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儿童朗读诗歌 论孔子的诗歌审美教育观

    时间:2020-03-23 07:44: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中国最早提倡美育的人是孔子。他认为诗具有审美的功能,并阐释了诗歌“兴,观,群,怨”对人们审美教育思想。孔子确立了中国传统的“诗教”审美教育观念,这对中国古代乃至近现代都产生深远影响。诗歌独特的审美教育特征,其本质是引导人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关键词:孔子,诗歌,审美教育,影响,美育本质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12-0000-01
      �� 一、孔子的诗歌审美教育思想
      �(一)确立“诗教”以育人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繁荣时期。其中孔子的美育思想影响深远。我认为要了解孔子的美育思想首先该从孔子的美学核心思想“仁”出发。他的美育观点都是以“仁”根本。孔子十分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他认为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精神修养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人要产生“仁”的情感,必须要有审美的境界。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审美的境界呢?孔子特别推崇诗歌的审美教化作用,也就是“诗教”。孔子强调:“不学诗,无以言。”他把学《诗》放在首位,可见其对《诗》重视。在孔子看来,一个人的主观意识修养要从《诗》开始,不学《诗》,就无法在社会中立足。同时,他提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把“游于艺”作为一个人事业的必要条件,他还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一个人要从《诗》开始,在“乐”中成就他的完美人格。要达到审美的人格精神,“兴于诗”是首要条件。孔子之所以极力推崇“诗教”,是因为,诗歌在社会生活中确实中确实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境界,孔子看到了审美和艺术在社会生活中重要作用,认识到审美,艺术和社会风俗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把艺术和政治教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诗歌“兴、观、群、怨”的审美教育
      �《论语》记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强调诗歌对人的精神方面的功用。“兴”朱熹的解释是“感发志意”其意就是“兴”可以人欣赏者的精神感动奋发。诗歌的审美形象感染了欣赏者的精神,使其精神在审美过程中奋发。正如王夫子所言:“诗言志,歌永言,非志即为诗,言即为歌也。或可以兴,或不可以兴,其枢机在此。”他把是否“兴”作为区别诗是否称为诗的标准。原因在于他认为:“圣人以诗教以荡涤其浊心,震其暮气,纳之于豪杰而后期之以圣贤,此救人道于乱世之大权也”。这是对诗歌感发志意的进一步说明。诗歌的“兴”对人的灵魂起一种净化的作用,荡涤浊心。也就是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起到一种感发、激励、升华的作用,使人摆脱昏庸猥琐的境地,变为一个有志气、有见识、有作为的朝气蓬勃的人,从而上升到豪杰,圣贤境界。孔子把“兴”放在首位,在他看来,诗歌欣赏是一种美感活动,他的最重要的特点就在于诗歌对人的精神从总体上产生一种感发、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观”朱熹的释义是:“考见得失”。观赏者在欣赏诗歌时,同时带有自己的主观认识。可以对社会生活,风俗人情的观摩,也可以通过诗看出诗人之志。在《尚书•尧典》中记载:“诗言志,歌永言。”《诗经》就是“诗言志”的具体体现。孔子认为学《诗》,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进一步达到“仁”。让在诗歌礼教熏陶,便可以成为一个全面的真正的君子。“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也就是相互感化和互相提高的教育作用。孔子认很注重诗歌的交流感化作用,认为诗歌可以使人们相互交流情感,互相学习,以此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怨”就是批评不良的政治作用,其实也就是对现实生活不满的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诗经》中《硕鼠》诗人就是对统治阶级暴政的不满,也可理解为“怨刺上政”。孔子认为,诗歌使统治者能听到民声,由此可以更好地治理国家,起到积极的作用。
      �可以说,孔子开始确立的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诗教”和“礼教”的传统,强调诗歌和礼仪对人的塑造作用。《札记经解》中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在这部书里确立了中国教育的“诗教”的传统。
      �二、孔子诗歌审美教育的影响
      �孔子开创了诗歌审美教育的传统,积极的入世思想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汉朝著名的《乐记》和《毛诗序》认为音乐、诗歌都是人心人情的抒发,“乐者,由人心生也”。而诗是“情动于中故形于言,”是“发乎情,止乎礼”。可以“上以风化下,下以怨刺上”,可以看出,音乐和诗歌与国家的政治、人民的教化等都有重要作用。曹丕在《典论•论文》提出:“盖文章,精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于有限的自然景观中,勾勒出一幅独具特色的绘画意象,用无言的载体托起这无限的生命体,无一丝一毫勉强之处,这也就从实在走向了无言的虚空境界,中国艺术的意境追求也就自然地与人生联系在一起了。作品的意境,实在是作者和客观事物间的彼此交流。艺术意境的创构,是使客观景物作我主观情思的象征。人心中情思起伏,波澜变化,仪态万千,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象轮廓能够如量表出,只有大自然的全幅生动的山川草木,云烟明晦,才足以表象我们胸襟里蓬勃无尽的灵感气韵。诗中的自然意境和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陶冶读者心灵,使其心灵的美蓬勃而发;让诗的意境于渲染中锻造人们的精神,从而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近代,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倡导“人生价值论”。与孔子诗歌审美教育的积极思想是相通的。他认为: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这种主张为我国审美教育引起重要影响。审美教育是把人引入理想的境界,使人的身心与外在达到和谐统一,从而体会审美的人生。
      �三、诗歌铸造审美的人生
      �诗歌审美教育作用根本目的在与培养人,发展人,使人成为身心健康的完美的人。所谓完美的人,是既有物质生活又有精神生活,既有理智又有情感,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有对于欢乐和幸福的追求。诗歌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热爱,从而感到生活的乐趣,提高生活的情趣,培养对生活的崇高目标。中华文明之所以数千年长流而不衰,本来就是得益于孔子及其后代圣贤的精神滋养。诗歌带领读者走进那远古灿烂的光明大殿去感悟远古那隽永的文明,展开飞翔的翅膀,渲泻蓬勃的热情。“情动于中,必然发之于外”,有所思自会有所感,自会生情,诗歌用其博大的胸襟,赐予人们美的思想,美的灵魂,在实践中陶冶铸造完美人格。
      �朱光潜说,你是否知道生活,就看你对于许多事物能否欣赏。在欣赏时人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诗歌的美育功能就是让人生充满如诗歌一样的情调,充满幸福。让人们以审美的姿态看待事物,追求人性的完满,学会体验人生,使自己感受到一个有意味的,有情趣的人生,对人生产生无限的爱恋,无限的喜悦,从而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正如朱光潜说:“慢慢走,欣赏啊!”
      �
      �参考文献:
      �[1]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
      �[2]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北京: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5] 寇鹏程.文艺美学[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6] 朱光潜.谈美书简[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
      �[7] 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推荐访问:孔子 审美 诗歌 论孔子的诗歌审美教育观 审美教育论 审美教育论谁写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