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朗读——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力量_不可忽视社会教育的正面力量

    时间:2019-05-05 03:13: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出口为语,下笔为文。《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可见,朗读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地位是很重要的,语文教学中朗读是我们感知文本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如今语文教学中,除了公开课上的朗朗书声,剩下的只是一片寂然。在升学压力的掌控下,在分数至上的思想下,教师更热衷于解题技巧的指导,学生更热衷于题海中的跋涉,朗读更被视为耽误时间的累赘,成了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但是不会读何以赏,不会赏又何以解呢?
      读——现代文
      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现代文的考试要求: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语文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厚积”而“薄发”。我们教师要想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不妨从教材入手,通过朗读潜移默化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文章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读中品味语言,感悟形象,体会情感。
      这样的美不妨慢慢读来。
      读——文言文
      教文言文,重讲轻朗读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集中于实词、虚词、句子,因此一般的文言文课堂,从字词到句子,从语法到内容逐一讲解,结果老师是吐沫横飞,学生是昏昏欲睡,学生对文言文更加缺乏热情。而文言文由于与现代文语法上的不同,因此语感显得更为重要。而且我们对于实词,虚词,句子的理解也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高考考试说明一再强调“句中含义”“文中含义”,因此对全文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考场上,面对第一次遇见的生疏文言语段,不少学生 “读不懂”,于是只能云里雾里地去理解文义,连猜带蒙地去解答题目。
      若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朗读”,在考场上辅之以“默读”,在答题时就会容易“入题”,也容易“解题” 。因此在平常的教学当中执教文言文时就应该强化朗读,学生边读边译,完成对一些文言文特殊用法的掌握,破解疑难,以利于理解文本内容及思想感情。如屈原的《渔父》中“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中的对“推移”的理解,就应该通读朗读联系前文,才可准确地将此词理解为“改变”。在理解“自令放为”时通过朗读联系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自然会将倒装句式调转过来理解为“让自己被放逐呢”。
      在初步梳理了文章的字词句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有感情的朗读,读出自己感知的气势、情调,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这样更能与作者心灵对话,体悟作者的情感。用抱怨、伤感的语气读“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读出烛之武的感叹与沉重;用昂扬急促的语调朗读樊哙闯帐对项王说的一番话,读出樊哙的愤怒,使学生感受樊哙的忠诚与耿直、粗犷与无畏。用慷慨激昂的语气读“臣今头与璧俱碎于柱矣” 让学生感悟蔺相如的果断机智,正气凛然,以死报国的气势;用轻缓低调的语气朗读《项脊轩志》,只用短短的两句“几寒乎?欲食乎?”,那因儿哭而动了怜爱的年轻母亲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出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用多分析点拨,学生就能从朗读中体会到作者回忆往事、怀念亲人的极为悲痛的心情,也能体会到作者是用生活琐事、用真情实感编织成文的特点。
      这样的美不妨细细读来。
      读——诗词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从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到随后逐渐发展的楚辞、汉赋、乐府、骈文、律诗、绝句、格律诗,甚至是词、曲都很讲究韵律、对仗、平仄。因此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韵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单靠总结讲解,永远代替不了学生的主观体验。只有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才能让学生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
      江苏高考主要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所给的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赏析。然而我们知道诗歌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在塑造形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时更讲究语言的运用,这就使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因此给鉴赏诗歌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但是诗歌从内容、形式、结构、韵律等方面又特别适合朗读,因此通过朗读来了解诗歌成了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要任。诗词内容的理解不仅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鉴赏的关键,如果看不懂一首诗,鉴赏就无从谈起;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会成为可能。
      所以首先通过初读,在读准了字音、节奏,对诗歌进行整体感知后,就要读出诗歌的情感,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江苏高考诗歌集中于对唐宋诗词的考查,因此我们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是我们把握的第一手素材,新课标在选修课程举例“唐诗宋词选读”中再次提出应“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感情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因此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倾听诗人的心声,捕捉其生命的行迹,效果自然大不相同。当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经由教学而真的在学生心目中得以活化时,琅琅的读书声里定会别有一番意趣。读杜甫《登高》,读出诗歌荡气回肠的意境美和诗人抑郁愁苦之情;读李白的《将进酒》,读出诗人的的豪迈与愤激不平;读陆游的《钗头凤》,读出铁汉柔情的深深思恋。此景此情,又怎能仅靠老师的讲解来完成,学生反复地诵读,反复地品味,读出其中千种滋味。《钗头凤》中的“错,错,错”与“莫,莫,莫”,多重情感的交织,凝结成这六个字,而学生对这六个字的反复诵读,读出那不该再相见之错,读出那不该休妻之错,读出那封建思想之错。这一切都化作无尽的错,无力再挽回之错,那既然如此,不如“莫,莫,莫”,不要再相见,不要再痛苦,不要再陷入那无尽的悔恨中了。这样的读,读出了其中的千种柔肠,也读出了作者心中的泪。这样的朗读,让我们走进了作者,走进了诗歌。
      这样的美不妨美美读来。
      只有读才能让学生零距离接触文本,只有读才能让学生近距离走进作者,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更近一步地走进文学的殿堂。读中解意,读中悟情,读中品美,让朗读变成我们课堂的主旋律,那样才是跳跃的有活力的殿堂。这样的课堂才能让我们变成真正的语文人。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

    推荐访问:朗读 不可忽视 语文 力量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