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培养船舶类研究生的模式与探索

    时间:2020-12-16 16:05: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今社会愈发注重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研究生为新时期社会发展服务。本文基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探寻当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对船舶与海洋工程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环节逐一筛查,主要侧重点放在探究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实验室建设、科学的导师指导形式及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措施等方面,以期所得结果更加适用于船舶电气复合型研究生的培养。
      关键词:船舶 协同培养 模式 复合型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建设体系的重要一环,培养出适应于当代社会进步与发展脉搏的人才是我国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而且研究生教育处于教育体系的关键一环,不仅要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打好“攻坚战”,更要为国民经济发展输送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等工作。
      一、协同培养
      1.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研究。学界对于研究生协同培养的概念莫衷一是,但普遍认为,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是在“协作式”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协作式研究生教育模式”也称“教学—科研—生产”模式,由李盛兵(1997)所提出,主要是指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该模式受到当时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侧重于大学和企业两个宏观的联合培养主体;后又有杨卫(2006)基于研究生、导师以及培养环境三者间关系的考量提出“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从而实现了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协作”到“协同”的话语转换,并引起学界的竞相关注。截至目前,“高等学校创新力提升计划”已实施了几年,研究生协同培养模式的内涵也随之不断丰富。黄正夫、易连云(2014)认为“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各培养主体突破创新体制的局限性,消除专业、学科边界,激发研究生培养资源和要素的高效汇聚,充分发挥各项创新要素的潜力,实现不同培养主体深度合作的理论、实践与途径。该提法将学科资源、地域资源和国际资源等也纳入了研究生协同培养的视野。基于学理性的分析,杜栋(2014)等人提出“协同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依据协同学和协同管理理论和途径,把研究生培养看作是一个协同系统,参与培养的校企双方都是依附于这个协同系统的子系统,而组织、资源信息和过程则是架构该模式的四个理论模型。
      2.研究生协同培养的具体实践研究。无论是研究生的“协作式”培养模式还是“协同式”培养模式,落脚点最终都在研究生教育活动的实践中,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研究生协同培养的目标、理念、过程、管理以及如何推进等多个方面。王全林(2005)认为,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以造就应用型与開发型研究人才为目标,教学、科研和生产开发在培养过程中紧密结合,大学与企业的合作管理与共同负责行为贯穿其中;同时,针对如何进一步扩大该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孙崇文(2005)提出可在兼职导师制度、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急剧扩张、企业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多种尝试以及校企合作研究生培养的局部探索等方面推进体制创新。进入协同创新的语境下,学者对研究生协同培养中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融合、高校内部和外部系统的互补更为关注:杨卫(2006)认为,把握好研究生、导师和培养环境三个要素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双重性角色,并坚持和谐、激发和多赢的三项理念,才能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协同式创新;徐亚清(2009)提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要做到管理协同、知识技能协同以及资源协同等;同时,在校院两级研究生管理体系、研究生内外质量保障等方面也要积极协同,以促进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有学者从单一类型(学术型/专业型)的角度关于研究生的协同培养进行研究,更多的是针对特定的学科及方向。从实践来看,研究生的“协同”培养较之于“协作式”研究生培养模式更为全面、系统和制度化,因而层次也相对较高,对于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而言,学界的探索和研究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黄正夫和杜栋等学者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近两年内该主题研究的最新趋势。黄文指出,学科融合和科技全球化要求我国研究生教育要消除各培养主体间的体制因素障碍,跨越学科专业的独立性,实施层次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完善、形式更加多样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由此论证并提出了构建完善丰富的导师协同培养体系,培养主体内部的不同学科方向的研究生间协同创新培养机制,政、产、学、研、用及国际不同培养主体间的协同创新机制等路径,以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转换而杜文除了在导师队伍、研究生个体上提出协同要求之外,还就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两大研究生培养系统的协同进行全面思考,并提出了“研究生协同培养联盟”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此前的研究,较为系统和全面。
      近年来,为了人才多样化的发展目标,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培养机构开始将关注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基于多学科多方向交叉的复合型研究生问题上来,并对这个问题进行广泛探讨。在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C9联盟科研院校已进行了多年的通过学科交叉及专业协同训练来培养复合型研究生的实践,进而也受到我国教育人士的广泛关注且正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
      二、船舶类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不同于传统制造业的特殊产业,船舶产业的产品具有其独特的特质,船舶产品往往建设周期较长、消耗人力财力较大。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每天都在更新和进步,而中国本身这些方面就落后于资方造船强国,所以中国海洋事业要想得到很快的发展,必须培养优秀的人才。但现在我国在船舶类人才培养模式愈发表现出一些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陈旧,学科专业建设落后。大多数高校仍然奉行着陈旧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教材使用方面缺乏先进性,跟不上当今船舶类行业新技术的发展动态,与整体行业发展连接度不足;在人才培养的标准上表现出过多的趋同化,培养的学生知识技能不够全面,没有在一开始就以企业应用为目标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教学模式方面表现为仍然过分强调理论教学,课堂教师讲授知识主要放在组织学习上,学生实践能力欠缺,没有主动地、完整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知识效果不佳。

    推荐访问:协同 船舶 多学科 探索 研究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