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的历史观

    时间:2020-03-27 07:30:4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人化自然、人的社会和社会机体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三个要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具有鲜明的生态哲学、生态文明意蕴;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强调了以人本身的发展为最高目的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机体理论在本质上阐明了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连续性。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构成了科学发展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人化自然,人的社会,社会机体,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21-04
       学术界从哲学基础、理论依据和历史发展等层面阐释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往往偏重于“发展理论”和“发展观的历史变迁”。其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应是社会历史的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自觉。人化自然、人的社会和社会机体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发展的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人化自然与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因此,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的物质生产劳动首先体现了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即人以自身的活动来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人类生产生活始终依赖于自然物;另一方面,人类始终以自己的生产生活的目的和需要,即以“人的尺度”来影响、改变和作用于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就是人的无机身体。人本身就是自然存在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写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1 〕 (P45 )。因此,人不是外在于自然界的异物,而是自然界的产物,必然具有自然属性。“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 〔2 〕 (P167 )
       但是作为人类生活世界的自然界也不是外在于人的纯粹自然,纯粹自然是没有意义的。只有人化的自然界,即与人的生产生活发生互动影响的自然界才是属人的自然界,才是有意义的。所以马克思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 〔2 〕 (P178 )。自然界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类的需要,而是人类通过“专属于人类”的劳动,用“人的尺度”去作用自然界以解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 〔1 〕 (P46-47 )因此,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和中介,进入人类生活的自然界(人化自然)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 〔2 〕 (P122 )
       不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要形成有序、良性互动,“人化自然”要真正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永续基础,人类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这正如恩格斯告诫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3 〕 (P383-384 )
       通过以上引述我们发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化自然、人类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的观点和思想有着重要的当代价值。当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如何认识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无疑具有鲜明的生态哲学、生态文明的意蕴。在学习、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4 〕 (P45 ) 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必须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存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破坏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不能以眼前发展损害长远利益,不能用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利益。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不和谐,社会就不可能和谐。没有生态文明,人类就没有了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前提。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要倍加爱护和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要研究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探索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建立和维护人与自然相对平衡的关系。” 〔5 〕 (P853)“我们在抓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高度重视人文自然环境的保护和优化,努力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能给后人留下赞叹,而不给后人造成遗憾。” 〔6 〕 (P71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当代价值的显现,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人的社会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是以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为主体和中心的,其“终极价值”在于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考察社会历史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明确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1 〕 (P67 )“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还可以描绘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的发展。” 〔1 〕 (P73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破解唯心史观的钥匙,据此才确立起唯物史观,说明并论证了“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统一”。
       其次,把社会理解为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本身。如何理解社会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核心问题。与动物“集群”相比,人组成的群体之所以称为“社会”,就在于它突破了动物的物种特性,是建立在人们的现实差别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统一,是有生命的个体通过实践交往活动交互作用的产物。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 〕 (P56 )社会整体只能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创造物和对象化;同时,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也必然处于特定社会关系之中。马克思深刻指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 〔1 〕 (P1 )“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 〔7 〕 (P226 )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是表示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只有现实的个人才能组成现实的社会,当然也只有在现实的社会中才能保证现实的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马克思特别强调,“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 〔2 〕 (P122-123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首先强调社会并非一个抽象的实体,而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种动态关系的体系,是个人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交往形式的总和。离开个人的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根本不可能形成社会。其次,它说明了社会与个人不是相互对立的抽象两极,社会不过是“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人是社会的主体,个人是这种主体最基本的形态,个人是构成社会最基本的逻辑起点,个人的活动及其交往关系构成了社会的全部内容。最后,以人的解放程度来衡量社会的进步程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社会的进步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价值目标,是由人的历史活动所创造的现实。历史就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再次,马克思依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基本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第一个历史阶段是人的依赖性占统治地位的阶段,即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决定了人对自然狭隘的、严重的依赖关系,人类只有结成某种共同体才能生存下去。“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 〔8 〕 (P94 )第二个历史阶段是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即商品经济发展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并由此导致的自然经济转换为商品经济,个人逐渐摆脱了对特定直接共同体的隶属或依赖,获得了形式上的独立性。但是这种独立性是建立在人对物的依赖性基础上的。第三个历史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9 〕 (P104 )阶段。
       最后,马克思还明确提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尺度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通常认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或评价标准是社会生产力标准,这如列宁所讲的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10 〕 (P109 )但是从生产力的动态和主体方面,从社会进步的终极价值来看,人本身的进步或发展才是最高目的。这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达的:“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 〕 (P297 )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突出了人在社会及其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强调了以人本身的发展为最高目的的价值追求,并发现了实现这一最高价值目标的现实途径。因此,它对于人类社会思考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特别是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推进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确立了人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能动作用。其次,它指出了“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 〕(P283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 〔11 〕 (P104 )最后,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规定了最根本的价值目标:促进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然,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和基本事实来看,现阶段我们要着力进行的是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并为其根本利益而奋斗。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讲,就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2 〕 (P15 )要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5 〕 (P850 )
       三、社会机体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出发,通过对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的考察,科学说明了社会的实践本质和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即从生产实践(生产方式)的内在结构出发去理解社会本质和剖析社会结构,把社会理解为在人的实践活动基础上生成的不断自我更新的有机体。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中,社会有机体是囊括全部社会生活及其关系的总体性范畴,指人类社会是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而又相互依存所构成的整体。“社会不是由个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 〔9 〕 (P220 )包括血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马克思在批判普鲁东时指出,研究社会不应把社会体系的各个环节割裂开来,否则就不能科学说明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机体是一个不断再生和更新的过程,其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其基本结构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机体的存在和更新首先需要人与自然界之间进行不间断的物质能量变换,为此就要不间断地进行物质生产。物质生产是整个社会机体的基础。精神生产就是意识、思想、观念的生产,最初直接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是人们之间物质生活的直接产物,尔后成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它是社会机体维系各种关系的控制器。社会机体维持自己的存在,还必须进行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繁衍。最初的物质生产就是由人自身生产的需要引起的,最初的社会关系也是在人自身生产过程中形成的。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过程同时就是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 〔1 〕 (P80 )人们之间的亲属关系、伦理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思想关系等正是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正是在这三种生产过程中,社会成为“一切关系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这三种生产的交互作用及其发展使得社会机体不断地复制和更新。正是在三种生产过程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机体的基本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其中,社会经济结构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是整个社会机体的根基,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社会政治结构也叫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它反映和反作用于社会经济结构并和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交互作用;社会文化结构即观念的上层建筑,是指哲学、宗教、艺术、道德观念和政治法律思想等社会意识及其联接方式,它反映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政治结构。
       马克思主义社会机体理论本质上阐明了在人们实践活动基础上社会生成和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和连续性,它所关注的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综合而协调的发展。因此,社会机体思想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在坚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12 〕 (P15-16 )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6〕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2〕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王建军

    推荐访问:历史观 马克思主义 科学 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与科学发展 马克思主义五大社会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