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训练自问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时间:2019-02-04 03:17: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然而在现实中,许多学生(特别是处于条件落后的农村学校的学生)还在教师不停地讲授中进行学习,问题意识严重缺失。怎样才能改变他们的学习方式呢?我从教学实践中认识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应注重对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如何才能实现学生的自问呢?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先决条件。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最佳优势。然而,这些最佳的优势能否有效地利用,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师生关系。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老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或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老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老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相反,如果老师能转变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就会对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创设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基础。
      1.以问题情境的唤起课堂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太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习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在教《狼》时,我让学生讨论:“‘屠户’代表谁?‘狼’代表谁?”“故事的结果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种合作的学习方式,改变了沉闷的课堂,学生说话了,课堂气氛活跃了,问题在集体讨论中解决,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交流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自问意识。
      三、客观地确定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我们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地加以肯定、鼓励、强化。在教学的实践中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了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两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学生的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层面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因实现目标而获得成功机会,增加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四、训练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建议是:“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这样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中心:“课文的作者为我们虚构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的社会图景的目的是表现他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同学们认同这些观点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己见,有的说:“我认为他这是以一个文人的方式来唤醒人们早已快对美好生活失去信心的心,还大家一片安宁的土地。”有的说:“我深深为陶渊明的勇气所折服,他不像现实中的某些人只知逃避责任,要知道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人啊!”有的说:“我从陶渊明身上读出的是一个进步思想,积极思想,先进思想,一个积极进取改变现实的伟大文人。”总之,个性思维人人具有,只要注意巧妙引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思维就可形成,而这种思维正是自问意识形成的一个核心要素,如果我们有意识放开手脚,让学生大胆反思与批判,就会听到学生耳目一新的理解和见解。
      五、指导学生的预习方法,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重要途径。
      预习是语文学习中的第一个环节,是语文知识的起点。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地预习能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体念、自我认识和自我鞭策,取得学习的主动权,从而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扩充课堂学习的内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学生在预习中思考、提问,持之以恒就会产生一种深入读书学习的期待和注意,培养自问意识。

    推荐访问:自问 创新能力 意识 培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