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2011年高考古诗鉴赏特色题解析

    时间:2020-02-23 07:25: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特色题年年有,今年特别多,这句话尤其适合2011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翻阅2011年古诗鉴赏题,不难发现,不少题目突破传统的命题模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然,万变不离其宗,不管题型如何变化,考查的内容和实质是不会变的――透过题目形式的变化,把握答题的内在特点,这正是笔者解析此类题目的意图与意义所在。
      一、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湖南卷)
      春暮西园
      高 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综观近几年湖南高考卷,似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吸引人们眼球的高考试题,2011年的古诗鉴赏则可谓是一道让人“大跌眼镜”的考题――命题人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古诗鉴赏题的命题模式,要求考生“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其题目开放程度之大,可谓前所未有。当然,命题人的“无为而治”却能让考生“大有可为”――答题时考生可根据自己最擅长的诗歌鉴赏知识,或从语言,或从形象,或从表达技巧,或从思想内容角度对诗歌作出赏析。
      【答案角度提示】①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②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③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④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回答问题。(2011年江西卷)
      清 明①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蜇,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②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②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
      指出“人乞祭余骄妾妇”用典的出处。这首诗尾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高考设题来使教学“回归教材”,显然是江西高考命题人多年不变的方针。2011年则是江西卷“回归教材”体现得最充分、最彻底的一年,试卷与教材的关联几乎可以说是接近全方位的,古诗鉴赏即为其中一例。该题最大特色是巧妙和教材内容联姻。“人乞祭余骄妾妇”的典故出自人教版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王好战,请以战喻》一课的第2则,该文写的是齐国有个人经常到坟墓前乞求祭品充饥,回家却向妻妾炫耀说富人请他喝酒。文章讽刺了那些无耻的为钻营富贵利达而抛弃人格尊严的无耻之徒。该诗颈联的两句是关键――上句的齐人和下句的介之推是“贤”与“愚”的典型代表,不了解这一点,要回答尾联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显然是有困难的。
      【参考答案】《孟子》或《齐人有一妻一妾》。表现了诗人对贤愚混杂、是非不分的世道的愤慨,表现出诗人一种无奈的超脱。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全国大纲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从上、下两阕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线索往往是记叙文布局谋篇的重要因素,“诗词犹文也”,不少优秀的诗词也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使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在一个完美的意境之中,而这条线索,往往体现在诗词的一些关键性词语或诗句,或者像古人所说的“一篇之骨”“一篇之眼”中。有时,从诗歌的线索入手,也就相当于掌握了理解诗词的钥匙。该词线索分明,由傍晚时分到更深夜半――傍晚天色昏暗,一庭凄冷,寒声阵阵,又没有亲人(或友人)的音信;更深夜半时分,人们各自走远,主人公独对孤灯,难以入眠,孤独凄清――词人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安排材料。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四、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11年天津卷)
      骤 雨
      (宋)华 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从文学作品的谋篇布局角度设题,属古诗鉴赏表达技巧范畴。这虽是一道见仁见智的考题,但必须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考生可借助记叙文的倒叙和插叙方面知识思考――从前六句来看,五、六句属倒叙,从全诗来看,五、六句则属插叙。倒叙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插叙则有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可使文章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解答该题,应抓住这两句诗与全诗的关系角度入手――这两句诗是交代雨中牧童来历的,主要作用是以雨中牧童的表现来衬托骤雨之大。
      【参考答案】不好。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或者答:“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2011年浙江卷)
      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
      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题目可知,该词是一篇边塞怀古之作。上片首句即言自己的感受,表达江山多更迭的兴亡之感,接着描绘塞外因战事频繁而导致的萧索之景。下片前三句转入对历史的回顾和沉思,不停的纷争,不息的战火,将这荒凉的塞上留下了无数的幽恨怨怼,更使这里平添了几多悲凉;最后又以景语作结,将无限的深情隐含于无言的景物当中――整首词幽隐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解答该题,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可借助记叙文的写作手法知识,既然是问“开篇”的特点,就可考虑总领全篇、开门见山等方法,然后结合该词内容说明其作用。
      【参考答案】总领全词,点明主旨;议论开篇;奠定感情基调。
      六、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年湖北卷)
      登 城
      刘 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 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间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该题从诗歌的“结构”角度设题,可把文章过渡句的知识迁移过来,抓住过渡句“承上启下”的特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但笔者认为,对刘诗,倘若考生抓住由第三句的“实”过渡到第四句的“虚”来思考作答;对苏诗,抓住由第三句的“静”过渡到第四句的“动”来思考作答,也不失为合理的答案。
      【参考答案】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所云“江南水墨图”意境。苏诗第三句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 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①。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②。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③。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照,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此处指论诗。
      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构思脉络”也是谋篇布局的方法之一,属诗歌表达技巧范畴。解答该题,可从题目中的“忆”字入手――全诗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诗人对李白及其诗歌的倾慕怀念,结合得水乳交融。诗人为何“忆”李白?因为李白“诗无敌”及“思不群”(第一联),因为李白的诗歌就像南北朝著名诗人庾信和鲍照的诗歌那样清新与俊逸(第二联),因为诗人和李白两人分别在各自的地方思念对方(借景抒情)(第三联),因为诗人希望与李白再次相聚,把酒论诗(第四联)――全诗以赞诗起,以“论文”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过渡极其自然,抒发了诗人对李白及其诗文的赞誉和怀念之情。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以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2011年上海卷)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①还入房,泪下沾衣裳。
      【注】①引领:伸颈远望。
      本诗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刻画来传达思想感情,从这一角度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从考查内容上看,该题应属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的范畴――借助(动作)描写来表达诗人情感。该诗写的是游子离愁――诗中刻画了一个久客异乡、愁思辗转、夜不能寐的游子形象。前四句通过游子“看月”“失眠”“揽衣”“起床”“徘徊”这一连串的动作来说明他的无法入睡;中间两句“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点明诗歌情感。后四句通过“出户彷徨”、“引领”而望、“泪下沾裳衣”等动作进一步写游子的忧愁。全诗共十句,除“客行”二句,所描写的都是极其具体的行动,这些行动一个紧接一个,细致地刻画了游子欲归不得的心理状态。
      【参考答案】“我”揽衣而起,出门徘徊,伸颈远望,回房落泪;这些动作写出了“我”夜不能寐的状态;流露出忧愁、孤独的情绪;表达了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2011年辽宁卷)
      题郑防画夹五首①(其一)
      黄庭坚
      惠崇②烟雨归雁,坐我潇湘洞庭③。
      欲唤扁舟归去,故人言是丹青。
      【注】①郑防:画的收藏者,生平不详。画夹:分页装潢的画册。②惠崇:北宋僧人,画家。擅长画雁、鹅、鹭鸶及水乡景色。③潇湘:指湘江,流入洞庭湖。
      请从画境、真景以及两者的关系对本诗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特”在命题人未能提出明确的鉴赏角度,这给考生带来了一定的审题难度。因此,解答该题,首先要弄清楚命题人的考查意图,明确设题的角度――题干中的“画境”、“真景”主要属诗歌的形象方面;“两者的关系”涉及诗歌的行文思路,属表达技巧方面;而整个题目还涉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方面。在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即赞赏画家画艺高妙的前提下,可根据题干要求答题――先描述一句的“画境”,再描写二、三句中“想象的真景”,然后说明最后一句还是“画境”,最后点明“画境”和“真景”的关系。
      【参考答案】作者看惠崇的一幅画,画面上烟雨笼罩湖面,天上掠过归雁;进而作者仿佛已由画境置身于现实的湖上,望着归雁,就想唤一条小船归去;突然,耳旁响起朋友的声音:这是一幅画。于是作者才发现自己是将画境当作真景了。作者从画面引出真景,再从真景返回画境。
      十、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广东卷)
      减字木兰花
      苏 轼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该题主要从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设题。上片描写早春的景色――刚学会啼叫的小黄莺,如酥的细雨,开始发芽的小草,无不显示了初春的生机与美丽;而“最是一年春好处”的直抒胸臆,更是表明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可谓是点睛之句。下片抒发了花开易谢、年华易老、美景易逝的感慨,诗人即使“醉倒”也要趁花开多看看,不要等到春天逝去、年华老去再后悔,则从另一角度印证了春天中最美好的时节――早春。上片侧重写景,用“莺初解语”“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表现早春的特点;下片侧重抒情,由珍惜春光联想到珍惜年华使主题得到进一步拓展。
      【参考答案】早春(初春)。从“莺初解语”的“初”字、“微雨”的“微”字,“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特点可以看出。
      十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2011年北京卷)
      示�秸①
      张 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①�秸:张耒二子张�、张秸。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这首诗是张耒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作,请对其中的教育内容和所用的教育方式加以概括,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历来重视家庭教育,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善于教育子女的家长,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教子诗词,本诗就是其中一首。诗歌前面小序交代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接着描写卖烧饼的邻居的艰难生活:每日五更起床,沿街叫卖,哪怕是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间断。最后,作者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诗歌的教育方式是运用典型事例说理,通过对北邻卖饼儿卖饼一事的叙述引出观点教育孩子,没有空洞的说教。谈论自己感受时,应全面把握诗歌的内容,尤其要抓住最后一句思考,然后围绕“职业无高低之分,不论干什么,只要立志高远不懈努力,就一定会成功”这一主题,选择自己擅长的写作角度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参考答案】第一问,教育内容:要点一,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要意志坚定,不畏艰辛。要点二,要有追求,持之以恒,勤勉而不懈怠。教育方式:要点一,艺术性,以诗诫子,而不是枯燥说教。要点二,形象性,以卖饼儿为榜样,激励自己的孩子。第二问略。

    推荐访问:年高 题解 古诗 2011年高考古诗鉴赏特色题解析 高考古诗鉴赏题和解析 2011年高考分类解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