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析《百万英镑》中反映的英美文化差异_最近上映的电影反映英美文化差异

    时间:2020-03-24 07:20: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的小说一直以其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文化内涵、幽默和尖锐的讽刺艺术,吸引着世界各地的读者。本文所介绍的《百万英镑》就是他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联想当时的美国社会现状,为读者创作出的一部超越国界,以关照现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性堕落为主题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巧妙地将当时英国泰晤士河畔的社会状况和美国西部狂野的开拓文化相融合,向读者展示了英美的文化渊源以其在各自发展道路上所展现出的差异。
      关键词:开拓精神 清教文化 西部幽默 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作为19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着力于揭示、剖析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问题。由于他个人丰富而富于传奇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作品中往往蕴含着多样的文化因素;此外,由于是在反映英国文化和北美本土文化的交融上,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引发读者超越民族范畴的文化认同的思考。如本文所分析的《百万英镑》正是马克・吐温从美国视角出发,思考英国保守文化与美国“新大陆思想”相似与差异的作品。这部作品虽然是批判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拜金主义思想,但同时也赞扬了主人公美国人亨利身上所体现出的英国人当年远游探险的开拓精神,而这种精神也随着移民运动的不断高涨而传播到美洲大陆,成为美国“西进运动”时期的精神支柱,同时也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美国本土粗犷豪放的西部文化。
       一 英国远洋探险精神与美国大陆开拓精神的异同
       美国社会的主流种族群体大多来自于西欧的英、法两国,特别是英国后裔在美国人口中占到了多数,正是因为这样的血脉相成,英美文化才会显现出诸多相似之处,特别是英国早期那种具有冒险性质的殖民扩张精神,为不断强大的美利坚民族所效仿,国民精神中也充满了诸多冒险的色彩。英美国民之间的这种冒险精神的相似性也成为很多作家创作的主题,这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马克・吐温,他一生致力于开拓具有本土特色的美国文学,但是在创作研究中,他又往往钟情于对英国文学的研究和效仿。特别是在塑造当时美国伟大的“大陆开拓精神”时,马克・吐温为我们展示了诸多英美民族精神的相似性。而本文所介绍的《百万英镑》便是这样的一篇小说,它突出展示了美英两国资本主义强国相似的国民精神。
       根据马克・吐温自传记载,他一生经历颇丰,尤其是喜好游历写作的生活,而这也正是这个美国作家身上所具有的探险美国新大陆的英国人一样的冒险精神特色。英国人喜好远游冒险始于中世纪入侵英国的北欧维京人,他们不顾生命危险征伐英国本土,这些狂热的侵略行为恰恰给英国文化注入了一股远游冒险的进取精神,使得原本孤立保守的不列颠人民开始有了放眼世界的意识,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之后的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活动。在《百万英镑》中,英国人那种喜好远游的精神也得到了体现。当亨利在初次使用百万钞票后,返回去求见那两位给他钞票的富翁时,仆人的回答是那两位富翁及其家人都已经出门远游。从这一情节可以看出,英国人不仅喜欢漫游,而且很愿意将空闲生活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远游上。而马克・吐温也一样,喜好游历的他不仅钟情于创作《汤姆・索亚历险记》之类的冒险小说,而且他个人也非常崇拜那些英勇的海盗。
       当然,近代英国远游开拓精神的形成也并非仅仅受到了北欧维京人的影响,海峡对面的法兰西人和日耳曼人也在英国民族精神的形成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文明开化较早的法兰西人给英国人的开拓精神注入了理性的一面,而日耳曼人则给其带去了最富征战的民族血液――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他们都为英国民族精神的最终形成贡献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尤其是最终征服大不列颠岛的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虽然自身文化水平很低,但是他们那种不怕牺牲,忠于进取的冒险精神却深深地注入了英国民族血液当中。在《百万英镑》中,英国人的冒险精神体现在对于打赌的热衷上,故事的起因便是由于两位富翁兄弟的打赌,而之后股票交易所中的疯狂场面实际也是一种忠于打赌的表现。而这种喜好打赌的民族文化实际上是源于撒克逊民族的遗风,这种嗜好早已随着历史的发展深深地印在了英国人的文化之中。而美国人虽然并不热衷于打赌,但是他们欣赏撒克逊的这种冒险精神,并以自己是欧洲撒克逊民族后裔而感到荣耀。例如,马克・吐温在自传中曾经描述过一场美国上流社会的宴会。席间一位退休的高级军官曾向民众宣称:“我们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种,当我们盎格鲁-撒克逊人种想要什么时,他拿了就是了。”此话虽然含有一份醉意,但是却引发了在场所有美国人的认同,他们都从这段话当中感受到了自己身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后裔的荣耀。而在《百万英镑》中,美国人亨利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能够从容地生存下去,正是体现了美国人血液当中的撒克逊因子。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吐温对英国民族中的冒险精神情有独钟,他个人的仰慕之情恰恰反映了英国民族的这种精神对美国民族精神形成的影响。虽然当时的美国本土作家在极力创作美国本土的特色文化,但是长久以来的英国民族思想传播已经深入人心,美国人已经深深烙上了撒克逊民族冒险主义的烙印。
       二 美国清教文化的根源及其与英国拜金主义的差异
       英国人自始至终都喜好冒险,也正是由于这样一种民族嗜好,他们才得以征服从泰晤士河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大半个世界。虽然当初征服美洲大陆的英国殖民者充满了血腥,但是在他们当中也有许多执着于传播基督教的清教徒。他们从不以征服者自居,而是始终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和事业,终身致力于宗教感化,同时他们往往又过着节欲勤俭的生活。而《百万英镑》中的亨利身上也正体现了清教徒勤俭节约的一种品质。他试图捡起小孩没有吃干净的梨子,并不只是因为他饿,其中也体现了他对上流社会奢侈浪费的反感。而这种勤节俭、敢于自我内省的美德也促成了亨利最终的成功,使他得以拿着那百万钞票坚持到一个月后,并且最终还放弃了富翁给予自己的高薪职位,而是去享受自己平淡而幸福的生活。亨利的这些做法都时时刻刻遵循了勤俭节约,注重人格修养的清教徒思想,展现出不少英国绅士的气息。
       马克・吐温欣赏清教徒的人格魅力,而且在他个人的生活中也始终以清教徒们为榜样,坚持纯洁、诚实、节制、勤劳且乐于助人的处事原则。《百万英镑》的主人公亨利实际正是他本人生活的缩影:看到丢弃的梨子不去立即捡起,看到富翁家中的盛宴不去请求施舍,始终都坚持着自己为人的尊严,保持了高度的理智。即使是后来过起了有钱人的生活,他也从不忘记自我反省,坚持着节俭的习惯,体现出一种清教徒式的忍耐精神。
       清教徒之所以执着于俭朴的传教事业,是因为他们时刻都以上帝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生活。而自小生长于清教徒文化盛行的密西西比河小镇的马克・吐温,则不可避免地受到宗教文化的熏陶,加之他本人一直就是个虔诚的长老会会员,所以他身上也具有清教反省的美德。而马克・吐温的这种自我反省的精神也自然地灌输到了《百万英镑》的主人公亨利的意识当中。在最初看到这张百万钞票时,亨利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自我反省,最终接受了这个具有冒险性的赌局。尽管如此,在阅历了英国上流社会的虚伪之后,他还是陷入了深深地反省之中,他无时无刻都在表面的繁华和内心的恐惧之间苦苦挣扎。而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实际也是人们拜金主义和亨利自身清教思想的反照。尽管,亨利有时也会为一时的幸福而冲昏头脑,尤其在得到鲍西亚的好感之后,他的美梦达到了顶峰。但是最后他还是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一次开始反省自己矛盾的处境。
       节制和内省是清教徒人格修养的最重要品质,除此之外就是勤劳的生活习惯了。由于早期在美洲大陆近似于拓荒的传教生活,使清教徒们早已习惯了艰苦朴素的生活,勤劳也成为了他们改善生活的唯一方式,但是他们并不是为了追求财富而勤劳,而是为了享受劳动的乐趣。在《百万英镑》中,亨利便是勤劳致富的典范。这段传奇经历发生之前,他是一个一周工作六天的勤劳的办事员,在得到百万英镑的巨钞后,他为了赢得继续生活下去的希望,不惜盯着巨大的风险,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勤奋的努力,最终取得了成功。除此之外,一以贯之的诚信品质让他兑现了对富翁的承诺。
       审视了亨利节俭、内省和勤劳的清教徒美德后,我们再审视一下围绕在亨利周围的那些上流社会的人们,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自私自利的拜金主义者。而马克・吐温之所以着力塑造这些拜金主义者的形象,就是为了能够让读者清醒地认识到现代文明发展所带来的人性堕落。美英的资本主义起步时间虽然不尽相同,但是两国最终都通过各自的努力走上了强国之路。可是国家财富的膨胀和物质生活的富足并没有使民众感到满足,相反却加重了他们对金钱的崇拜。就像在《百万英镑》当中,那些上流社会的贵族和富豪们生活不能说不幸福,但是由于个人欲望的不节制迸发,使他们的人格都为金钱所扭曲。那些体面的有钱人之所以围在亨利身边,正是由于他们对金钱的无限崇拜,金钱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越了亲情和人格。而一旦发现亨利失去了那张百万英镑钞票,他们便会立即撕下自己亲切的面孔,责骂声充斥于亨利的耳边。作者刻意在作品中描绘这些拜金主义者的丑态,就是希望能够重新唤起读者对清教精神的坚持。因为物质上的富足并没有使人们变得更加注重人格修养,反而使他们都成为了金钱的奴隶;在他们眼里,金钱比上帝还要万能。故事的结尾部分,亨利放弃富翁给予的高新职位,追求平静幸福的婚姻生活,不得不说是马克・吐温本人对清教徒生活的憧憬。而反观作品中塑造的那些拜金主义者的形象――大到公爵贵族,小到酒店服务员,他们看到亨利的百万钞票失而复得时,都变得喜逐颜开,从而将资本主义世界拜金主义的伪善表现得淋漓尽致。
       马克・吐温本人之所以塑造亨利这样一个美国普通公民的形象,实际上正是在宣扬像自己一样的广大美国民众的奋斗史。马克・吐温在成名之前也一直是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直到《傻瓜国外旅游记》出版之后他才名声大噪,逐渐进入东部上层社会视野。最后,当他认识了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富家小姐奥利维亚・兰登并搬入富豪房子后,他终于成为了美国东部最受瞩目的文学大师。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与亨利的经历非常相似。
       三 小结
       综上所述,虽然《百万英镑》的故事场景是在英国,但是作者马克・吐温所想要展示的实际还是当时美国社会现实的问题。正是通过《百万英镑》这个虚构却又现实的故事,马克・吐温向读者展示了英、美两国现代文明下人性的堕落。马克・吐温在其作品中展现的现实主义批判的尖锐、丰富的写作风格、幽默的讽刺艺术,不仅对其后的海明威、塞林格和福克纳等众多美国作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其作品深刻揭露的19世纪美国高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制度的诸多缺陷,也对美国民众的启发意义重大。此外,马克・吐温在《百万富翁》中所塑造的完美美国公民代表亨利,也正是他本人眼中的理想人物。
      
       参考文献:
       [1] 袁春艳:《试论马克・吐温的自然观、文明观与人文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3年。
       [2] 马军:《美国西部文化的代言人――马克・吐温――浅析〈跳蛙〉的文化根源》,《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3] [美]马克・吐温,陈佳、杨晶编译:《百万英镑》,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 [美]马克・吐温,张友松译:《百万英镑的钞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5] 董红英:《从泰晤士到密西西比的文化变迁――重读马克・吐温的〈百万英镑〉》,《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
       [6] [美]马克・吐温,谭惠娟、陆萍、胡跃明译:《马克・吐温回忆录》,团结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简介:
       林文娟,女,1971―,广东揭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外语部。
       刘炜,男,1971―,湖北十堰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湖北医药学院外语部。

    推荐访问:文化差异 浅析 英镑 浅析《百万英镑》中反映的英美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浅析中西文化差异论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