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马20块“双高期”剩余油研究与应用|新马6怎么把剩余公里数调出来

    时间:2019-05-16 03:16: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马20块由于油层层段多、含油井段长,不同砂岩组渗透性差异大,加上多年注水开发,平面矛盾和层间矛盾突出,油层水淹严重,断块高含水井多,含水90%以上的油井占76.9%。断块剩余油分布十分零散,措施挖潜难度大,我们利用各种资料对马20块整体上6个砂岩组、22个小层进行平面及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研究,并针对研究成果,实施措施挖潜,使断块日产油由30t增加到90t,产量翻两番。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对整个兴隆台油田高含水区块的措施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油层水淹;剩余油;高含水区块
      1 区块基本概况
      马20块位于兴隆台断裂背斜带中南部,为一断鼻构造,含油面积4.1平方公里,原油地质储量1153×104t,标定采收率48.5%,可采储量559×104t。油藏埋深为-2150~-2300m。含油层系为S1下兴隆台油层,马20块兴隆台油层为一套近物源,短河流,沉降速度快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横向上相带窄,变化大,纵向上以频繁的正韵律为主,相带互相叠加,砂体非均质性较明显;岩性为粗粒砂岩、含砾砂岩、砂砾岩与深灰、灰绿色泥岩夹钙质页岩组合,是一套粗碎屑为主的沉积。储层物性较好,属于高孔高渗油层。平均孔隙度21.6%,空气渗透率2770×10-3μm2,有效渗透率170×10-3?m2。泥质含量和碳酸盐含量均较低,泥质含量8.6%,碳酸盐含量为3.7%。油藏类型较单一,为边水油藏。
      原油性质较好,地层原油密度0.644g/cm3,体积系数1.55,地层原油粘度1.02mPa·S,凝固点260C,含蜡量11.47%。地层水为NaHCO3型,总矿化度4593~6425mg/L。油层原始压力24.66MPa,压力系数1.12,饱和压力22.69Mpa。属高饱和油藏。
      马20块1973年9月投入开发,1975年7月转入注水开发。1987年断块进入递减阶段,1992年以后断块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目前断块处于“双高期”开发阶段。
      2 剩余油分布研究
      剩余油分布研究是油田开发中一项复杂而且难度较大的研究课题。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方法很多,通过国内外学者对注水开发油田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的研究,普遍认为动态分析方法是目前我国多数油田广泛采用的、最有说服力的方法之一。本次研究主要基于马20块的自身特点,结合现有资料状况,利用动态分析法从油层水淹状况方面分析论证剩余油潜力区的分布。
      2.1 剩余油分布特征
      利用各种资料对马20块整体上6个砂岩组、22个小层进行平面及纵向上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平面上剩余油饱和度较高地区分布面积小,呈零星分布,个别地区呈舌状,强水淹区多为带状、大面积连片分布。剩余油分布与注采系统密切相关,注采井网不完善或离注水井较远地区,剩余油饱和度较高;注采井网相对完善,则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构造高部位、河道侧缘及断层边角地区。纵向上各砂岩组水淹状况存在一定差异。Ⅸ砂岩组水淹最严重,其强水淹区面积占该砂岩组含油面积的92.4%,Ⅵ砂岩组水淹最差,其强水淹区面积占59.02%。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分布在Ⅵ、Ⅶ、Ⅷ、Ⅹ砂岩组。
      2.2 剩余油分布类型
      马20块兴隆台油层小层结构比较复杂,渗透率变异系数和非均质系数都比较大,纵向上层系多,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水淹状况比较严重,而且各小层之间差别比较大,剩余油分布规律也不尽相同。将兴隆台油层分为6个砂岩组、又细分为22个小层,绘制了22个小层的水淹图,应用动态分析方法对22个小层的剩余油分析,剩余油的分布特点可以分为5种类型:
      1)注入水与断层控制型
      主要是靠近断层附近无井采油,由于注入水与断层的遮挡作用所形成的剩余油。
      2)薄层砂控制型
      主要是由于油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含油不饱满,在开发中生产井点少,或已射开生产,但受干扰,动用状况差所形成的剩余油。
      3)构造控制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受构造因素的影响,原油集聚于构造顶部而又无开采井点所形成的剩余油。
      4)岩性控制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受岩性、构造因素的影响,如:上倾尖灭、岩性尖灭所形成的剩余油。
      5)井间滞留型
      这一类型主要是在采油井间或注水井间,由于压力平衡,原油难以流动而形成的剩余油。
      3 研究成果应用
      为验证剩余油研究成果,同时为三次采油方案部署提供依据,结合马20块剩余油分布的5种类型,我们选择高含水井马726C、更马723、马740实施挖潜。认为马726C井S1下Ⅷ21小层、更马723井S1下Ⅶ21小层潜力较大。
      3.1 构造控制型剩余油
      主要受构造因素影响,原油集聚于构造顶部而又无开采井点所形成的剩余油。挖潜实例:马726C井S1下Ⅷ21小层。
      马726C井是2002年投产的一口侧钻井,2011年3月该井日产油0.6t,日产气1242m3,综合含水98.5%。该井各小层测井解释普遍水淹,邻井马749和马20开采S1下Ⅷ21小层均因高含水关井。针对这种情况,对该层的水淹情况、剩余油分布状况重新落实后,认识到S1下Ⅷ21小层砂体主要分布在断块西部,马726C处于微构造高点,是剩余油富集的有利部位。结合周围油水井注采状况分析马726C距水井较远,水淹较差。而且该井压力水平保持较好,自然电位测井曲线显示箱型,说明该井位于河道主流线上,渗透率较高,综合分析该井潜力较大,有望获得高产。同时考虑该层的沉积特征,选择在正旋回顶部实施射孔。2011年4月8日实施调层,优选射开顶部2m,井段2222.0-22224.0m,静压19.98Mpa,压力系数0.9。日产油65.5t,日产气11395m3,综合含水14.1%。
      3.2 薄层砂控制型剩余油
      主要是由于油层厚度薄、渗透率低、含油不饱满,在开发中生产井点少,或已射开生产,但受干扰,动用状况差所形成的剩余油。该块S1下Ⅶ21小层,由于油层发育薄,水驱动用状况较差,仅局部井组水淹严重。虽然测井对该井解释为强水淹层,但从更马723井沉积环境分析,S1下Ⅶ21小层处于反旋回底部,水淹较差,为剩余油富集部位,而且该层有较好的油气显示,井壁取芯为油侵。由于周围井对该薄层动用较差,该层压力水平保持较好。2010年5月26日实施调层,射孔井段2267.2-2270.6m,静压19.01Mpa,压力系数0.84。初期日产油6.8t,日产气1313m3,日产水45.7m3,综合含水87.0%。
      3.3 注入水与断层控制型剩余油
      在长期的注水开发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井网局部不完善现象,由于井网的不完善性和储层非均质性,造成注入水沿高渗透方向推进。在主河道侧缘及注水波及不到的断层边角。形成局部滞留区。马740井位于构造的有利部位,在断层边部,该井S1下Ⅶ22小层油层发育较厚,厚油层层内非均质性也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正韵律厚油层由于底部渗透率高,重力作用很容易在底部形成注入水的通道,使底部过早水淹而表现为油井高含水而影响开发效果,顶部水淹较差,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带。作为剩余油挖潜的目标,应选择性的射开水淹差的正韵律厚油层顶部,而避开强水淹层的干扰。马740井2011年4月调层,射开S1下Ⅶ22小层,(10)号层顶部1.0m/1层,避射下部,初期6.5mm油嘴自喷生产,日产油18.8t,日产气12289m3,日产水15.9m3,综合含水45.9%。
      这3口井的成功挖潜,使断块日产油由30t增加到90t,产量翻了两番。一方面证实了马20块仍有较大的潜力空间,剩余油分布虽然零散,仍存在水淹较差的地区,只要精细地质研究,加强油藏动态分析,仍能取得较好挖潜效果,另一方面为马20块化学驱方案部署提供了依据。同时也对整个兴隆台油田高含水区块的措施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4 结论及认识
      1)证实了马20块仍有较大的潜力空间,剩余油分布虽然零散,仍存在水淹较差的地区,为马20块化学驱方案部署提供了依据。
      2)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边底水油藏高效开发的基础和成败的关键。
      3)对整个兴隆台油田高含水区块的措施挖潜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冈秦麟等编,高含水期油田改善水驱效果新技术,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2]黄炳光等编,实用油藏工程与动态分析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
      [3]方凌云等编,砂岩油藏注水开发动态分析,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年.
      作者简介:
      张杰(1972-),男,工程师,1995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矿场地球物理专业,现从事测井资料综合解释工作。

    推荐访问:剩余 双高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