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法国艺术电影中的虚无命题】艺术小人才武汉命题画

    时间:2020-03-14 07:17: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法国电影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是它们打开了电影史的第一页,又使电影从娱乐大众的工具蜕变成丰富内心的艺术体验。法国电影一直是艺术电影的代名词,法国导演也一直以一种严肃的态度对待影像,他们喜欢用影像来探寻意义,并表达自己的人生哲学。由于受到法国历史文化环境的影响,法国电影中表现最多的主题则是虚无与存在,本文就这一现象,选取了三位法国导演为例,在这三位导演身上找寻法国电影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 艺术电影;法国;存在;虚无
      
       法国之于电影,就如同希腊之于神话。 卢米埃尔兄弟在这里拍了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电影手册》在这里创刊, 亨利・朗格卢瓦在这里创办了现今是电影资料最丰富的电影资料馆,早在电影初期,这里就有了表现主义的鼻祖梅里爱,以及之后的新浪潮革命法国人对影像的迷恋与重视,使法国电影显得厚重与深刻。他们在电影身上倾注了太多的承载,也正是因为这样才造就了法国电影的辉煌。
       艺术电影也在这里开始兴起,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的先锋派电影,到之后的“新浪潮”,尤其是1958年开始的“新浪潮”电影运动,在艺术电影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法国艺术电影钟情于虚无命题也始于这里。“新浪潮”反对传统电影的作法�强调电影是一种个人的艺术创作�要求电影从传统艺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电影都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以及新颖的画面表达方式,在艺术形式上都登峰造极。然而,由于萨特存在主义当时在法国的影响,在这些充满个性的影像表达之中,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命题――虚无与存在。这样的情结也一直影响着法国电影。
       1. “我属于后者”――阿伦雷乃
       阿伦雷乃说过,“许多导演想在每一部影片中说太多的道理,可他们并不成功。而有一些导演想以自己的一生所有的电影只讲一个道理,我是属于后者”。作为法国新浪潮电影“左岸派”主将的阿伦雷乃,他的电影的确总是围绕着同一个命题,即记忆与现实。
       1961年拍摄的《去年在马里昂巴》,改编自格里耶的小说,是关于一个不解之迷的故事。度假酒店里美丽的夫人邂逅了俊朗的年轻男人,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男人一直强调在一年之前的现在他们早就相约了。夫人从无法置信到若有所悟,这其中充满了记忆与真实的纠葛,以及内在心智世界的迷乱。记忆在这里涉及到从主体与过去的关系中派生出的各种各样又自相矛盾的观念。不论是女人忘记了爱情,还是男人编造的故事,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纠葛矛盾之中,叠现出的那个日常不见的自我。女人对记忆的模糊,对自己是否拥有过爱情的怀疑,电影的不确定表现,仿佛轻轻拨动一根琴弦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在《去年在马里昂巴》之前,1959年阿伦雷乃的另一部电影《广岛之恋》,也是固执的展现着时间与记忆,记忆与存在的关系。电影是由同是左岸派的作家杜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法国女演员在日本拍一部反战的电影,认识了日本情人。然而她的内心却无法忘怀十四年前发生的那场爱情。少女时代的她爱上了占领军的一个德国士兵,在德国战败时,她的情人中弹毙命。女主人公的记忆与情感在广岛与尼瓦镇之间来回交叉,两个时间层面交错互动并最终合而为一:观众看到法国的小镇,却听到广岛的声音。旧日的记忆是如何影响着现在的一切,现在的每个时刻又即将如何影响未来的一切。所有的不确定与无能为力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愈演愈烈。
       尼采说过,一个没有记忆的人不能生活。时空的不可逆转,让我们拥有了回忆。普鲁斯特的《似水年华》,福克纳的《野棕榈》,记忆在这里比我们的肉体拥有更长的生命。时间流逝,无法预知的不确定充满我们的生命,它将变成我们的回忆,影响我们的现在与未来。 仿佛是所有的偶然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轨迹,于是,过去的我成就了现在的我,而此刻的我也即将不是此刻的我。
       2. 爱是虚无中的一道光――戈达尔
       戈达尔说,电影就是每秒24格的真实。然而,他作为法国新浪潮主将提倡的“作者电影”革命,最后在他自己这里却变成了不断的标新立异。伯格曼对 戈达尔的电影就表示过不满,“干电影这行业,讲的是真诚”
       但其实,戈达尔对于电影本质的讨论和生活意义的思索从来是朴素与坦诚的。他的每一部电影看起来似乎都有点草率与卖弄,这都源于他对电影的热爱,也正因为有了诸如他这样的对电影不断翻新与探索的人,我们才依旧有着对于电影雄心勃勃的幻想。
       1960年的《精疲力尽》是让戈达尔声名大躁的电影。他完全无视传统电影的拍摄手法,开拍时还没有完整的剧本,剪辑首次使用了“跳接”的技巧。芝加哥太阳报曾这样评论:年轻导演们看了它之后,就会在他们离开电影院之前已经抛弃了他们从前在传统制片厂的电影中学到的观念。
       《精疲力尽》讲了一个偷车贼米歇尔,无意中成了被警察追捕的杀人犯,而巴黎街头卖报的短发姑娘帕特丽夏是他的心上人,她此刻正在等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米歇尔对周遭的一切事物都无所谓,他偷汽车,搭讪女孩,连杀人也是漫不经心的,生活对他来说仿佛一切都没有意义。除了女孩帕特丽夏,他想带上她一起私奔去意大利。整部影片中充满了因不可把握、不可描摹的他者而产生的无穷滑移,整个事件的发展变化,都不可把握。最后女孩背叛了爱情,出卖了米歇尔,当得知警察马上就要到来的时候,米歇尔却并不慌乱与紧张,更没有准备逃跑,反正因这逝去的爱情而悲伤。最后终于在警察的枪下中弹身亡。 在米歇尔的眼里,烦恼,畏惧,贯穿着人的一生,而只有爱情残存着一道温暖的光,于是,当连爱情都消散的时候,仿佛就只有死亡了,死亡便是最大的逃避,是对整个世界的逃离。
       在戈达尔68岁的时候,他说,“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今晚我坐在这里,别无杂念,很高兴我就可以这样坐着――避开其它一切事情。我一直为自己感到悲伤”。戈达尔的电影一直都有他的主观立场,他涉及的题材很广,一直在屡试不爽的尝试着给自己一个完满的交待,在水底思考的戈达尔,不能不让人喜欢。
       3. 我怕的是那看不见的――帕特利斯・勒孔特
       杜拉斯说过,“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沿着艺术的长廊,在爱情的温度中游走,它变幻莫测又稍纵即逝,鬼魅般让人无法琢磨。然而弗罗姆说,“爱一个人,在他的身上爱所有人,爱整个世界”。原来,爱情,在生与死这样的命题面前,也丝毫不逊色。因为正是爱,生与死才得以区分。
       《理发师的情人》,我从未见过这样的爱情,安静又美好,没有过多的欲望与占有,也没有繁琐的细枝末节的争吵。日子一天一天舒缓又温暖的流淌。男主人公安东尼因为童年的迷恋而一直对女理发师情有独钟。终于,他遇见了玛蒂德,一个年轻美丽的女理发师,两人一见钟情之后很快结婚,婚后一直过着甜蜜的生活。一直到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玛蒂德在与安东尼亲热之后投入了波涛汹涌的河水之中。她给安东尼留下了一封信,“亲爱的,我比你先离开了,在你爱情之火还没熄灭前走了,留下的是孤独的爱,我知道这远远不够,在我还没厌倦之前我离开了,我永远都忘不了你温暖的拥抱,你的味道,你的模样,你的吻,我带着这几年幸福的回忆离开了,是你给我的,我会温柔的亲吻你直到死,我永远爱着你,只爱你一个,我走了但你永远不会忘记……”
       可以说,勒孔特是残忍的,世上最美的爱情,在顶峰的时候却嘎然而止了。女人用死亡的永恒来祭奠她的爱情,也许,“当我最爱你的时候,我唯一想做的就是悄悄的死去。”死亡是永恒的,爱情却是易逝的,在最美好的时候离开,保留完美的记忆,“我走了但你永远不会忘记”。
       《海上钢琴师》, 1900说“我害怕的是那看不见的东西”。女人让生命在最美好的时刻定格,因为她惧怕那看不见的未来:有一天她会老去,会驼背,以及逝去容貌,他们会第一次争吵,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然后彼此厌倦与疏远。对未知的惧怕与怀疑让她选择了死亡,是那看不见的东西击败了她,一如那致死也没有下船的1900。面对爱情,这样的抉择让人动容。然而,在无限的未知面前,人又是如此渺小,时空的变换,能把如此热烈的感情消耗干净,面对这样的宇宙,不得不感到无奈与无力,仿佛真的只有把美好变成回忆才能永不忘怀。
       法国,这最浪漫的国度,普鲁斯特,萨特,加缪,杜拉斯,戈达尔,特吕弗这些在艺术史上名声显赫的人物都出生在这里。这些法国艺术家们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对人生意义的严肃思考,以及对艺术表达的探索,使他们的作品都带着浓重的人文气息和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他们对于生与死的思考,对于未知与有限的质问,对于爱情的推崇与赞美,这其中,无一例外的包含着虚无与存在的命题。这也是法国艺术电影的独特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世界电影史》.北京大学出版.2004年1月第1版
      [2]《存在与虚无》.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7年11月第三版

    推荐访问:法国 命题 虚无 法国艺术电影中的虚无命题 法国艺术电影运动特征 法国艺术电影导演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