类舆情多疏导、早反馈。通过有的放矢、多管齐下的应对措施,将高校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转化、消除于萌芽状态,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关键词: 高校网络舆情 特点 引导策略
      
      高校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通过互联网对校园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校园管理,以及其所关注的其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①高校网络舆情在活跃校园文化、加强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综观近年来的高校突发事件,其中有很多就是由网络上的言论所引发的。网络舆情不仅形成迅速、传播迅疾,而且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已然成为当前各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一大重要阵地。
      一、互联网已成为高校重要的舆论发源地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网民网民总数达到4.57亿,在职业结构分布方面,学生占总数的30.6%,在各职业群中排第一。而2008年北京高校大学生思想动态滚动调查资料显示,有69.6% 的学生把网络作为获取社会信息最主要的渠道。
      可以说,大学生作为当代网民中一支重要的主力军,对网络的运用日趋娴熟,依赖性愈加严重,网络已成为高校学生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主要交流场所,网络舆情也正以强劲的势头横扫校园,对高校的校园管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畅所欲言,这一方面使得学生的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展现,另一方面又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中同时混杂着非常明显的非理性成分,一些学生在网上语言偏激,个别人甚至散播谣言、披露隐私、进行谩骂与人身攻击,对于这些负面的网络舆论,如果引导不善,则不仅会使学校工作陷入被动,严重的甚至还会对社会公共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应当更加关注网络舆情的动态与特点,坚持正确的校园网络舆论导向,适时适情地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的有效引导,牢牢把握舆论控制权,以更好地维护校园稳定运行和持续有序发展。
      二、对症下药,正确引导高校网络舆情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内容复杂多元,我根据其不同特点和规律,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建议类、宣泄类和诉求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探讨不同类型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更加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及时抢占网络舆论先机,为学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舆论保障。
      1.建议类舆情多采纳、早落实。
      建议类舆情主要是指高校学生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乃至社会问题所提出的较为具体可行的改进意见、方案等,该类型的舆情一般情绪化特征不太明显,比较客观、建设性强,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是,在所有的高校网络舆情中,它所占据的比例是相当少的,所以我建议对这类积极正面的舆情,应该“多采纳、早落实”。
      所谓“多采纳”,是指校方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姿态,接收校园网络舆情中出现的建设性意见、建议信息。这有利于引导其他较为消极的舆情向这类相对积极正面的建议类舆情转变。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采纳”并不是说一定要将意见、建议不加分析地贯彻落实下去,它的重点在于将“校方已经接收到这一信息并且正在认真考虑”这一信号传递到校园网络。例如:可以尝试在校园网中开辟专门的意见采纳版块,或是在热门的校园论坛区域开设置顶帖,甚至可以以类似“校方意见采纳组”这样的ID身份在论坛中传递信息。
      所谓“早落实”,是指校方对于实施条件已经成熟的意见建议应尽快地贯彻执行,因为雷厉风行的行动既能有效树立校方在学生心目中务实高效的形象,又能极大地鼓舞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姿态参与到学校的建设发展之中。例如,某高校学生曾在校园网论坛上向学校建议在教学楼设置通宵自习教室,校方认为此建议可行,便立刻予以采纳,第一时间落实,并在校报校刊、校园网和布告栏等校园媒体上将这一举措公之于众,通过这种学校与学生间的互动,既体现高校的责任感,又赢得学生们的信任与好评。事后,学生们还就学校的其他方面工作提出了诸多可资借鉴的建议,有力促进了学校发展。
      2.宣泄类舆情多关注、早干预。
      宣泄类舆情是指高校学生通过刻薄的言辞甚至是谩骂攻击等来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这类言论中充斥着大量没有依据的质疑、推测和道听途说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情绪化。由于当前高校的日益开放,与社会的融合更加紧密,校园网络的热议话题已经不再局限于校园本身,而高校学生也比以往更加热衷于参与到社会热点、不公现象的关注和议论中。特别是在当前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日益融合的背景下,手机上网、微博在大学生中十分流行,由于其对热点事件的高速转发能力,很容易就成为负面舆论的能量扩散器和聚集地。正因为此,高校对于宣泄类舆情应多加关注、及早干预,这不仅有利于实现校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社会和谐同样也将发挥重大作用。如江西中医学院破除“留学生强奸女学生”谣言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2011年5月8日晚,有网友爆料:“江西中医学院有个女生在实验楼被留学生强奸,他的男友当时也在场,学校为息事宁人对其公费保研,现在全校在封锁消息。”此信息最初是通过百度贴吧传播,但没有得到校方的足够重视,后经微博转发放大,舆情迅疾鼎沸,引起了公众对该校的负面围观。尽管校方较为及时地向媒体通报情况,并于5月9日晚上在官方网站上发布《郑重声明》,声明帖子“纯属造谣、捏造事实”,并称已报警,在一定程度上对谣言进行了有力反击。但由于校方没有开拓其他传播渠道全方位、不间断设置议程,官方声明也没有对事件做细节解释,因此并未能完全消除公众的争论和怀疑。网络论坛里,各种帖子相互碰撞,谣言如滚雪球般地发展。5月13日,网络上流传该校出现学生打砸事件,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个别论坛甚至出现了号召游行的帖子。危机事件随时可能爆发,校方处境开始被动。5月17日,在校方积极配合下,《人民日报》介入,刊发《“老外强暴女生”属虚构》,直指关键性问题:“老外强暴女生”、“公费保研”是否属实?网帖究竟如何产生?并爆出谣言制造者。用调查回应质疑,用真相反击谣言,该新闻被转载百余次,谣言这才不攻自破,舆论风暴逐渐平息,但已不可避免地对江西中医学院的形象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损害。②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中信息发布渠道的多元化和分散性及个人传播消息门槛的降低,使得当前高校网络舆情更加复杂、防不胜防,网上舆论的可控性难度加大。因此,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和响应机制,就成了高校正确引导网络舆情发展、避免事件向消极方向发展的必要手段。校方可以建立一支以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团员干部为主的、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论坛、贴吧、QQ群、微博和开心网等社交网站中的言论,对这些开放的网上交流平台进行监控和定期排查,科学梳理并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以便决策部门能掌握舆情的内容和走向,如湖南大学就制定了《关于加强网络舆情引导与监控的暂行规定》,专门就高校网络舆论问题立章建制,形成了一套可具体操作实施的详细规则;在技术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开发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校方也可以着力培养一批活跃在校园网络中的学生“舆论领袖”(注: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的“二级传播”理论表明,在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所发表的一些信息和表达的看法,能更好地影响普通受众,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网络红客”等在学生网民中所具有的较强号召力和感染力,来影响舆论走向,并辅以“红色信息占领、黑色信息封堵、黄色信息删除、灰色信息疏导”等手段来净化校园网络环境,倡导符合主流价值观念的舆论导向;而在面对网络重大突发事件时,公开、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则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高校除了要在第一时间做出舆情预警、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外,还可以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设置新闻发言人,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多渠道全面披露事件真相和细节,让事件更加透明化,从而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
      3.诉求类舆情多疏导、早反馈。
      诉求类舆情是指高校学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校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或是表达自己对学校教职员工的某些不满情绪,并且迫切希望学校相关部门能够针对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有效整改。
      在所有的高校网络舆情中,诉求类舆情是最应该重视并加以引导的,因为它既不像建议类舆情那样以温和的言论来促进校园工作,又不像发泄类舆情那样只求一时的情绪纾解,言辞激烈但持续性不强,也难以引发共鸣。诉求类舆情提出的一些问题往往是高校本身客观存在的一些“软肋”,在学生中可能存在广泛的共识,很容易引发相同利益群体的共鸣,继而形成“一边倒”的态势,然而问题的解决往往不是校方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实现的,所以这类舆情很可能从个体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家事”可能迅速蔓延为“国事”、“天下事”,激化矛盾。
      例如金融危机以来,在高校网络上也曾出现过大量的“就业难”舆论,事实本身是客观存在的,但这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并非高校本身可以解决。如果对于这类言论校方因为无法解决而听之任之的话,就很有可能从校园扩展到社会,如果有媒体扣住这些高校舆情热点,就“就业难”问题抓典型进行报道的话,那么对于该高校今后的招生和就业都是非常不利的。
      我认为,对待这类舆情,校方首先应当转变观念,从漠然视之到真诚面对,哪怕不是校方本身可以解决的,也应当积极回应、多做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其中的一些关键点难点,并给出一些建议。比如针对就业难的舆论,曾有高校在校园网上开辟专栏进行引导,通过设置“身边人物”“创业天地”版块,选取身边人、身边事、毕业校友等的典型事例进行就业创业舆论引导,很快学生在网上发帖有了体现,网络舆论开始转向。同时学校在新闻网上大力宣传对毕业生工作实施的“三个百万工程”等,使毕业生信心大增。
      除了与社会交集的综合类问题外,诉求类舆情中还有不少是与学生利益休戚相关的事情,如学校的收费、入党、评奖评优、师资、后勤、宿管、网络、教学服务设施等,这些通常是网上投诉、批评、民意聚焦的热点内容,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而这些问题通常又涉及高校的多个部门,如果没有及时反馈的意识,就有可能因为工作的脱节导致事态进一步扩大。因此,高校党委需要统一指挥相关部门,防止问题和矛盾堆积,错过最佳的解决时间。值得注意的是,校园网络不良舆论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不对称,故高校应当注意畅通网络沟通疏导渠道,可通过建设校务网络公开制度,设立校长信箱、后勤信箱、新闻中心信箱、学生处长信箱等,实现学校管理者与学生的直接对话,消除级别限制,坦诚沟通,更有利于解决现实的问题。而在做一些事关学生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之前,也应注意收集网络舆论意见,及时了解思想动态,未雨绸缪,将可能产生的矛盾冲突思虑周全,早做工作,转化和消除矛盾。此外,高校还可以另辟“战场”,将校园网络中所反映的重点舆情事件引入到学校日常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和班会、党课中,将其作为典型案例,结合思政理论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如此多管齐下,才能有效地将网络舆论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转化、消除于萌芽状态。
      
      注释:
      ①李新萌.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与引导[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6):86-87.
      ②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1年上半年高校应对网络舆情能力推荐榜.人民网舆情频道http://www.省略/GB/209043/212786/15064961.html
      
      参考文献:
      [1]齐勇.高校网络舆情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现象[J].管理教育,2008,(20).
      [2]朱敏.高校校园媒体增强舆论引导的有效对策[J].青年记者,2011,(08).

    推荐访问:舆情 引导 策略 高校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