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灾难英语新闻报道 [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与趋势]

    时间:2020-08-12 07:20: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灾难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而灾难发生时人们需要大量准确而及时的信息来监测环境,消除恐慌。我国的灾难新闻报道刚刚起步,还存在反应迟钝、缺乏人文关怀等问题。放眼未来,中国传媒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将越来越成熟,有望建立成熟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此外,对灾难的深思与反省也有利于树立起正确的灾难新闻报道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灾难新闻 应急报道机制 人文关怀
      
      一、灾难新闻的界定
      何谓灾难新闻?一般而言,由于非人为因素所引发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地震、飓风、海啸、恶劣天气、火山爆发、洪水等以及主要由人为因素引起的火灾、车祸、矿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恐怖袭击引发的灾祸与战争等,均在灾难新闻的研究范围之列。总之,灾难事件大致可分为自然性和社会性灾难两大类。灾难新闻由灾难事件本身而来,意即对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事件的报道。
      灾难事件因自身强大的悲剧色彩、突发性、负面性、社会性、震撼性等特点,给人类带来沉重的挫伤与伤痛,极具新闻价值,因而它一旦发生便会迅速成为媒体争相播报的焦点与读者高度关注的热点。
      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灾难高发时期,自然灾害如地震、雪灾、水灾、泥石流间或出现;人为灾难如输油管爆炸、特大矿难、大型公共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频频发生。可见,对当前灾难新闻的报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二、西方传媒的灾难新闻报道
      灾难事件报道在西方传媒中享有极重要的地位,灾难新闻往往是报道的头条。在灾难事件发生后,西方传媒往往反应迅速,事实准确。一旦媒体监测到有危害公众人身安全或财产安全的灾难发生(甚至还没有发生),时刻准备着的记者们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进行播报。如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后,CNN仅在一分钟后就做出报道。此外,西方媒体在灾难报道中也体现出尊重生命与人性化关怀等优点,这些都值得中国传媒学习。
      三、灾难报道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媒体环境及对灾难新闻认识的改变,媒体对灾难事件的报道有了很大进展,然而仍有不少问题。
      1、消息被相关部门封锁,媒体反应滞后、信息片面。按理来说,灾难性新闻一般都是十万火急的事情。越早报道对民众越有好处,耽误时间太长不仅会耽误救援,甚至会使事件的恶性影响辐射开来,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同时这也会让主流媒体使受众对其产生反应缓慢、信息不可靠的刻板印象。这一点,在我国早期的灾难新闻报道中表现较为明显。
      例如,2003年非典报道由于政府部门封锁信息、遮遮掩掩,最终致使疫情大肆传播。一时流言四起、人心惶惶,产生的影响极其恶劣。而在2008年的南方雪灾的报道前期,媒体对信息披露滞后,轻描淡写的报道导致灾情未得到充分反映,影响救灾工作的进行。即使是在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的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第一家发布消息的机构并不是中国媒体,而是路透社,其地震报道比中国传媒的报道快了20分钟以上。
      2、过分强调对政府及官员的行动。考虑到灾难新闻可能会导致的社会动荡和产生的负面影响,中国的新闻媒体在报道灾难新闻时非常谨慎,总是习惯性的沿袭传统的新闻套路来对灾难新闻进行报道,即重正面报道轻负面报道、重官员的行动轻民众的言行。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喻国明教授在评论汶川大地震中央视连续100多个小时的直播报道时认为:“我们看到的是报道的逻辑始终一贯地指向行政逻辑的方向――我们的官员到了什么地方,我们的报道就到什么地方;我们的领导提出什么问题、关心什么问题,我们的传媒就采访什么问题、报道什么问题”。①
      3、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错位。西方传媒对人文主义关怀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有权利的。②而在我国,人文主义关怀一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开始进入大众传播的视域。媒体在对灾难事件进行报道时,还难以将人文关怀的内涵贯穿到整个报道过程当中。
      灾难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与错位的表现主要有:只见灾难事件不见个体命运,对受灾者个体的心理、命运及其所思所想关注甚少;为了捕捉“生动鲜活”的现场而不顾及受灾民众及其亲属的悲伤与身体状况,强行追问事情的细节及受难的感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刻意渲染伤痛、暴力场景,报道的画面或图片血腥而恐怖;报道内容娱乐化与低俗化,把他人伤痛当做娱乐等。如某电视台在2004年俄罗斯别斯兰市人质事件的报道中,竟然在屏幕下方播出一条有奖竞猜信息,让观众通过短信竞猜当时的死亡人数。
      4、媒体缺乏对灾难深入、持久的反思。引发灾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为因素引发的灾难如“石油管爆炸”、“血铅污染”“楼歪歪”“桥脆脆”通过预防完全可以避免,还有些灾难看似是自然灾害,如泥石流、塌方等,但其与人类滥采滥伐、破坏地质结构有极大关系。因此,对灾难的深入反思不仅重要而且必要。不仅灾难的原因、还有救灾的教训、如何避免同样的灾难再次发生等都值得媒体深思。然而,我国媒体灾难报道经常沿袭老一套,把救灾变成了简单的英雄颂歌,缺乏深刻反思。
      《中国青年报》的李大同在汶川地震后表示,虽然中国媒体在此次地震报道中表现尚佳,但整体而言,“中国媒体尚需要建立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③。
      四、灾难新闻报道的趋势
      自2003年非典报道起,中国的灾难报道较以前有了巨大的突破与超越,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更是让灾难报道上了一个新台阶。放眼未来,中国的灾难报道仍而有很长的路要走,并将呈现以下趋势。
      1、建立健全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随着灾难报道成为新闻报道的常态,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均意识到快速、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民众传递灾难新闻信息的重要性,因而也愈加重视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的建立与健全。
      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由于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已经形成自己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在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应急机制驻点启动,应急记者驻扎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郑州、沈阳八大城市,形成覆盖国内七大区的小型化卫星直播报道快速反应网络。④《中国青年报》的灾难新闻报道更是以时效性、现场感、对人的关注和社会背景分析等个性化操作见长,形成独具特色的灾难新闻的报道模式。
      地方媒体如《南方都市报》、《扬子晚报》在历经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都深刻反省了由于应急报道机制的缺失导致报道中出现的种种缺陷,以及对记者人身安全与心理健康所造成的伤害。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注重形成灾难新闻的应急报道机制,这体现在应急记者的人员安排、报道前系统培训、报道的策略研究、应急报道设备的完善等方面。
      健全的灾难新闻应急报道机制不仅有利于媒体对突如其来的大灾难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获得更新的资讯,同时也有利于媒体人员在深入灾区时树立自我防护意识,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
      2、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因西方新闻报道理念的影响,以及媒体人自身素质的提高,“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等理念逐渐为更多记者所接受与认可。各类媒体注重对灾情进行全景式报道,揭露真实灾情、对灾难中普通民众命运的关注、对恐怖与血腥报道有更加严格的规定与审查等方面。
      鉴于灾难带给人内心极大的悲痛、恐惧和焦虑,媒体尤其应重视传播内容的人性关怀。具体而言,灾难新闻中的人性关怀主要表现在:对受灾生命个体的关注,特别是对弱势群体如老人、妇女、儿童的报道;尊重受灾者及其亲属,不强行进行采访,不过分刺激被采访者;要隐去那些尽管真实但可能会引发受众恐怖感和血腥的情节;暴力内容、犯罪方法也不应太过详细报道;弘扬人性善良的一面等。
      3、对灾难的深思与反省,树立起正确的灾难新闻报道的价值观念。灾难总是猝不及防。媒体的职责不仅仅在于记录灾情,更在于对生命的还原、对爱的力量与生命的奇迹的记载,以及对过错的深刻反思,由此引起对制度与伦理责任的重视。
      《中国青年报》的李大同认为:“在科学技术高速进步和人类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很多灾难可以避免,即使不能完全避免,也可以做到最大限度地减轻灾难造成的损害。关键在于灾难过后,人们是否做到了对灾难发生的原因、过程与社会对其的防范措施逐一加以检索,发现应对上的漏洞、制度的缺陷、法律的缺失、政府官员的责任等。必须通过这种认真检索,才能使人们逐渐变得聪明起来,才能使灾难的损失减至最轻,社会的安全程度才能日渐提高。正是这种检索,不厌其烦的检索,构成一个国家主流媒体灾难新闻报道的核心价值”。⑤
      参考文献
      ①③⑤南香红:《巨灾时代的媒体操作―南方都市报汶川地震报道全纪录》,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P20、P23、P23-24
      ②沈正赋,《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主义关怀》,《声屏世界》,2002(9)
      ④何建华、张民,《突发性灾害报道与媒体责任》,《新闻记者》,2009(8)
      (作者: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推荐访问:新闻报道 灾难 趋势 灾难新闻报道的问题与趋势 近期灾难新闻报道 灾难新闻报道的原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