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浅谈朱熹思想哲学_浅谈朱熹学术思想的价值取向

    时间:2019-04-04 03:25:1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南宋朱熹为中国古代理学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朱熹学术思想的价值取向的阐述,以表明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一把双刃剑,它即维护了封建礼教,又促使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朱熹;学术思想;价值取向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卒謚为文,爵封为公,世称朱文公。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思想体系十分庞杂,吸收了儒释道的精华,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宇宙论、认识论、历史观,政治经济学说等。他的思想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七百多年的中国历史,甚至影响到海外其他国家。然而,朱熹思想体系的巨大效应是其本人也无法想到的。朱熹时刻以“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钜,僬暗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朱文公文集》卷85,题为《书画像自尊》)为警词,指导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就决定其要以维护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礼教为己任,这也恰恰体现了其价值取向。本文试以朱熹的理学之剑为线索浅谈朱熹的价值取向。
      朱熹作为封建社会后期的大儒,其最高成就就在于对“二程”之学的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御剑——“朱学”。朱学的阵容十分庞大,涵盖了宇宙观、认识论、历史观等各个方面,其核心为“天理论”,其目的在于发展封建礼教,树立礼教之威,维护封建统治。这也恰恰体现了朱熹理学双刃剑的价值取向。
      1.朱熹之“理”
      朱熹的“理”在他看来是天理,在人欲之上的万法之理。首先,朱熹把“理”人格化。即把这个“无人身的理性”赋予人身即为人心中“性”,而“性”与“理”是同一的东西。朱熹说:“性只是理,以其在人所禀,故谓之性”。(《朱文公文集》卷59,题为《答陈卫道》)“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
      因此,万物即为“理”的体现,也可以说是“无人身的理性”忽然由“天”的命令使人物各得其所应赋者。因而“理”便成了有生命的实体。
      其次,朱熹把“理学”神化。作为毫无具体内涵的抽象的“理”在朱
      学体系在便成了万物之灵,不仅位居万物之上,而且主宰着万物,并且有能力为世界构成各式各样的法规。“理”作为世界的主宰,它不受任何约束,有着作威作福,降吉降凶的特权。故朱熹说“理”就是“天地之心”:“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理是道理,心是主宰底意否?曰:心固是主宰底意,然所谓主宰者即是理也,不是心外别有箇理,理外别有箇心。又问:此心字与帝字相似否,曰:人字试天字,心字似帝字。”(《朱子语类》卷1)这样说来“理”便是宇宙的主宰,也就是上帝。如他说:“帝是理为主。”(《朱子语类》卷1)而心就是帝,那么具有“天地之心”的圣人们自然就成了上帝的代言人。这不仅给“理”神化了,而且也给所谓的“圣人”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当然这也为朱熹本人实现价值取向找到了“法器”。
      2.朱子之“论”
      “理器”之威主要是通过朱子之“论”对后世人们的影响体现出来的。
      而朱子之“论”主要是指他的宇宙论、认识论、伦理论、历史观等方面。它以“存天理,去人欲”为核心,倡行“三纲五常”。仁、义、礼、智,将“理器”之威发挥的淋漓尽致。譬如:
      朱熹的宇宙论主要是“太极之说”。朱熹认为宇宙的最高存在或本体就是太极,整个世界万物都是由太极产生的。他说:“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而实造化之枢纽,品汇之根抵也。”(《太极图说注》)就是说,宇宙的本体具有无声无臭之妙,不能为感性认识所把握,这就叫太极。同时,朱熹将“太极”具体化。正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记载:“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极,‘屋极’之极,‘皇极’之极,‘民极’之极,诸儒虽有解为中者,盖以此物之极常在此物之中,非指极字而训之以中也。极者,至极而之”。(黄宗羲《宋元学案》卷1,502页)由此可见,朱熹的“太极之说”依附于“天体论”,以树太极之理,其根本目的在于强调所谓的“皇极”。因此,在他的宇宙论中有大小宇宙之分。在他看来,人是一个小宇宙,世界是一个大宇宙。这也为“圣人说”提供了理论依据。而圣人则是实现太极的实理,与太极合而为一,最终使小宇宙与大宇宙合为一体。这也恰恰体现了朱熹太极说在政治上的反动作用。他为三纲五常等封建道德奠定了理论基础,进一步巩固了这些封建道统的绝对权威,为加强封建专制服务。这也使朱熹的宇宙论同伦理观联系在一起。
      在朱熹的伦理观中无处不闪烁着“三纲五常”,仁、义、礼、智的影子。他曾说:“道即理也。…其目的则不出乎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朱文公文集》卷44《答王子合》)甚至为了加强封建伦理权威,他还借释《诗》之机,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卫犹为男悦女之辞,而郑皆为女感男之语。”也许这就是朱熹所谓的“格物致知”,可见其伦理观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中的重要性。
      然而,朱熹的认识论主要是指他的“格物致知”说。朱熹所谓的“格物致知”就是“言欲至吾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大学章句》)这里所说的“穷理”就是“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其所以然之故,与其当然之则,所谓理也。”(《大学或问》)那么所谓的“当然之则”就是“君仁、臣忠、父慈、子孝”之类。也就是所谓的“天理”的“自然之则”。而朱熹也正是通过”格物致知“之法,巧妙运用“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之礼,将其天理论、宇宙论、认识论及历史观统一于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中。而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要人去“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朱文公文集》卷39,题为《答陈齐仲》)其中特别强调“穷天理,明人伦”。对当时人们为学不去“穷天理”,为人不能“明人伦”而深恶痛绝,并以此警示世人。而他所讲的“穷理”之“理”,“明人伦”之“伦”主要是指封建伦理,这就给予封建伦理以理性外衣,进而达到宣扬封建礼教,维护封建统治的终极目的。
      然而,朱熹的历史观展现世人的则是一种“君心”史观。他把“君心”当作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认为“天下万事本于一心”,(《朱文公文集》卷75)帝王之心决定着历史的治乱兴衰。他说:“天下之事,千变万化,其端无穷,而无一不本于人主之心者,此自然之理也。”(《朱文公文集》卷11)认为天下大事,主要就是“立正”“养民”、“治军”和“纳言用人”。但是“未有大本之立,而可以与此者。”(《朱文公文集》卷25)“大本”就是帝王之心,立“大本”就是正“君心”。“人主之心一正,则天下之事无有不正;人主之心一邪,则天下之事无有不邪。”(《朱文公文集》卷75)“先正‘君心’,然后才能正‘百官’,正‘万民’,正‘四方’。”(《朱文公文集》卷11)

    推荐访问:朱熹 浅谈 价值取向 学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