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线条·生命·精神|生命都是由色彩和线条组成的

    时间:2019-05-17 03:33: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它的玄机就在线条流动之中,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图形中的线可用规、尺画出,而书法、绘画中的线则完全靠用心、用手去挥写,两种不同的线所表现的是“静”和“动”两种意识;一种满足实用需要,一种传达审美追求;尺规下的线是规范的刻板,其作用是辅助与说明,而书画中的线则是具有鲜活生命的。
      这就是说,这种线不是随便用手去画就可以的,也不是画熟练就可以了。研习和掌握线条本身,就是艺术传承过程,也是对文化艺术传统血脉的融入过程。没有注意到或者干脆忽视线条背后的书法源流,以及源流之下沉淀的书法传统,书法创作将无路可走。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书法开始了令人振奋的复兴。复兴意味着接续书法传统。但在继承传统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过分追求形式,强调临帖要像,而且要求像到乱真的程度,结果是形式把精神给禁锢了。二、过分强调精神,把书法传统中隐含的文化传统搞成了玄学,使人望而怯步。不能不说,这两者既盲目又偏颇。
      人人都知道学书法要学传统,但很少有人去追问,为什么学传统?传统又是什么?包含着哪些要素?怎样学习传统?当然,我们可以简单地说,传统是书法历史与书法文化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累积的产物。它与民族文化的内涵和式样、民族历史相辅相融。那么如何来继承传统?传统的范畴界定是怎样的?这些就是没有人能说得很明确了,多少年过去,这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糊涂账。当然要说清这个问题也很难,毕竟,书法不是孤立的存在,说它,就不能不说它的历史文化背景,结果就容易越说越说不明白了。
      但是,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接近和进入书法传统的路径很简单,这个路径就是临帖。但怎么临?临谁的作品?临其中的什么?也是相对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关注,总之强调像,如果在继承传统中仅是像,仅就是“入帖”,我们知道,其实书法并非这么简单。
      其实在临帖的过程中,传统继承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创作。这里边有两个问题需要把握。首先,继承不是照搬古人。仅仅照抄照搬是没有作为的。纵观中国书法史,凡在继承上有所作为者都是对艺术规律探究的成功,而非跟在古人的后边亦步亦趋。另一个是创新,创新不等于创造。从概念上讲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改良与更新,从而产生近于优秀或优于传统的东西。而创造则是没有传统亦无任何基础的情况下,凭着想象与需要产生的新事物。它的领域多为自然科学的范畴。诸如,爱迪生发明灯泡等,它不需要有什么传统的沿革。由此可见艺术与科学、创新与创造有本质区别,这就又回到了前面所以说的两种线的问题上。
      传统书法是一座矗立在民族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丰碑,是一种文化记忆,这种记忆中既包含中华几千年文字、文学、艺术等其他各类文化之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性艺术,为书法艺术自身所独有。书法的精神实质在于,它是一种充满生命意义的艺术载体,是书法家不死精神的延续。王羲之、颜真卿、苏轼逝去千百年,人们每每提到他们时就像谈论一个活着的时人,这说明艺术精神永恒。
      研习和不断思索这些先贤们流传下来的经典法帖和艺术思想,是我们把握传统精髓的必由之路。一部《兰亭序》,一部《祭侄稿》、一部《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行书经典,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被称之为第一、第二、第三的行书,都是草稿。倘若这三位书法先贤还有可能写得更完美一些,他们是不会甘心就这样把草稿式的经典传给后人的。这就从一个比较深的层面上,反映出书法艺术与古典文学、古典绘画,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某些差异,体现了书法艺术特质,即:无任何的重复性,具体说来,其线条的生命与产生这种生命的时空是无法复制的。这令我们苦苦思索而又很难破解的问题,我想也是我们之前历朝历代的书家一致面临的问题。当然,回头看去,距源头越近对传统的把握相对越好,唐、宋比之元明清对精神实质把握得更好。
      后来者越是远离源头,越容易带有着某种约定俗成的迷信式的认识,这种认识使传统人为地神秘化了。神秘的传统,会让我们感到某种压抑。这就是有些人为什么深入传统书法中一直无法出来的原因,传统应该成为父母,把祖辈的范围和形质传给我们以后,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发扬传统精神的同时,应该在与现实、时代相结中不断改良。传统是我们的出发点,而我们的落脚点是,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创新精神。
      所谓传统精神,就是传统中那些能带给我们某种营养的东西,而不是历史尘封的某些外壳。只有找到传统中沉淀的艺术规律,才能从中获取营养,这就是所谓“格物致知”。而营养往往表现为形而上学的东西,这就是书法本源中的灵魂,也就是我们说的传统精神。我们笔端流淌的都是传统法帖中充满生命的线,这便是艺术灵魂的显现,它富于变幻,具有无穷变化的玄机妙理,是我们应掌握的传统精神实质。精神依于形式而存在,但它又超乎象外。
      继承传统,抓精神还是抓形式?这关乎到传统继承的成败。最近,我看了陈序经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的出路》,由此陷入一种沉重的思考,并了解了过去多年间,为什么外来优秀文化无法在中国植根繁衍,而我们本土文化又无法正确有效地得到弘扬的问题症结。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六七十年来的西化的错误,本来是在于迟疑不决的态度。俾士麦老早说: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求政治原理,谋回国做根本的改造;中国人到欧洲来的,只问某厂的船炮造得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国就算了。说这话是在20世纪的民国21年,此后发生了日本的侵华战争,按辩证法的规律日本后来还是被打败。这样的失败是他们违背道义的结果。政治上的话暂且放下不讲,仅就在学习西方,取法欧洲这一点上中国人的方法与日本人的方法是本质区别。这种区别自然决定了胜负。
      时空是无法复制的。我们为过去的失误而痛心的时候,当首先反省我们的某些因为疏于思考所造成的民族悲剧。今天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多少人抱有自觉?多数人仍然陷在慵懒的思维模式中。因为思维上的懒惰,所以出现无法遏制的假货和文化赝品,因为对传统的肤浅理解,所以就出现了厚古薄今和照搬照抄古人,造成了缺乏时代精神的庸俗之作的泛滥,大奖却往往为那些近于临习的作品拿走。在继承传统的大帽子下,掀起了对古人的临摹,这种概念上的错位,使书法发展进入了一种盲区。按全国展和各类官方展览评奖的价值导向,注定会使学书者心生困惑。
      创新没有定式,总体上有大的方向,但细节创造时,又法无定法。传统是一条大的脉络主线下由无数个支脉汇聚而成的多元存在,是充满历史个性的统一体。我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学习传统的现实状态是把传统的个性给共性化了,似乎一说传统就是王羲之、颜真卿。其实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也都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书家。每一个具有历史地位的书家都有他们所处的时代文化背景,个人家庭出身,社会地位等等,这些特殊因素,却是每个书家形成个性书风的必然因素。也可以说是他们历史存在的现实反映。煌煌一部中国书法史就是由这个无数个多元的艺术个性组成的。这就是我们研究传统,深入传统时所不该忽视的问题。
      书法的现实主义,历来与传统相生相伴。但怎样理解书法中的现实主义,倒是一个值得思忖的问题。有一次我给某老年大学上书法课,有人问我怎样体现书法的时代精神。我反问他:你认为书法创作怎样才能体现时代精神呢?他理直气壮地说:用书法写自己做的反映时代的诗词就是体现时代精神。这使我大为讶异。这个问题与文章开头的用尺子绘画的例子异曲同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思索书法理论和从事创作,可以想象出书法会走向何方!好在这属于个别现象。同时,在对传统的顶礼膜拜中,排拒现实,无异也是一种病态心理。
      总之,无论我们怎么看,今天的人学习书法、创作书法艺术作品无法脱离我们的时代。时代所带给我们每个人一种鲜明的精神世界。而时代的精神,现实的艺术内涵不是我们人为地加入的,它是我们自身的涵养在笔道、线的遨游中不自觉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法与时代隔裂开来的气质的呈现。
      这种现实主义的艺术气息是不可遏制的,只要我们每个书家在学习传统中不有意压抑自己的情感,率性而书、随意而书,那一定就具有某些现实主义的气质。这样的作品也一定会表现出传统精神。我曾经细细观察和品评过,大凡好的作品,往往被誉为有“古味”者,多是现实主义气息同样浓厚的作品。这种被人所一致推崇的叫做“古味”的东西就是流淌在传统中的精神。
      欣赏古人作品时,我总有一种苍茫感,因为什么?因为那其中蕴含着历史的沧桑。这本身又是一种传统精神的魅力所在。当我们强调传统、高扬传统时,我们切不可把传统只看成是几本帖,它是一种具有民族文化基因的大的概念。这其中最闪烁的是灵魂,是与我们永远相吸相伴、永远都充满诱惑力的精神。
      责任编辑:韩少玄

    推荐访问:线条 精神 生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