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盖碗茶 飘香的盖碗茶

    时间:2019-05-02 03:14: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的许多民族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民族之歌,每当唱响这些歌曲,不论是唱者还是听者,都会真切感受到这些民族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如果要问,在中国民族音乐这个百花园中,是否也有一些正在被人们传唱开来的回族歌曲呢?那么我会告诉你,有一首应当入选的歌曲就是《阿妈的盖碗茶》。
      2012年3月17日,在乌鲁木齐回府家宴餐厅的一个临街包厢,我和这首歌的主要作者之一新疆歌舞团音乐创研室主任马成翔面对面坐下来,一边喝着茶,一边沐浴着早春温暖的阳光,开始有生以来我的第一次采访。
      “我于1953年4月22日,出生在哈密市幸福巷,属蛇。”这是我在采访本上记录的第一句话。马成翔提及自己的故乡,如数家珍,感情真挚,仿佛又回到童年,两眼炯炯有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武将后代,白彦虎十八营盘将领之一,奋勇当先,舍生忘死,1861年殉难于陕西榆林。”马成翔如此描述他的曾祖父马宝善,表情变得庄重和严肃,但语气依旧充满自豪。曾祖父去世时只有三十多岁,留下三个不谙世事的儿子,老大马振全、老二马振海、老三不记得学名,只知道经名叫尔萨。从此,一帮老弱病残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定居在了哈密。“马振海是我的爷爷,父亲马尚禄是爷爷两儿两女中的小儿子。”马成翔说。
      马尚禄在一家皮坊学手艺,从泡、熟、铲几道工序逐一学起,活脏、活累、活臭,两手粗糙,一身皮子味儿。学了七年才算出徒,收皮、熟皮手艺娴熟,皮帽子、手套和皮大衣等皮货做得精致上乘。后来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名为“振兴”的皮社,另外还兼做一些生意,甚至还当起了骆驼客,跑奇台、去兰州、走西安,最远到了包头。马尚禄于1947年花了一千个“砣子”(砣子即银元,据说,一个坨子当时可以买到一只大羯羊)买了一亩地,开始建造庄园,不但门楼高大有气势,还分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清一色商铺,招揽生意;中院居住,会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窗明几净,宽敞舒适;后院则是马厩、磨坊和储物仓等。一看就是富裕人家,令人艳羡。
      后来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1949年解放军进疆到哈密,一天部队派人到马尚禄家借石碾子,并白纸黑字打下借条。想不到后来马尚禄遭人陷害,坐了监狱,家境由此走向衰败。直到时隔三十年之后的1979年,马成翔要结婚,却捉襟见肘,手头急缺钱,于是就想到那张借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已由当年部队转制的农垦管理局。不曾想,就是这张借据,竟然最终换来了六百元人民币,成全了一对新人的婚姻大事。用马成翔的话说:“一个碾子成就了一门亲事!”
      一个人一生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环节,家长言传身教是启蒙,更是引领,就像一颗种子,根植于心。马成翔的父亲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潜移默化中让他对音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最初的音乐来自秦腔。只要有戏看,父亲就让他骑在肩上赶场子,而且还经常花钱买票去园子听戏。听得多了,就灌了耳音,高兴时哼唱一段曲调,不但流畅,还很精准,从来没有唱偏跑调的情况。很快,这一点被音乐老师发现了。那是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教音乐的田老师,有一天突然叫马成翔到办公室。她用脚踏风琴伴奏,让马成翔唱歌,一听果然不错,乐感好,吐字也清楚,就决定让马成翔担任学校宣传队的独唱和领唱。
      还有个乌鲁木齐北门师范学校毕业的副校长,学生都叫他颜校长,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特别是他那把在南门马市巷子花了十几个“砣子”才得到的,以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斯特拉迪瓦里斯的名字命名的小提琴,品相好,音质更好。用它演奏一曲罗马尼亚《云雀》,旋律欢快,曲调优美。聆听那天籁之音,仿佛让人置身阳光明丽的山野。
      就是这个颜校长,指导马成翔最先学笛子,后来拉二胡。因条件所限,二胡琴筒是自己用罐头盒子做的,虽说影响音色,也只能将就着拉了。最后才学小提琴,当时适逢文革开始,学都没人上了,马成翔却一门心思扑在学琴上,技艺日渐娴熟。
      1969年马成翔升入哈密地区第二中学,期间,哈密地区文工团上演《白毛女》,因为小有名气,马成翔作为一名中学生,被文工团请去拉板胡,同时兼奏二胡和小提琴,一拉就是一个冬天。
      1970年复学,马成翔成了学校宣传队队长。当时宣传队以演样板戏片段为主,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也演过《收租院》,揭批四川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观众看了义愤填膺,而马成翔却收益不小。
      然而由于属于“黑五类”之子,毕业后,马成翔被分配到伊吾县东方红公社甘沟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产队多为维吾尔族,却无一例外对他好,从生活起居到分配劳动,能照顾尽量照顾。在伊吾县待了八个月,马成翔又调入哈密县革委会宣传队。
      哈密地区评剧团,是成建制地从辽宁沈阳搬过来的,而且当时新疆军区评剧团也已解散,主要名角也并入哈密评剧团。团里有个指挥叫吴继善,北京人,天桥民间艺人出身。一如他的名字,吴继善长得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一脸福相。吴继善集作曲、演奏、指挥于一身,多才多艺,是团里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对马成翔关怀备至,厚爱有加,入魔般开始教他学拉京二胡。后来又教他学打击乐,从此文武场都学会了。
      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这也是吴继善“吴式”教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因为喜爱,才如此严厉教育我,看着是一个苗子,才逼我挑大梁。”“逼我作曲的就是吴继善老师!”马成翔在叙述中反复重复着这样的话。 “要求明天完成的曲子,决不到后天!”回想起吴继善的良苦用心,马成翔依旧感动不已,那种手把手传授的师徒情谊,那种心贴心交流的难忘场景,体现的是亘古不变的严师出高徒和知遇之恩的涌泉相报。
      丑小鸭变成美天鹅,最终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历练过程,马成翔也只有硬着头皮。起先写好曲子,经吴继善稍加修改,就排练演出了;发展到后来,唱腔也让马成翔完成,依旧是吴继善修改后再排练演出。有一出独幕剧,名叫《开锁记》,创作排练后,舞台演出时间为四十分钟。十几场演出后,吴继善向全团宣布说:“《开锁记》这部戏作曲是马成翔,指挥是我!”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马成翔从此一发不可收,相继又写了不少独幕剧,有评剧,也有歌剧,还为其他演出团体创作了几部迷糊剧。要写好迷糊剧,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背宫》曲牌最难写,但马成翔都获得了成功。   中国的许多民族都有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些民族之歌,每当唱响这些歌曲,不论是唱者还是听者,都会真切感受到这些民族栩栩如生的音乐形象。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如果要问,在中国民族音乐这个百花园中,是否也有一些正在被人们传唱开来的回族歌曲呢?那么我会告诉你,有一首应当入选的歌曲就是《阿妈的盖碗茶》。
      2012年3月17日,在乌鲁木齐回府家宴餐厅的一个临街包厢,我和这首歌的主要作者之一新疆歌舞团音乐创研室主任马成翔面对面坐下来,一边喝着茶,一边沐浴着早春温暖的阳光,开始有生以来我的第一次采访。
      “我于1953年4月22日,出生在哈密市幸福巷,属蛇。”这是我在采访本上记录的第一句话。马成翔提及自己的故乡,如数家珍,感情真挚,仿佛又回到童年,两眼炯炯有神,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武将后代,白彦虎十八营盘将领之一,奋勇当先,舍生忘死,1861年殉难于陕西榆林。”马成翔如此描述他的曾祖父马宝善,表情变得庄重和严肃,但语气依旧充满自豪。曾祖父去世时只有三十多岁,留下三个不谙世事的儿子,老大马振全、老二马振海、老三不记得学名,只知道经名叫尔萨。从此,一帮老弱病残开始颠沛流离的生活,最终定居在了哈密。“马振海是我的爷爷,父亲马尚禄是爷爷两儿两女中的小儿子。”马成翔说。
      马尚禄在一家皮坊学手艺,从泡、熟、铲几道工序逐一学起,活脏、活累、活臭,两手粗糙,一身皮子味儿。学了七年才算出徒,收皮、熟皮手艺娴熟,皮帽子、手套和皮大衣等皮货做得精致上乘。后来自立门户,开了一家名为“振兴”的皮社,另外还兼做一些生意,甚至还当起了骆驼客,跑奇台、去兰州、走西安,最远到了包头。马尚禄于1947年花了一千个“砣子”(砣子即银元,据说,一个坨子当时可以买到一只大羯羊)买了一亩地,开始建造庄园,不但门楼高大有气势,还分前院、中院和后院。前院清一色商铺,招揽生意;中院居住,会客厅、卧室、厨房一应俱全,窗明几净,宽敞舒适;后院则是马厩、磨坊和储物仓等。一看就是富裕人家,令人艳羡。
      后来还发生过一件有意思的事情。1949年解放军进疆到哈密,一天部队派人到马尚禄家借石碾子,并白纸黑字打下借条。想不到后来马尚禄遭人陷害,坐了监狱,家境由此走向衰败。直到时隔三十年之后的1979年,马成翔要结婚,却捉襟见肘,手头急缺钱,于是就想到那张借据,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已由当年部队转制的农垦管理局。不曾想,就是这张借据,竟然最终换来了六百元人民币,成全了一对新人的婚姻大事。用马成翔的话说:“一个碾子成就了一门亲事!”
      一个人一生要接受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最关键的环节,家长言传身教是启蒙,更是引领,就像一颗种子,根植于心。马成翔的父亲就扮演了这样的角色,潜移默化中让他对音乐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最初的音乐来自秦腔。只要有戏看,父亲就让他骑在肩上赶场子,而且还经常花钱买票去园子听戏。听得多了,就灌了耳音,高兴时哼唱一段曲调,不但流畅,还很精准,从来没有唱偏跑调的情况。很快,这一点被音乐老师发现了。那是三年级的时候,学校教音乐的田老师,有一天突然叫马成翔到办公室。她用脚踏风琴伴奏,让马成翔唱歌,一听果然不错,乐感好,吐字也清楚,就决定让马成翔担任学校宣传队的独唱和领唱。
      还有个乌鲁木齐北门师范学校毕业的副校长,学生都叫他颜校长,小提琴拉得非常出色,特别是他那把在南门马市巷子花了十几个“砣子”才得到的,以意大利小提琴制作家斯特拉迪瓦里斯的名字命名的小提琴,品相好,音质更好。用它演奏一曲罗马尼亚《云雀》,旋律欢快,曲调优美。聆听那天籁之音,仿佛让人置身阳光明丽的山野。
      就是这个颜校长,指导马成翔最先学笛子,后来拉二胡。因条件所限,二胡琴筒是自己用罐头盒子做的,虽说影响音色,也只能将就着拉了。最后才学小提琴,当时适逢文革开始,学都没人上了,马成翔却一门心思扑在学琴上,技艺日渐娴熟。
      1969年马成翔升入哈密地区第二中学,期间,哈密地区文工团上演《白毛女》,因为小有名气,马成翔作为一名中学生,被文工团请去拉板胡,同时兼奏二胡和小提琴,一拉就是一个冬天。
      1970年复学,马成翔成了学校宣传队队长。当时宣传队以演样板戏片段为主,包括《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也演过《收租院》,揭批四川大邑县大地主刘文彩欺压百姓的丑恶嘴脸,观众看了义愤填膺,而马成翔却收益不小。
      然而由于属于“黑五类”之子,毕业后,马成翔被分配到伊吾县东方红公社甘沟生产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生产队多为维吾尔族,却无一例外对他好,从生活起居到分配劳动,能照顾尽量照顾。在伊吾县待了八个月,马成翔又调入哈密县革委会宣传队。
      哈密地区评剧团,是成建制地从辽宁沈阳搬过来的,而且当时新疆军区评剧团也已解散,主要名角也并入哈密评剧团。团里有个指挥叫吴继善,北京人,天桥民间艺人出身。一如他的名字,吴继善长得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一脸福相。吴继善集作曲、演奏、指挥于一身,多才多艺,是团里不可或缺的人才。他对马成翔关怀备至,厚爱有加,入魔般开始教他学拉京二胡。后来又教他学打击乐,从此文武场都学会了。
      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这也是吴继善“吴式”教学法的一个突出特点。“因为喜爱,才如此严厉教育我,看着是一个苗子,才逼我挑大梁。”“逼我作曲的就是吴继善老师!”马成翔在叙述中反复重复着这样的话。 “要求明天完成的曲子,决不到后天!”回想起吴继善的良苦用心,马成翔依旧感动不已,那种手把手传授的师徒情谊,那种心贴心交流的难忘场景,体现的是亘古不变的严师出高徒和知遇之恩的涌泉相报。
      丑小鸭变成美天鹅,最终要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历练过程,马成翔也只有硬着头皮。起先写好曲子,经吴继善稍加修改,就排练演出了;发展到后来,唱腔也让马成翔完成,依旧是吴继善修改后再排练演出。有一出独幕剧,名叫《开锁记》,创作排练后,舞台演出时间为四十分钟。十几场演出后,吴继善向全团宣布说:“《开锁记》这部戏作曲是马成翔,指挥是我!”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马成翔从此一发不可收,相继又写了不少独幕剧,有评剧,也有歌剧,还为其他演出团体创作了几部迷糊剧。要写好迷糊剧,难度是很大的,尤其是《背宫》曲牌最难写,但马成翔都获得了成功。 存入我的阅览室   后来,当马成翔听到肖华惠这个名字,屁股又开始坐不住了。肖华惠是当时新疆歌剧团首席小提琴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匈牙利大师班”,是典型的俄罗斯学院派,师出名门,技艺精湛。整整五年时间,马成翔每个星期奔波于哈密与乌鲁木齐之间,就这样从人生的小天地,走向了音乐的大舞台。
      还有一个人叫赵龙韬,同样对马成翔的成长产生过终生难忘的影响。马成翔这样总结说,如果说吴继善引领他由一个普通操琴手成为自由放牧音符的作曲家,那么赵龙韬则让他真正找到了音乐的感觉,而这一点可遇不可求,是一个音乐人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
      然而马成翔第一次见到赵龙韬,却是在一个叫十三间房的偏僻地方,一个低矮昏暗的地窝子,当时赵龙韬正在以“坏分子”的身份接受劳动改造。当他回到南大湖劳改农场后,马成翔就经常骑着自行车专门去看望他。这时候,群众反映,说马成翔和“地富反坏右分子”关系密切。剧团领导听说后,找他谈话,要他和赵龙韬划清界限。马成翔告诉领导:“这个‘地富反坏右分子’音乐专业技术水平很高。我跟他来往,为的是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演好革命样板戏。”从此,领导再未追究此事。
      我原本以为在回府家宴那天,我会完成受托的这次采访任务。实际上从上午到下午,用了整整五个小时,采访才进行了一半。我发现,马成翔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就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这也正是我想了解的。所以两天以后,也就是3月19日下午,我和马成翔再一次面对面坐下来,继续上一次的采访,地点换成一座办公大楼的第十二层小会议室。
      凡事都有一个契机。1962年到1963年期间,新疆歌舞团有一批艺术家下放到哈密,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舞蹈家艾木拉汗、阿不拉江、哈斯也提和哈里旦等。他们当年曾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同台献艺。这些艺术家的到来,无疑让哈密文艺舞台大放异彩,同时也让马成翔对维吾尔族歌舞和音乐,由认知到痴迷,进而为亲自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基础,与一个同样是来自新疆歌舞团的艺术家有直接关系,此人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一个曾经是新疆“三区革命”文工团的资深艺人。他精通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那首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在田间》就出自他之手。马成翔是在哈密文工团认识阿不力孜汗?马木提的,一开始排练,马木提他们或演唱或演奏,均由马成翔记谱,演唱结束,谱子也记录完毕。随后反过来,再由马成翔拉给马木提他们听,循环往复中,让马成翔不断得到民族音乐熏陶,更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作了良好铺垫。
      学习哈密地方音乐,自然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哈密人,沙里?铁木尔就是一个哈密地方音乐权威。正是他给马成翔传了真经,从而让马成翔成了多个剧本作曲的主创人员之一。当时盛行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让马成翔引以为荣的是,维吾尔文版《龙江颂》的主要作曲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和他。此剧1975年在乌鲁木齐八一剧场参加全疆文艺汇演,得到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的赞赏,而当时马成翔只有二十三岁。1975年哈密地区文工团和评剧团合并,不时推出新剧目,演出任务更加繁重。1979年创作演出了歌剧《伊吾四十天》,到了1982年演出《艾里甫?赛乃姆》时,马成翔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音乐创作结构能力和熟练应用各种技法的水平了。我听马成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一天学院文艺联欢,让新疆籍学生出节目。他们几个紧急一商量,选定曲目《塔什瓦依》,其中马成翔担任维吾尔民间风格浓郁的小提琴领奏,匆匆排练两遍就登台,结果演出非常成功,反响特别热烈。马成翔说秘诀只有一个:热爱音乐,就要爱音乐的灵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到头来只能走进死胡同,一事无成。“想当年艾里甫?赛乃姆巡回演出,整本谱子刀刻一样,早已铭记在心了。” 马成翔感慨地说。
      一个回族作曲家,全身心投入维吾尔族音乐创作,而且出手不凡,成绩斐然,倾注了马成翔对故乡的感情和热爱,也是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的真诚回馈。作为一个哈密的儿子,马成翔像一粒种子,扎根于丰饶的生活土壤,谱写着飘香的动人乐章。
      说到这里,我就问马成翔,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让马成翔选两首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深远的作品。他不假思索说出了两首歌的名字:《请你尝块哈密瓜》和《阿妈的盖碗茶》。
      1981年,霍城县宣传队到哈密文工团观摩学习《蕴倩姆》,随队带了词作家田文俊。因为马成翔负责接待,就和田文俊熟识了。后来,田文俊写了《请你尝块哈密瓜》。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里的人们最好客,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马成翔看完后感到,歌词富有人情味,且语句朴素感人,就答应三天交稿,实则只用了四十分钟,一气呵成。这次马成翔用的词曲是哈密木卡姆“商调”,源自古老的“乌鲁克都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就在这一年,新疆歌舞团的歌唱家马玉梅首唱了这首歌曲,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听了给予高度赞赏,后来香港“夏力巴”唱片公司出了盒带。当年第一届“西北音乐周”在西安举行,马玉梅再次演唱这首歌,反响非常热烈。1983年第二届“西北音乐周”在宁夏银川举行,高金英同样演唱了《请你尝块哈密瓜》,依旧轰动全场。到了1984年,新疆歌舞团帕尔哈提?阿不都古力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演员调演,她演唱这首歌荣获了二等奖。
      1991年,新疆军区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巴哈尔古丽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悠扬的旋律,甜美的嗓音。1996年哈密召开“两会”,投票选定市歌,这首歌以绝对票数成为哈密市市歌。
      创作歌曲《阿妈的盖碗茶》却是典型的“难产”,因为经过六年之久,才最终定稿。说起这首歌,就不得不提到原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编审师歌。他与马成翔都是回族,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成了莫逆之交。最初,这首歌由师歌作词,标题定为《盖碗茶》。过了一个多月,师歌拿来了歌词,让马成翔作曲。歌词写道:“一阵清风吹开了门帘,露出了阿妈的笑脸。我们打来了黄河沿上的红枣,采集了宁夏的枸杞,拿来了云南的清茶,泡上了盖碗茶……”马成翔说,这是首诗歌,而不是歌词。一般情况下,诗歌是供人们读的,而歌词是供人们听的,所以歌词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朗朗上口。在马成翔的建议下,两人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歌词的创作。歌词保留了师歌开始的四句“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中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马成翔的外祖母为原型写成,标题也改为《阿妈的盖碗茶》。有了歌词,马成翔开始谱曲。曲子的基调是以民间流传甚广的《绣荷包》为参照,再加上新创作的部分,最终构成了深情款款的回族歌曲。   后来,当马成翔听到肖华惠这个名字,屁股又开始坐不住了。肖华惠是当时新疆歌剧团首席小提琴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匈牙利大师班”,是典型的俄罗斯学院派,师出名门,技艺精湛。整整五年时间,马成翔每个星期奔波于哈密与乌鲁木齐之间,就这样从人生的小天地,走向了音乐的大舞台。
      还有一个人叫赵龙韬,同样对马成翔的成长产生过终生难忘的影响。马成翔这样总结说,如果说吴继善引领他由一个普通操琴手成为自由放牧音符的作曲家,那么赵龙韬则让他真正找到了音乐的感觉,而这一点可遇不可求,是一个音乐人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
      然而马成翔第一次见到赵龙韬,却是在一个叫十三间房的偏僻地方,一个低矮昏暗的地窝子,当时赵龙韬正在以“坏分子”的身份接受劳动改造。当他回到南大湖劳改农场后,马成翔就经常骑着自行车专门去看望他。这时候,群众反映,说马成翔和“地富反坏右分子”关系密切。剧团领导听说后,找他谈话,要他和赵龙韬划清界限。马成翔告诉领导:“这个‘地富反坏右分子’音乐专业技术水平很高。我跟他来往,为的是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演好革命样板戏。”从此,领导再未追究此事。
      我原本以为在回府家宴那天,我会完成受托的这次采访任务。实际上从上午到下午,用了整整五个小时,采访才进行了一半。我发现,马成翔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就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这也正是我想了解的。所以两天以后,也就是3月19日下午,我和马成翔再一次面对面坐下来,继续上一次的采访,地点换成一座办公大楼的第十二层小会议室。
      凡事都有一个契机。1962年到1963年期间,新疆歌舞团有一批艺术家下放到哈密,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舞蹈家艾木拉汗、阿不拉江、哈斯也提和哈里旦等。他们当年曾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同台献艺。这些艺术家的到来,无疑让哈密文艺舞台大放异彩,同时也让马成翔对维吾尔族歌舞和音乐,由认知到痴迷,进而为亲自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基础,与一个同样是来自新疆歌舞团的艺术家有直接关系,此人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一个曾经是新疆“三区革命”文工团的资深艺人。他精通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那首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在田间》就出自他之手。马成翔是在哈密文工团认识阿不力孜汗?马木提的,一开始排练,马木提他们或演唱或演奏,均由马成翔记谱,演唱结束,谱子也记录完毕。随后反过来,再由马成翔拉给马木提他们听,循环往复中,让马成翔不断得到民族音乐熏陶,更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作了良好铺垫。
      学习哈密地方音乐,自然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哈密人,沙里?铁木尔就是一个哈密地方音乐权威。正是他给马成翔传了真经,从而让马成翔成了多个剧本作曲的主创人员之一。当时盛行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让马成翔引以为荣的是,维吾尔文版《龙江颂》的主要作曲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和他。此剧1975年在乌鲁木齐八一剧场参加全疆文艺汇演,得到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的赞赏,而当时马成翔只有二十三岁。1975年哈密地区文工团和评剧团合并,不时推出新剧目,演出任务更加繁重。1979年创作演出了歌剧《伊吾四十天》,到了1982年演出《艾里甫?赛乃姆》时,马成翔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音乐创作结构能力和熟练应用各种技法的水平了。我听马成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一天学院文艺联欢,让新疆籍学生出节目。他们几个紧急一商量,选定曲目《塔什瓦依》,其中马成翔担任维吾尔民间风格浓郁的小提琴领奏,匆匆排练两遍就登台,结果演出非常成功,反响特别热烈。马成翔说秘诀只有一个:热爱音乐,就要爱音乐的灵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到头来只能走进死胡同,一事无成。“想当年艾里甫?赛乃姆巡回演出,整本谱子刀刻一样,早已铭记在心了。” 马成翔感慨地说。
      一个回族作曲家,全身心投入维吾尔族音乐创作,而且出手不凡,成绩斐然,倾注了马成翔对故乡的感情和热爱,也是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的真诚回馈。作为一个哈密的儿子,马成翔像一粒种子,扎根于丰饶的生活土壤,谱写着飘香的动人乐章。
      说到这里,我就问马成翔,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让马成翔选两首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深远的作品。他不假思索说出了两首歌的名字:《请你尝块哈密瓜》和《阿妈的盖碗茶》。
      1981年,霍城县宣传队到哈密文工团观摩学习《蕴倩姆》,随队带了词作家田文俊。因为马成翔负责接待,就和田文俊熟识了。后来,田文俊写了《请你尝块哈密瓜》。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里的人们最好客,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马成翔看完后感到,歌词富有人情味,且语句朴素感人,就答应三天交稿,实则只用了四十分钟,一气呵成。这次马成翔用的词曲是哈密木卡姆“商调”,源自古老的“乌鲁克都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就在这一年,新疆歌舞团的歌唱家马玉梅首唱了这首歌曲,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听了给予高度赞赏,后来香港“夏力巴”唱片公司出了盒带。当年第一届“西北音乐周”在西安举行,马玉梅再次演唱这首歌,反响非常热烈。1983年第二届“西北音乐周”在宁夏银川举行,高金英同样演唱了《请你尝块哈密瓜》,依旧轰动全场。到了1984年,新疆歌舞团帕尔哈提?阿不都古力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演员调演,她演唱这首歌荣获了二等奖。
      1991年,新疆军区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巴哈尔古丽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悠扬的旋律,甜美的嗓音。1996年哈密召开“两会”,投票选定市歌,这首歌以绝对票数成为哈密市市歌。
      创作歌曲《阿妈的盖碗茶》却是典型的“难产”,因为经过六年之久,才最终定稿。说起这首歌,就不得不提到原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编审师歌。他与马成翔都是回族,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成了莫逆之交。最初,这首歌由师歌作词,标题定为《盖碗茶》。过了一个多月,师歌拿来了歌词,让马成翔作曲。歌词写道:“一阵清风吹开了门帘,露出了阿妈的笑脸。我们打来了黄河沿上的红枣,采集了宁夏的枸杞,拿来了云南的清茶,泡上了盖碗茶……”马成翔说,这是首诗歌,而不是歌词。一般情况下,诗歌是供人们读的,而歌词是供人们听的,所以歌词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朗朗上口。在马成翔的建议下,两人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歌词的创作。歌词保留了师歌开始的四句“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中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马成翔的外祖母为原型写成,标题也改为《阿妈的盖碗茶》。有了歌词,马成翔开始谱曲。曲子的基调是以民间流传甚广的《绣荷包》为参照,再加上新创作的部分,最终构成了深情款款的回族歌曲。 存入我的阅览室   后来,当马成翔听到肖华惠这个名字,屁股又开始坐不住了。肖华惠是当时新疆歌剧团首席小提琴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匈牙利大师班”,是典型的俄罗斯学院派,师出名门,技艺精湛。整整五年时间,马成翔每个星期奔波于哈密与乌鲁木齐之间,就这样从人生的小天地,走向了音乐的大舞台。
      还有一个人叫赵龙韬,同样对马成翔的成长产生过终生难忘的影响。马成翔这样总结说,如果说吴继善引领他由一个普通操琴手成为自由放牧音符的作曲家,那么赵龙韬则让他真正找到了音乐的感觉,而这一点可遇不可求,是一个音乐人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
      然而马成翔第一次见到赵龙韬,却是在一个叫十三间房的偏僻地方,一个低矮昏暗的地窝子,当时赵龙韬正在以“坏分子”的身份接受劳动改造。当他回到南大湖劳改农场后,马成翔就经常骑着自行车专门去看望他。这时候,群众反映,说马成翔和“地富反坏右分子”关系密切。剧团领导听说后,找他谈话,要他和赵龙韬划清界限。马成翔告诉领导:“这个‘地富反坏右分子’音乐专业技术水平很高。我跟他来往,为的是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演好革命样板戏。”从此,领导再未追究此事。
      我原本以为在回府家宴那天,我会完成受托的这次采访任务。实际上从上午到下午,用了整整五个小时,采访才进行了一半。我发现,马成翔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就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这也正是我想了解的。所以两天以后,也就是3月19日下午,我和马成翔再一次面对面坐下来,继续上一次的采访,地点换成一座办公大楼的第十二层小会议室。
      凡事都有一个契机。1962年到1963年期间,新疆歌舞团有一批艺术家下放到哈密,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舞蹈家艾木拉汗、阿不拉江、哈斯也提和哈里旦等。他们当年曾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同台献艺。这些艺术家的到来,无疑让哈密文艺舞台大放异彩,同时也让马成翔对维吾尔族歌舞和音乐,由认知到痴迷,进而为亲自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基础,与一个同样是来自新疆歌舞团的艺术家有直接关系,此人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一个曾经是新疆“三区革命”文工团的资深艺人。他精通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那首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在田间》就出自他之手。马成翔是在哈密文工团认识阿不力孜汗?马木提的,一开始排练,马木提他们或演唱或演奏,均由马成翔记谱,演唱结束,谱子也记录完毕。随后反过来,再由马成翔拉给马木提他们听,循环往复中,让马成翔不断得到民族音乐熏陶,更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作了良好铺垫。
      学习哈密地方音乐,自然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哈密人,沙里?铁木尔就是一个哈密地方音乐权威。正是他给马成翔传了真经,从而让马成翔成了多个剧本作曲的主创人员之一。当时盛行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让马成翔引以为荣的是,维吾尔文版《龙江颂》的主要作曲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和他。此剧1975年在乌鲁木齐八一剧场参加全疆文艺汇演,得到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的赞赏,而当时马成翔只有二十三岁。1975年哈密地区文工团和评剧团合并,不时推出新剧目,演出任务更加繁重。1979年创作演出了歌剧《伊吾四十天》,到了1982年演出《艾里甫?赛乃姆》时,马成翔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音乐创作结构能力和熟练应用各种技法的水平了。我听马成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一天学院文艺联欢,让新疆籍学生出节目。他们几个紧急一商量,选定曲目《塔什瓦依》,其中马成翔担任维吾尔民间风格浓郁的小提琴领奏,匆匆排练两遍就登台,结果演出非常成功,反响特别热烈。马成翔说秘诀只有一个:热爱音乐,就要爱音乐的灵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到头来只能走进死胡同,一事无成。“想当年艾里甫?赛乃姆巡回演出,整本谱子刀刻一样,早已铭记在心了。” 马成翔感慨地说。
      一个回族作曲家,全身心投入维吾尔族音乐创作,而且出手不凡,成绩斐然,倾注了马成翔对故乡的感情和热爱,也是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的真诚回馈。作为一个哈密的儿子,马成翔像一粒种子,扎根于丰饶的生活土壤,谱写着飘香的动人乐章。
      说到这里,我就问马成翔,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让马成翔选两首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深远的作品。他不假思索说出了两首歌的名字:《请你尝块哈密瓜》和《阿妈的盖碗茶》。
      1981年,霍城县宣传队到哈密文工团观摩学习《蕴倩姆》,随队带了词作家田文俊。因为马成翔负责接待,就和田文俊熟识了。后来,田文俊写了《请你尝块哈密瓜》。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里的人们最好客,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马成翔看完后感到,歌词富有人情味,且语句朴素感人,就答应三天交稿,实则只用了四十分钟,一气呵成。这次马成翔用的词曲是哈密木卡姆“商调”,源自古老的“乌鲁克都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就在这一年,新疆歌舞团的歌唱家马玉梅首唱了这首歌曲,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听了给予高度赞赏,后来香港“夏力巴”唱片公司出了盒带。当年第一届“西北音乐周”在西安举行,马玉梅再次演唱这首歌,反响非常热烈。1983年第二届“西北音乐周”在宁夏银川举行,高金英同样演唱了《请你尝块哈密瓜》,依旧轰动全场。到了1984年,新疆歌舞团帕尔哈提?阿不都古力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演员调演,她演唱这首歌荣获了二等奖。
      1991年,新疆军区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巴哈尔古丽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悠扬的旋律,甜美的嗓音。1996年哈密召开“两会”,投票选定市歌,这首歌以绝对票数成为哈密市市歌。
      创作歌曲《阿妈的盖碗茶》却是典型的“难产”,因为经过六年之久,才最终定稿。说起这首歌,就不得不提到原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编审师歌。他与马成翔都是回族,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成了莫逆之交。最初,这首歌由师歌作词,标题定为《盖碗茶》。过了一个多月,师歌拿来了歌词,让马成翔作曲。歌词写道:“一阵清风吹开了门帘,露出了阿妈的笑脸。我们打来了黄河沿上的红枣,采集了宁夏的枸杞,拿来了云南的清茶,泡上了盖碗茶……”马成翔说,这是首诗歌,而不是歌词。一般情况下,诗歌是供人们读的,而歌词是供人们听的,所以歌词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朗朗上口。在马成翔的建议下,两人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歌词的创作。歌词保留了师歌开始的四句“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中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马成翔的外祖母为原型写成,标题也改为《阿妈的盖碗茶》。有了歌词,马成翔开始谱曲。曲子的基调是以民间流传甚广的《绣荷包》为参照,再加上新创作的部分,最终构成了深情款款的回族歌曲。   后来,当马成翔听到肖华惠这个名字,屁股又开始坐不住了。肖华惠是当时新疆歌剧团首席小提琴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匈牙利大师班”,是典型的俄罗斯学院派,师出名门,技艺精湛。整整五年时间,马成翔每个星期奔波于哈密与乌鲁木齐之间,就这样从人生的小天地,走向了音乐的大舞台。
      还有一个人叫赵龙韬,同样对马成翔的成长产生过终生难忘的影响。马成翔这样总结说,如果说吴继善引领他由一个普通操琴手成为自由放牧音符的作曲家,那么赵龙韬则让他真正找到了音乐的感觉,而这一点可遇不可求,是一个音乐人不可或缺的首要因素。
      然而马成翔第一次见到赵龙韬,却是在一个叫十三间房的偏僻地方,一个低矮昏暗的地窝子,当时赵龙韬正在以“坏分子”的身份接受劳动改造。当他回到南大湖劳改农场后,马成翔就经常骑着自行车专门去看望他。这时候,群众反映,说马成翔和“地富反坏右分子”关系密切。剧团领导听说后,找他谈话,要他和赵龙韬划清界限。马成翔告诉领导:“这个‘地富反坏右分子’音乐专业技术水平很高。我跟他来往,为的是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演好革命样板戏。”从此,领导再未追究此事。
      我原本以为在回府家宴那天,我会完成受托的这次采访任务。实际上从上午到下午,用了整整五个小时,采访才进行了一半。我发现,马成翔一旦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和故事,就像河流一样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而这也正是我想了解的。所以两天以后,也就是3月19日下午,我和马成翔再一次面对面坐下来,继续上一次的采访,地点换成一座办公大楼的第十二层小会议室。
      凡事都有一个契机。1962年到1963年期间,新疆歌舞团有一批艺术家下放到哈密,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舞蹈家艾木拉汗、阿不拉江、哈斯也提和哈里旦等。他们当年曾与维吾尔族舞蹈大师康巴尔汗同台献艺。这些艺术家的到来,无疑让哈密文艺舞台大放异彩,同时也让马成翔对维吾尔族歌舞和音乐,由认知到痴迷,进而为亲自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个基础,与一个同样是来自新疆歌舞团的艺术家有直接关系,此人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一个曾经是新疆“三区革命”文工团的资深艺人。他精通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伊犁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那首广为传颂的经典作品《在田间》就出自他之手。马成翔是在哈密文工团认识阿不力孜汗?马木提的,一开始排练,马木提他们或演唱或演奏,均由马成翔记谱,演唱结束,谱子也记录完毕。随后反过来,再由马成翔拉给马木提他们听,循环往复中,让马成翔不断得到民族音乐熏陶,更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作了良好铺垫。
      学习哈密地方音乐,自然离不开土生土长的哈密人,沙里?铁木尔就是一个哈密地方音乐权威。正是他给马成翔传了真经,从而让马成翔成了多个剧本作曲的主创人员之一。当时盛行移植革命现代样板戏,让马成翔引以为荣的是,维吾尔文版《龙江颂》的主要作曲就是阿不力孜汗?马木提和他。此剧1975年在乌鲁木齐八一剧场参加全疆文艺汇演,得到了时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的赛福鼎?艾则孜的赞赏,而当时马成翔只有二十三岁。1975年哈密地区文工团和评剧团合并,不时推出新剧目,演出任务更加繁重。1979年创作演出了歌剧《伊吾四十天》,到了1982年演出《艾里甫?赛乃姆》时,马成翔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音乐创作结构能力和熟练应用各种技法的水平了。我听马成翔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86年他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一天学院文艺联欢,让新疆籍学生出节目。他们几个紧急一商量,选定曲目《塔什瓦依》,其中马成翔担任维吾尔民间风格浓郁的小提琴领奏,匆匆排练两遍就登台,结果演出非常成功,反响特别热烈。马成翔说秘诀只有一个:热爱音乐,就要爱音乐的灵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到头来只能走进死胡同,一事无成。“想当年艾里甫?赛乃姆巡回演出,整本谱子刀刻一样,早已铭记在心了。” 马成翔感慨地说。
      一个回族作曲家,全身心投入维吾尔族音乐创作,而且出手不凡,成绩斐然,倾注了马成翔对故乡的感情和热爱,也是他对生他养他的这片热土的真诚回馈。作为一个哈密的儿子,马成翔像一粒种子,扎根于丰饶的生活土壤,谱写着飘香的动人乐章。
      说到这里,我就问马成翔,每个作曲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我让马成翔选两首最具代表性,影响也最深远的作品。他不假思索说出了两首歌的名字:《请你尝块哈密瓜》和《阿妈的盖碗茶》。
      1981年,霍城县宣传队到哈密文工团观摩学习《蕴倩姆》,随队带了词作家田文俊。因为马成翔负责接待,就和田文俊熟识了。后来,田文俊写了《请你尝块哈密瓜》。
      “远方的客人快下马,请你尝块哈密瓜,这里的人们最好客,引你走进这绿色的家……”马成翔看完后感到,歌词富有人情味,且语句朴素感人,就答应三天交稿,实则只用了四十分钟,一气呵成。这次马成翔用的词曲是哈密木卡姆“商调”,源自古老的“乌鲁克都尔”,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就在这一年,新疆歌舞团的歌唱家马玉梅首唱了这首歌曲,当时的自治区党委书记王恩茂听了给予高度赞赏,后来香港“夏力巴”唱片公司出了盒带。当年第一届“西北音乐周”在西安举行,马玉梅再次演唱这首歌,反响非常热烈。1983年第二届“西北音乐周”在宁夏银川举行,高金英同样演唱了《请你尝块哈密瓜》,依旧轰动全场。到了1984年,新疆歌舞团帕尔哈提?阿不都古力参加全国少数民族青年演员调演,她演唱这首歌荣获了二等奖。
      1991年,新疆军区文工团青年歌唱家巴哈尔古丽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悠扬的旋律,甜美的嗓音。1996年哈密召开“两会”,投票选定市歌,这首歌以绝对票数成为哈密市市歌。
      创作歌曲《阿妈的盖碗茶》却是典型的“难产”,因为经过六年之久,才最终定稿。说起这首歌,就不得不提到原新疆广播电影电视局的编审师歌。他与马成翔都是回族,共同的爱好让两人成了莫逆之交。最初,这首歌由师歌作词,标题定为《盖碗茶》。过了一个多月,师歌拿来了歌词,让马成翔作曲。歌词写道:“一阵清风吹开了门帘,露出了阿妈的笑脸。我们打来了黄河沿上的红枣,采集了宁夏的枸杞,拿来了云南的清茶,泡上了盖碗茶……”马成翔说,这是首诗歌,而不是歌词。一般情况下,诗歌是供人们读的,而歌词是供人们听的,所以歌词既要通俗易懂,还要朗朗上口。在马成翔的建议下,两人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歌词的创作。歌词保留了师歌开始的四句“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中间的大部分内容是以马成翔的外祖母为原型写成,标题也改为《阿妈的盖碗茶》。有了歌词,马成翔开始谱曲。曲子的基调是以民间流传甚广的《绣荷包》为参照,再加上新创作的部分,最终构成了深情款款的回族歌曲。 存入我的阅览室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红枣桂圆散着清香,茶叶枸杞泡出了花,冰糖、葡萄透着晶亮,热气腾腾请你喝吧……”旋律随着眼前不时呈现的外祖母影子,行云流水一样,从笔端自然流出,细细听来就像是抿了一口酽茶,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剖开了的回族民俗画卷。从此,《阿妈的盖碗茶》成为马成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首歌曲。
      第一次演唱《阿妈的盖碗茶》,是在人民剧场,男声为昌吉州的马志强,女声是呼图壁的一个女孩。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肉孜节时,在伊犁州举办的电视联欢晚会上,《阿妈的盖碗茶》作为压轴节目最后推出,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一名回族妇女谢幕时激动地拉着马成翔的手说:“我妈妈在病床上躺着,每天要听三遍《阿妈的盖碗茶》才能睡着觉,这次是特意来感谢曲作者的,感谢你为人民创作出了这么好听的一首歌。”
      马成翔可能没有发现,当他讲到这一段,我突然鼻子一酸,差一点儿流出了眼泪。
      马成翔还说,2007年乌鲁木齐举办了一个合唱比赛,先后共有七个代表队演唱了《阿妈的盖碗茶》,可见人们对这首歌的喜爱程度。而且不仅回族人唱,其他民族也在唱;不但在舞台上唱,公园晨练的人们也在唱,甚至还有人在婚礼上演唱。我就告诉马成翔,就在前两天参加一个婚礼,期间穿插文艺节目,就有幸听到一个民间女歌手演唱这首歌,声情并茂,载歌载舞,顿时将婚礼推向高潮。
      马成翔说他自己演唱《阿妈的盖碗茶》,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会议期间。他是在沙湖游船上演唱的,远处是茫茫黄沙,近处是绿油油的芦苇荡,不时有鸥鹭从湛蓝的湖面上飞过。马成翔饱含深情,放开喉咙,一曲唱罢让所有人感动不已。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文艺晚会,马成翔作为特邀嘉宾,头戴小白帽,西装革履走上舞台,再一次深情演唱这首歌,在宁夏一炮打响。现在《阿妈的盖碗茶》在新疆伊犁、焉耆、乌鲁木齐和昌吉等地广为传唱。一次参加昌吉州文艺活动,马成翔和昌吉州领导同坐一桌,期间说起这首歌,一位领导就对马成翔开玩笑说,昌吉很多地方都在唱《阿妈的盖碗茶》,几乎成了昌吉州的州歌了。
      衡量一个作曲家成功与否的标准可能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标准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看他是否创作出了广为世人传唱的歌曲。值得欣慰的是,《阿妈的盖碗茶》作为一首典型的回族歌曲,从它问世至今,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却已经显露出独特的音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这首歌已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区广泛流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六甘肃莲花山和宁夏等地的花儿演唱会上,都有很多歌手演唱此曲。它不仅深受回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喜爱。
      采访结束时,我问马成翔,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对今天回族歌曲的创作还有什么看法。他深情地说:“人们从《回族文学》这本刊物上,看到了回族这个民族的文学形象。我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创作更多更好的回族歌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妈的盖碗茶》这首回族歌曲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仍然需要接受时间的长期挑战。从全国来看,能够向世人展示回族独特、美好音乐形象的歌曲还是太少了,得以广泛流传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和回族这个民族在整体上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相比,也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应该齐心协力迎头赶上!”
      在我看来,他的这一席肺腑之言,不正是这篇访谈文章最好的尾声吗? 月六甘肃莲花山和宁夏等地的花儿演唱会上,都有很多歌手演唱此曲。它不仅深受回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喜爱。
      采访结束时,我问马成翔,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对今天回族歌曲的创作还有什么看法。他深情地说:“人们从《回族文学》这本刊物上,看到了回族这个民族的文学形象。我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创作更多更好的回族歌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妈的盖碗茶》这首回族歌曲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仍然需要接受时间的长期挑战。从全国来看,能够向世人展示回族独特、美好音乐形象的歌曲还是太少了,得以广泛流传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和回族这个民族在整体上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相比,也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应该齐心协力迎头赶上!”
      在我看来,他的这一席肺腑之言,不正是这篇访谈文章最好的尾声吗? 存入我的阅览室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红枣桂圆散着清香,茶叶枸杞泡出了花,冰糖、葡萄透着晶亮,热气腾腾请你喝吧……”旋律随着眼前不时呈现的外祖母影子,行云流水一样,从笔端自然流出,细细听来就像是抿了一口酽茶,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剖开了的回族民俗画卷。从此,《阿妈的盖碗茶》成为马成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首歌曲。
      第一次演唱《阿妈的盖碗茶》,是在人民剧场,男声为昌吉州的马志强,女声是呼图壁的一个女孩。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肉孜节时,在伊犁州举办的电视联欢晚会上,《阿妈的盖碗茶》作为压轴节目最后推出,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一名回族妇女谢幕时激动地拉着马成翔的手说:“我妈妈在病床上躺着,每天要听三遍《阿妈的盖碗茶》才能睡着觉,这次是特意来感谢曲作者的,感谢你为人民创作出了这么好听的一首歌。”
      马成翔可能没有发现,当他讲到这一段,我突然鼻子一酸,差一点儿流出了眼泪。
      马成翔还说,2007年乌鲁木齐举办了一个合唱比赛,先后共有七个代表队演唱了《阿妈的盖碗茶》,可见人们对这首歌的喜爱程度。而且不仅回族人唱,其他民族也在唱;不但在舞台上唱,公园晨练的人们也在唱,甚至还有人在婚礼上演唱。我就告诉马成翔,就在前两天参加一个婚礼,期间穿插文艺节目,就有幸听到一个民间女歌手演唱这首歌,声情并茂,载歌载舞,顿时将婚礼推向高潮。
      马成翔说他自己演唱《阿妈的盖碗茶》,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会议期间。他是在沙湖游船上演唱的,远处是茫茫黄沙,近处是绿油油的芦苇荡,不时有鸥鹭从湛蓝的湖面上飞过。马成翔饱含深情,放开喉咙,一曲唱罢让所有人感动不已。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文艺晚会,马成翔作为特邀嘉宾,头戴小白帽,西装革履走上舞台,再一次深情演唱这首歌,在宁夏一炮打响。现在《阿妈的盖碗茶》在新疆伊犁、焉耆、乌鲁木齐和昌吉等地广为传唱。一次参加昌吉州文艺活动,马成翔和昌吉州领导同坐一桌,期间说起这首歌,一位领导就对马成翔开玩笑说,昌吉很多地方都在唱《阿妈的盖碗茶》,几乎成了昌吉州的州歌了。
      衡量一个作曲家成功与否的标准可能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标准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看他是否创作出了广为世人传唱的歌曲。值得欣慰的是,《阿妈的盖碗茶》作为一首典型的回族歌曲,从它问世至今,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却已经显露出独特的音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这首歌已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区广泛流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六甘肃莲花山和宁夏等地的花儿演唱会上,都有很多歌手演唱此曲。它不仅深受回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喜爱。
      采访结束时,我问马成翔,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对今天回族歌曲的创作还有什么看法。他深情地说:“人们从《回族文学》这本刊物上,看到了回族这个民族的文学形象。我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创作更多更好的回族歌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妈的盖碗茶》这首回族歌曲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仍然需要接受时间的长期挑战。从全国来看,能够向世人展示回族独特、美好音乐形象的歌曲还是太少了,得以广泛流传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和回族这个民族在整体上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相比,也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应该齐心协力迎头赶上!”
      在我看来,他的这一席肺腑之言,不正是这篇访谈文章最好的尾声吗?   “喝一口盖碗茶,难忘呀回回家,离开了回回家,难忘盖碗茶……红枣桂圆散着清香,茶叶枸杞泡出了花,冰糖、葡萄透着晶亮,热气腾腾请你喝吧……”旋律随着眼前不时呈现的外祖母影子,行云流水一样,从笔端自然流出,细细听来就像是抿了一口酽茶,更像是在欣赏一幅剖开了的回族民俗画卷。从此,《阿妈的盖碗茶》成为马成翔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首歌曲。
      第一次演唱《阿妈的盖碗茶》,是在人民剧场,男声为昌吉州的马志强,女声是呼图壁的一个女孩。
      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肉孜节时,在伊犁州举办的电视联欢晚会上,《阿妈的盖碗茶》作为压轴节目最后推出,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一名回族妇女谢幕时激动地拉着马成翔的手说:“我妈妈在病床上躺着,每天要听三遍《阿妈的盖碗茶》才能睡着觉,这次是特意来感谢曲作者的,感谢你为人民创作出了这么好听的一首歌。”
      马成翔可能没有发现,当他讲到这一段,我突然鼻子一酸,差一点儿流出了眼泪。
      马成翔还说,2007年乌鲁木齐举办了一个合唱比赛,先后共有七个代表队演唱了《阿妈的盖碗茶》,可见人们对这首歌的喜爱程度。而且不仅回族人唱,其他民族也在唱;不但在舞台上唱,公园晨练的人们也在唱,甚至还有人在婚礼上演唱。我就告诉马成翔,就在前两天参加一个婚礼,期间穿插文艺节目,就有幸听到一个民间女歌手演唱这首歌,声情并茂,载歌载舞,顿时将婚礼推向高潮。
      马成翔说他自己演唱《阿妈的盖碗茶》,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个会议期间。他是在沙湖游船上演唱的,远处是茫茫黄沙,近处是绿油油的芦苇荡,不时有鸥鹭从湛蓝的湖面上飞过。马成翔饱含深情,放开喉咙,一曲唱罢让所有人感动不已。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举行文艺晚会,马成翔作为特邀嘉宾,头戴小白帽,西装革履走上舞台,再一次深情演唱这首歌,在宁夏一炮打响。现在《阿妈的盖碗茶》在新疆伊犁、焉耆、乌鲁木齐和昌吉等地广为传唱。一次参加昌吉州文艺活动,马成翔和昌吉州领导同坐一桌,期间说起这首歌,一位领导就对马成翔开玩笑说,昌吉很多地方都在唱《阿妈的盖碗茶》,几乎成了昌吉州的州歌了。
      衡量一个作曲家成功与否的标准可能各有不同,但是有一个标准是最重要的,这就是看他是否创作出了广为世人传唱的歌曲。值得欣慰的是,《阿妈的盖碗茶》作为一首典型的回族歌曲,从它问世至今,虽然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却已经显露出独特的音乐魅力。据不完全统计,这首歌已在全国二十余个省区广泛流传。每年的农历六月六甘肃莲花山和宁夏等地的花儿演唱会上,都有很多歌手演唱此曲。它不仅深受回族人民的喜欢,还得到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喜爱。
      采访结束时,我问马成翔,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对今天回族歌曲的创作还有什么看法。他深情地说:“人们从《回族文学》这本刊物上,看到了回族这个民族的文学形象。我作为一位回族作曲家,创作更多更好的回族歌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阿妈的盖碗茶》这首回族歌曲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也仍然需要接受时间的长期挑战。从全国来看,能够向世人展示回族独特、美好音乐形象的歌曲还是太少了,得以广泛流传的更是凤毛麟角。这和回族这个民族在整体上的快速发展极不适应,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发展相比,也还有不小的距离。我们应该齐心协力迎头赶上!”
      在我看来,他的这一席肺腑之言,不正是这篇访谈文章最好的尾声吗? 存入我的阅览室

    推荐访问:盖碗 飘香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