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2017全国理综i卷_对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化学试题的困惑

    时间:2019-02-05 03:28: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10-0073-03中图分类号:G632.479文献标识码:B      每一年高考结束,杂志上、网上总可看到很多关于高考试题的评论,可谓“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年岁岁话相似”。2008年全国理综卷(I)化学试题部分,基本遵循了“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考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考查”的命题原则。在此,关于理综卷(I)化学试题的命题优点不加评述,只想谈谈本人对试题一些困惑,与同行商榷。
      困惑一:知识点重复考查
      在高考理综试卷题量减少的情况下,一份试卷虽然不可能对考纲要求的内容面面俱到,但应尽量避免知识点的重复。2008年全国理综卷(I)化学试题中对于同分异构体的考查,在第8题与第29题中占了12分之多;一份试卷中竟然要求学生写化学反应方程式多达8个,且大多不是中学化学教科书上的,分值达16分;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式量计算不熟悉,数据计算不整除,对于高考中不准使用计算器的学生,完成两个涉及3到4位数且不整除的计算来求产量和纯度等,这样重复的繁杂的计算是否有意义?说实在,学生在这两道计算题上花去很多时间,同时,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困惑二:命题缺乏科学依据
      第12题:已知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在物质的量浓度均为0.1mol/L的NaA和NaB混合溶液中,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A.c(OH-)>c(HA)>c(HB)>c(H+)
      B.c(OH-)>c(A-)>c(B-)>c(H+)
      C.c(OH-)>c(B-)>c(A-)>c(H+)
      D.c(OH-)>c(BH)>c(HA)>c(H+)
      一般情况下,酸越弱,对应的盐的水解程度越大,故同浓度的NaA和NaB,前者水解程度更大,因此其溶液中HA的浓度更大一些。乙酸(HA)的酸性比甲酸(HB)弱,甲酸(HB)是否必定是弱酸?显然不一定,当甲酸为强酸时,如盐酸,此时NaA和NaB混合溶液中,结论“c(HB)>c(H+)”显然错误!选项A则不正确。所以,此题在题干中最好应该说明甲酸与乙酸均为弱酸,更为科学。
      第13题:电解100mL含c(H+)=0.30mol/L的下列溶液。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最大的是:
      A.0.10mol/L Ag+ B.0.20mol/LZn2+
      C.0.20mol/L Cu2+D.0.20mol/LPb2+
      电解时,其放电的先后顺序一般情况是:Ag+、Cu2+、H+、Pb2+、Zn2+,当电路中通过0.04mol电子时,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最大的是:
      Ag:0.10mol/L×0.1L×108g/mol=1.08g;
      Cu: 0.2mol/L×0.1L×64g/mol=1.28g;
      Pb: (0.04mol-0.03mol)÷2×207g/mol=1.035g(一般也可认为H2O中H+继续放电,无金属铅析出);
      Zn: (0.04mol-0.03mol)÷2×65g/mol=0.325g(一般也可认为H2O中H+继续放电,无金属铅析出)。
      问题是溶液中离子放电的先后顺序不仅与金属活动顺序有关,还与电压、离子的浓度等有关,该题在电解时,若0.020mol Pb2+完全放电,则理论上析出金属质量为0.2mol/L×0.1L×207g/mol=4.14g,选项D为正确答案,在溶液中关于Pb2+放电问题,铅蓄电池是典型的可充型电池,它的正负极均是惰性材料,电池总反应式为:
      Pb+PbO2+4H++2SO42-2PbSO4+2H2O
      在完全放电耗尽PbO2和Pb时,应充电,当电解液为H2SO4时,事实上在电极上放电的是Pb2+而不是H+,所以,一句“理论上……”是不能否定科学事实的。
      第26题:实验室可由软锰矿(主要成分为MnO2)制备KMnO4,方法如下:软锰矿和过量的固体KOH和KClO3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锰酸钾(K2MnO4)和KCl;用水溶解,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溶液,结晶得到深紫色的针状KMnO4。试回答:
      (1)软锰矿制备K2MnO4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
      (2)K2MnO4制备KMnO4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
      (3)若用2.5g软锰矿(含MnO2 80%)进行上述实验,计算KMnO4的理论产量;
      (4)KMnO4能与热的经硫酸酸化的Na2C2O4反应,生成Mn2+和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5)上述制得的KMnO4产品0.165g,恰好与0.335g纯Na2C2O4反应。计算该KMnO4的纯度。
      对于试题中“滤去残渣,滤液酸化后,K2MnO4转变为MnO2和KMnO4,滤去MnO2沉淀,浓缩滤液,结晶得到针状KMnO4晶体”的说法,笔者认为存在严重的科学错误。因为滤液中存在大量Cl-,在该条件下显然MnO4-和Cl-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为何命题中又不给予考虑呢?
      第29题:A、B、C、D、E、F和G都是有机化合物,它们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化合物C的分子式是C7H8O,C遇到FeCl3溶液显示紫色,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则C的结构简式为_____;
      (2)D为一直链化合物,其相对分子质量比化合物C的小20,它能跟NaHCO3反应放出CO2,则D分子式为_______,D具有的官能团是______;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4)芳香化合物B是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A的同分异构体,通过反应②化合物B能生成E和F,F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
      (5)E可能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
      困惑的是:从题意可知C物质显然是甲基苯酚,但甲基在对位还是邻位?
      笔者的理解:中学化学谈到苯酚与浓溴水的反应时,仅谈生成邻对位的产物,甚至大学有机化学也是不谈间位的产物(因为几乎没有间位产物),本小题谈到“C与溴水反应生成的一溴代物只有两种”,如果按照教材介绍的“不考虑间位产物之意”,则C是邻位甲基苯酚;如果不管实际有无这样的产物,只要位置许可就算一种,显然C是对位甲基苯酚。既然存在这样的争议,所以,表述成“C苯环上的H被溴取代只有两种”是否更加合理。
      困惑三:“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的度如何把握?
      第26题由于试题所给的化学作用并非是课程内容所介绍的,学生回答时会有一定的困难,考虑到高命题“源于教材,不拘泥于中学教材”,该题可以认为是“源于教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对此可以接受,但是否因为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会误导中学化学教学又走向过难过偏,学生负担过重的老路?
      同样第27小题试题的内容: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部分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其中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5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图:
      
      图1 反应关系图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____、W_____、X____、Y____、Z____;(填化学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由上述5种化合物中的某2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V的电子式是________。
      答案中的关键是“V为CaC2”。困惑的是:(1)中学化学尽管没有出现过CaC2和O2的反应,但是通过V固体与O2反应生成X(无色气体)可推知X为气体氧化物,再加上Z+O2生成X+H2O(框图中表达是方式是不对的)可进一步推知X可能为CO2。在此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推理能力,但是要求学生写出CaC2的电子式是否有点偏深?
      第28题:取化学式为MZ的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进行如下实验。将MZ和足量碳粉充分混合,平铺在反应管a中。在b瓶中盛足量澄清石灰水。按图连接仪器。
      实验开始时缓缓通入氮气,过一段时间后,加热反应管a,观察到管内发生剧烈反应,并有熔融物生成。同时,b瓶的溶液中出现白色浑浊。待反应完全后,停止加热,仍继续通氮气,直至反应管冷却。此时,管中的熔融触物凝固成银白色金属。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元素Z是________;
      (2)停止加热前是否需要先断开a和b的连接处?为什么?___________;
      (3)反应管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的尾气是否需处理?如需处理,请回答如何处理;如不需处理,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
      看了答案,才知道不用推断MZ是什么东西,只要按规则回答就行。不要求推断MZ,但给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这样的信息很容易把学生的思路引向先推测出“黄色粉末状化合物”是什么物质,才来完成有关问题的回答,很长时间里笔者一直在想那个“黄色粉末状化合物”到底是什么物质?经过分析应是否为PbO,本人也是从以前的课外资料中曾看到过,有一点印象才推断出,第(3)小题中有要求书写反应方程式的,MO是什么都还不确定,怎么书写它参与的化学方程式?而且还要求书写“a中发生的所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果真的要求学生写,也要提示该金属可用M表示,或者真的要求学生推断MZ,也可作:M为中学化学中有关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的一种金属即可。当然不可否认, 试题中的(2)、(4)小题设置的考查是很好的,这也是这道题目的最大优点。
      以上是笔者对2008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化学试题的一些困惑,不妥之处请同行们指正。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年高 困惑 化学试题 全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