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邮电通讯

    时间:2021-01-17 16:05: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在此期间电讯、邮政亦获得同步发展,与毗邻的长江三角洲的联系尤为密切,明显促进了彼此间经济的互动和发展。
      关键词:近代;上海;长江三角洲;邮电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7)03-0087-06
      
      人类社会经济生活中,信息传输的重要性显而易见。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同时电讯、邮政同步发展,与毗邻的长江三角洲的联系尤为密切,明显促进了彼此间经济的互动和发展,然以往论者不多,①本文拟作补充。
      
      一
      
      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信息传递的要求迫切。广州一口通商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商人已雇有专人专事信息传递,“盖因丝货、茶叶产于江浙,而洋货则来自广东,此往彼来,殆无虚日。且有常川住居广东之人谓之坐庄,专为探听货物之多寡、价值之低昂而设。遇有可以贸利或有某货滞销不可运往者,即专遣捷足兼程赶回,不过数日可到”。②上海开埠后,对信息的需求更为迫切。上海最早一家中文报纸,1861年11月创办的《上海新报》,其发刊词篇首便是“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近代长江三角洲在信息传输方面的近代化程度,是当时国内其他地区无法企及的,这种优势也是伴随近代上海崛起形成的。
      首先是电报的应用。上海开埠初期,通过船舶传递获取外部资本主义世界商贸、金融信息。随着上海进出口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种传输手段显见落后。电报的应用,则为改变这种状况提供了可能。19世纪40年代,美国人莫尔斯创制莫尔斯电码,使电报得到实际应用。1851年敷设横跨英吉利海峡的海底电线,成为世界电讯史上一划时代创举。1866年成功地敷设横跨大西洋的海底电线,把欧洲市场和美洲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把电报线也伸向了东方。
      1864年俄国建成一条由西伯利亚至恰克图的电报线,翌年续向海口拓展。1869年10月,俄国批准丹麦大北电报公司从西伯利亚中部架设陆线通达海参崴,然后安设海线到日本、上海和香港。1870年9月,日本批准大北海线从长崎上岸。大北于是年冬从香港设海线由轮船曳系到达上海吴淞口外,经总税务司赫德的同意,让线端在大戢山岛上岸,建置水线房。在公共租界的支持下,又把水线沿黄浦江底引伸抵达上海租界该公司报房。1871年4月正式通报。同年8月大北敷设上海至日本长崎的海底电线通报。这是由北向南的一条海线。苏伊士运河通航后,1870年英国东方电报公司敷设一条从英国到印度孟买的海底电线。于是,另组中国海底电报公司(1874年10月又改组为大东电报公司)从印度半岛东海岸马德拉斯敷设水线,经马来半岛的槟榔屿、新加坡等地到达香港。③1871年4月,英国人架设的香港至上海海底电线开通营业;同年6月,香港至伦敦海底电线接通。6月6日,《字林西报》收到了直接来自伦敦的第一份有线电报。从此上海与欧美间的信息传递改由电报沟通,以往用日月计的信息传输,现在缩短为数小时可达。信息传输效率的这种根本性变革,在上海滩引起不小反响,《字林西报》将它称之为“这一年最重大的事情。”1872年5月31号《申报》刊载的一则“电气告白”对电报的应用大加称许:“凡遇切要之事,用电线通报,虽万里之遥片刻周知,所以有裕国裕民之宏用,至于行商坐贾更不可少。”还在很多中国人对电报持疑忌心态时,经营进出口贸易的中国商人则兴趣浓厚,1876年英国驻沪领事评述“尽管农民和一般知识分子对此表示愠怒不悦和麻木不仁,然而据说在诸如杭州、湖州和苏州等丝、茶大市场上经营的商人们都极其希望得到这些工具(指电报和铁路——引者注)。”④
      进入19世纪80年代,伴随上海港内外贸易网络的扩展,上海与国内各大商埠之间的电报线相继架设。1881年,上海经苏州沿运河北上至天津的电报线开通。次年,上海循长江至镇江、南京线开通;两年后又延伸至汉口。1884年,上海南下至宁波、福州、广州、梧州、南宁、龙州线开通。通过便捷的电报通讯,“不论官商均可传达信息”。视商场如战场的中外商人纷纷利用电报的快捷,“凡欲操奇计赢尽有费此数元或数十元而得此大利者,是故争先恐后,趋之若鹜。”1884年,上海电报总局每月售出电报纸约1600张。他们已认识到“商家生财之道惟凭居积贸迁,而为迁为积又视在远市价之高低为断,苟能得声气之先,有利可图,不难一网打尽。”⑤而电报恰给他们提供了搏击市场的利器,“商贾交易藉电报以通达市价,而无者常绌,而有者常赢。”⑥
      电报的应用,使口岸贸易对上海商业发展的作用力更为增强。1883年4月,上海至杭州电报线尚未开通,《申报》就发表评论称“本年蚕丝一讯,杭、嘉、湖各属均可迅达电音,本埠该业市面当有振兴之兆。”6月上旬,“本埠丝市开盘,从南浔往来电报络绎不绝。”7月,上海电报总局由苏州分局添设无锡支局,“缘该处丝茧市面颇大,各路客商多有至埠。”⑦借助电报,中外之间及中国各主要通商口岸间的商业信息得迅速沟通,又加自1870年苏伊士运河开通,上海至伦敦的航程缩短四分之一,贸易周期及资金周转期大为缩短。“直接的结果是,在上海买到生丝时,随即在伦敦市场上出卖,在1871年夏季这一方式大为通行,丝商用这种方法避免营业中的风险,只要能获得最细微的利润,就能鼓励他又去收买生丝。”一些原本限于实力无缘经营进出口业的商人,因此得有施展身手的可能,“贸易的机会吸引着具有小额资本或信用的人。”⑧如1883年1月4日《字林西报》所称:“一句话,以前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现在可以周转一百次,甚至更多。”⑨上海中小洋行从1876年的160家发展到1884年的245家,年均增加10.5家。⑩面对新的竞争格局,那些老牌洋行也改变经营方式,“责任比较大的商人,预料到每笔交易的利润很低,自然倾向于扩大其经营范围以求补偿,结果商业被人为地扩张起来了。”外轮近港时,所载货物“不是预先卖了的,或到岸后立即就卖了。”{11}1882年11月25日《申报》以赞许的口吻称:“今日之中国既有轮船广其货之载,复有电线速其音之传”,两者互为促进,使长江三角洲的商业发展更添活力。
      进入20世纪后,在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工具应用的促动下,电报业稳步发展。在浙江,“1901年只有15个电报局,现在(指1912年——引者注)已有24个,没有一个因生意萧条而关闭的”。海关报告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汽船和铁路服务的竞争,它们发送邮件的速度在持续、快速的增长。以前的收费标准为,发到本省的任何地方都是每个字1角;发送到国内其他地方的按照它所经过的各省每个字增收3分;如果是发往国外的那么费用增加一倍。1908年收费减少了20%,而革命(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引者注)以后整个中国都是以中文每个字1角、英文每个字2角计算,不受理其他的外文字。电报业在以前是官私合营的。1907年这项服务由邮传部接管,并为浙江省任命了一名管理人员。1911年11月革命以来,浙江电报业都从属于上海总局的控制”。{12}民国以后,至1921年“共有15个新局开设,换言之,每两年就有3个新开设的电报局。这一在世界其他地区都不可缺少的通讯方式,在浙江有了立足之地,就犹如它是工业机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零件。到目前为止,一个拥有2300万人口的省份,有一半以上的行政地区都有了电报局。而这一拥有6000职员的机构,目前不仅能够自给自足,而且近年来每年都有少量的盈余。关于无线电报的设置,正在认真考虑之中”。{13}

    推荐访问:长江 上海 邮电 近代 通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