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图表分析题解题技巧_高考历史图表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

    时间:2020-02-23 07:25: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2011年高考历史图表题考查情况及特点�   1.考查情况统计�   试卷   题号分�值呈现�方式考查内容   北京�文综17、198漫画、�表格义和团运动、三大改造
      安徽�文综12、13、16、19、20、35(2)30文物、绘画、地图、漫画、柱状图、表格儒家思想、宋代绘画、抗日战争、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经济、中国近代农业
      福建�文综14、20、22、24、38(2)27历史地理剖面图、曲线图、漫画我国古代灌溉工程、改革开放、1929~1933年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中国近代政治
      山东�文综10、11、13、1516文物、表格、照片、曲线图汉代农业、清末民族资本主义、改革开放、英国从17世纪到20世纪初国际地位的变化
      上海�历史10、12、33、39(1)(2)15地图、漫画、曲线图、表格三国鼎立、两宋诗人、美国垄断、英国工业革命
      上海�文科�使用�综合8、10、12、2916文物、照片、地图、曲线图原始社会至战国文化、同盟会、英国殖民扩张、红色政权
      江苏�历史2、7、11、1712饼状图、广告、图片、照片唐代科举制、民国初社会、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制度、20世纪70年代美苏关系
      全国�文综174柱状图社会主义十年建设
      新课�标全�国文�综 25、328地图南北朝经济、经济全球化
      天津�文综4、10、13(2)(3)、14(1)(2)29邮票、照片、表格、漫画、图片1878年中国文化、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经济全球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广东�文综17、188表格、杂志的封面北伐战争、浮夸风
      浙江�文综13、22、39(1)18地图、绘画、表格宋瓷、后期印象派绘画、二战
      四川�文综12、17、19、37(2)21地图、漫画、照片、表格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民国初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古代选官制度
      重庆�文综194地图农村革命根据地
      海南�历史21、224地图、表格马歇尔计划、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政治
       2.特点�
      (1)图表丰富,形式多样。各套高考试卷均有历史图表题,从上表可以看出,安徽、福建、天津、四川文综卷尤其重视此类题型,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同时,图表形式多样:文物、照片、漫画、绘画、广告、地图、表格、曲线图、柱状图、饼状图等。其体现了新高考“创设多样丰富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理念。�
      (2)考查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经济史比重最大,以统计数据题为主,多为表格形式,也有曲线图、柱状图等,通过数据的静态或动态变化反映经济发展趋势;有的试题则以经济数据反映政治问题。以统计为主的计量史学是当前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大量定量分析的统计题的出现,体现了史学研究成果对新高考的渗透。�
      (3)关注社会现实,图表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新高考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图表题是实现这种联系的重要媒介。如福建文综卷第20题“改革开放”、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第29题“红色政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第32题“经济全球化”、重庆文综卷第19题“农村革命根据地”、天津文综卷第13题第3问“经济全球化”、山东文综卷第13题“改革开放”、上海文科使用综合卷第10题“同盟会”,隐性或显性考查“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0周年”等社会热点。�
      (4)从考查的能力要求来看,主要有:提炼有效信息、迁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本质、分析历史原因、推断历史结论、概括阶段特征等。其中,分析问题本质多在漫画题中体现,分析历史原因、推断历史结论、概括阶段特征的能力多在数据统计题中体现,提炼有效信息、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几乎在所有图表题中均有体现。�
      
      二、2011年高考历史图表题的解题技巧�
      历史图表题,与其他形式的试题相比,其共同的解题策略是:分析问题,带着问题阅读分析材料;捕捉材料中的信息,把材料与教材相结合,也就是把材料反映的内容定位于历史的某个阶段,审准设问,总结答案。同时,解答图表题还有一些特殊的思路和技巧,现略述之。�
      1.图片类(文物、照片、漫画等)�
      第一,仔细看图,弄清图中的人物、器物、文字等要素。有的试题从这些要素即可得出答案。但是漫画题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创作的,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解答时还要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抓住本质。�
      
      
      【例1】(广东文综卷第18题)右图是某杂志的封面。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A.浮夸现象十分盛行�
      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
      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答案:A�
      
      解析:本题图片中最重要的信息是“1958”和“卫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我国正处于十年全面建设时期,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党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建设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速度,出现虚报政绩等浮夸现象,故选A项。B项是1973年,C项是1970年,D项是20世纪90年代,均不在1958年。考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清图片中“1958”这个关键信息,或者虽看到年代了,但对知识记忆不准,与史实对应不上。�
      
      
      【例2】(北京文综卷第17题)右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答案:B�
      
      解析:本题A项为表面信息,C、D项不对,因为题中漫画是“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本意是讽刺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动的野蛮侵略,认为西方国家镇压义和团才是野蛮行为,是殖民侵略战争。本题解答错误的原因是没有抓住“政治讽刺”这一信息,也就抓不住本质了。�
      第二,看图注。仅靠图中的人物、器物、文字等要素,不足以得出答案时,就要看注释了。注释的内容对图起补充性或解释性的作用,甚至对理解图及组织答案可起到关键作用。�
      
      【例3】(江苏历史卷第17题)下图“阳台对话”向世界传递的信息是�
      
      1973年,勃列日涅夫与尼克松�
      在白宫阳台上亲切交谈�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答案:B�
      
      解析:本题只从图片看不出什么信息,题干也很短,对解题帮助不大,但图注中的“1973年”这一信息很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20世纪60年代,C项是1991年,D项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有的现象。1973年,虽然美苏处于冷战对峙时期,美苏争霸进入苏攻美守阶段,但由于两国领导人的交流,也有缓和时,从图片及注解可看出美苏关系的缓和,故选B项。本题解答错误的原因:不看注解,只凭所学课本知识想当然地理解;或是看了注解,注意到了“1973年”,但对知识记忆不准,与选项对应不上。�
      
      【例4】(天津文综卷第10题)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
      
      答案:B�
      
      解析:本题只看图片和题干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信息,但图注信息“1973年”很重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提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石油供应困难,出现了图中马拉汽车的怪现象,故选B项;其他各项均没抓住本质问题,错误。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记忆1973年的经济危机。�
      2地图类�
      学生要做到充分利用历史地图来学好历史知识,必须看清地图中的所有文字提示,当图中有符号时,要结合图例,弄清符号代表的意思,然后联系教材知识作答;注重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
      
      【例5】(上海历史卷第12题)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D.两宋�
      
      答案:D�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例,根据图例可知,这一时期诗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南部,江浙一带最为密集。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后期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南宋时由于统治者偏安江南,政治、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了南方,所以出现了诗人在这一带比较集中的现象,故选D项。本题解答错误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看图例,或者看了图例但不明白题目考查的真实意图,即透过诗人分布的变迁反映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
      3表格类�
      对表格类试题,除了要看清表格中的文字、表的注解、设问,还要对表中的内容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从表格中总结出数据变化的基本趋势(升或降),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分析原因和影响时要注意时间,从时间能知道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例6】(北京文综卷第19题)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41.53.2430.720.6
      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1949B.1952、1956�
      C.1966、1976D.1978、1982�
      
      答案:B�
      
      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表格数据的纵向动态对比,把握其变化趋势,对比可知:公有制企业(全民、集体)和公私合营企业大幅增加,而私有制企业(私营、个体手工业)大幅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三大改造的成果,因为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国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私有制企业基本被消灭,三大改造的时间是1953~1956年,与之最接近的是B项。故答案是B项。�
      
      【例7】(安徽文综卷第35题第2问)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其他材料略)�
      近代中国工业十分落后,农业机器主要依赖进口,下表反映了辛亥革命后20年间机器进口的状况。�
      每5年平均机器和工具年进口值�
      单位:1�000海关两�
      
      年代
      各种机器和工具(A)
      农机具(B)
      B/A(%)
      1912~1916
      15�956
      118
      0.74
      1917~1921
      39�269
      798
      2.03
      1922~1926
      43�074
      390
      0.91
      1927~1931
      55�192
      998
      1.81
      ――摘编自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
      问题:指出材料所显示的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分析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答案:状况:由农机具在进口机具中所占比重低看出: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原因:民国政府的倡导,近代化在农业领域的拓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多地少;综合国力弱,农民购买力低下。�
      
      解析:非选择题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曲考查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对于“是什么”,一般可分两个层次:一是从图表中获得最直观的表面信息,即“反映了……”;二是要挖掘深层次的信息,即“说明了……”。对“为什么”进行分析时,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注意图与教材或其他材料的联系,寻找题目与教材知识或其他材料的结合点。对于“怎么样”,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此题第一小问指出“近代农业生产力状况”即回答“是什么”。纵向观察“农机具”一栏,可知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且有一定量的增加,而横向与各种机器比较,农机具所占比重很小,说明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劳动工具。回答好这一小问,要注意两点:①认真观察表格,纵向和横向比较有关信息,找到其变化趋势。②通过数字变化趋势,既要回答增加或减少的表面问题(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且有所增加),还要抓住本质(说明传统农具仍为主要劳动工具,中国仍是小农经济社会)。回答第二小问即“为什么”,要多角度思维,既要回答农业生产已经使用机器且有所增加的原因(联系题干“辛亥革命后20年间”和教材知识,可知民国政府的推动作用),还要回答传统农具仍是主要农具的原因(传统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综合国力弱)。�
      
      三、对2012年复习备考的启示�
      1.狠抓基础。虽然新课程高考在课程观指导下考试资源可以向教材外延伸,但历史学科能力是建立在理解教材基础之上的,即“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如2011年图表题考到的时间1929~1933年(福建文综卷)、1973年(江苏历史卷、天津文综卷)、1952和1956年(北京文综卷)、1980年(四川文综卷)、1958年(广东文综卷)、1600~1913年(山东文综卷)、1960~1965年(全国文综卷)、两宋时期(上海历史卷)等,都是通过时间限定考查最基本的史实与历史阶段特征,没有对时间和相关史实的准确记忆以及对阶段特征的透彻理解,只凭解题技巧,是很难正确作答的。�
      2.关注社会热点。高考命题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复习中,学生要跳出课堂的局限,关注社会热点,以历史的眼光理解现实,培养自己运用教材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重视多元思维。图表题多样化的选材,使卷面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不少试题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解读历史问题的宽广视角,学生也只有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才能准确全面地作答。如上海历史卷第39题“工业年代”题,先通过“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曲线图,使学生认识到两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不同影响;又通过“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表格,使学生认识到两次工业革命对欧美和亚洲的不同影响;再通过三段材料的联系比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影响的差异。命题者注重利用材料对一个主题进行多元考查,解答这类题也必须对材料进行多元思考。�
      4.强化史观、史识、史料的综合运用。史观是观察与解读历史的基本模式,包括革命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等。史识指在史观指导下对历史资料的理解、对历史现象的辨识、对历史规律的感悟和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等。如广东文综卷第16题“乡村知识分子”题,以一位乡绅知识分子对辛亥革命记录的日记考查史识,不同人对辛亥革命有不同认识,题中所述作者的认识并不反映课本所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又如安徽文综卷第16题“抗日战争”题,考查滇缅公路有助于国际战略物资供应,是从全球史观角度的阐释,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大背景下来考查,而不是单纯以革命史观把其理解为中国人民近代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
      5.掌握提炼信息的多种技能。学生要善于从材料数据信息的对比、变化分析中得出结论;从材料的引文和注释(图注、表注)中获得信息;抓住材料的核心关键词(题眼)找关键信息;从作者的语气中获取有效的隐性信息等。�
      
      

    推荐访问:高考 解题 图表 高考历史图表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论述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42题答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