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乱花见欲迷人眼】 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寓意

    时间:2019-01-15 03:38: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习者能否有效利用一切机会去使用或操练二语/外语。然而,对于动机的定义却是各执一词,分歧较大。动机定义的不一致性给第二语言学习动机习得研究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从多元角度探讨了动机的定义,以就教于同行。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动机;定义
      
      在第二语言学习中,欧美语言学家经过各种调查研究,认为动机是影响二语学习成功与否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外语界也有这种共识,但是对动机的理解存在差异。
      当然教师和心理学家所理解的动机与二语研究者所理解的动机相去甚远。教师所理解的动机大多是指学生在课内外花在二语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而不限于学习目的或学习原因。心理学家所理解的动机是指人们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做出的选择,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而二语研究者对于动机不仅有与之不同的理解,而且他们中间也存在着分歧。
      对于动机的定义,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有不同的观点,从动机的组成来看,有人认为动机是由目标组成的。文秋芳认为“英语学习动机可以简单地解释为学习英语的原因和目的”(1996:174)。何兆熊和梅德明把语言学习的动机定义为“学习者总的目标或方向(the learner’s overall goal or orientation)”(1999:280)。Johnstone把动机看做是“指向目标的驱动力(a drive directed towards a goal)”(1999:146)。有人把努力程度看做是动机。还有人综合目标和努力两个因素给动机下定义。例如,Brown(1994)认为动机是指对所追求目标的选择和为之所付出努力的程度;Gardner&Maclntyre(1993)把动机看做由三部分组成,即达到目标的愿望,朝着目标方向的努力和对任务的满意程度。从状态角度看,有人认为动机是静态的。Williams & Burden按社会建构注意框架将动机定义为:
      Motivation may be constructed as a state of cognitive and emotional arousal, which leads to a conscious decision to act, and which gives rise to a period of sustained in tellectual and / or physical effort in order to attain a previously set goal (or goals).
      (Williams & Burden, 1997: 120)
      他们把动机看成是认知和情感的激发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为达到所设定的目标,决定所采取的行动,并维持着心智和身体的努力。Pintrich & Schunk认为“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Motivation is the process whereby goal-directed activity is instigated and sustained.)”
      Dornyei设法包容动态和静态的观点,综合给出动机的定义为“a process whereby a certain amount of instigation force arises, initiate action, and persists as long as no other force comes into play to weaken it and thereby term inate action, or until the planned outcome has been reached”。动机可以是持续的过程,也可由于其他外力作用而终止。
      总之,人们所站的角度不同,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但有几个组成因素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即外语学习动机包括:1)学习这种语言的目标;2)在实现这一目标中所做出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持久性.
      可见,研究者中既有人把动机定义为某一特性,也有人把动机定义为复杂的心理过程。不过现在人们普遍倾向于后者。
      动机的复杂性表现在动机涉及的因素众多。研究者往往只强调了动机的严格或几个因素。未能涉及全部动机因素,因此,动机所包含的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往往难以简单地描述其性质和根本特征。
      鉴于动机的复杂性,更多的研究者拒绝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采用所谓的标准化心理测试法。这种测试实际上也是一种定义,只不过是一种“实证定义”罢了。但从过去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动机的“实证定义”也是在不断变化,因为不同的研究者可能使用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即使相同的研究者也经常修改自己的测量工具。
      动机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量化难度较大。人们测量动机往往根据学习者的行为来进行推理,或者是依赖于学习者自述,但推理和自述的有效性难以得到保证。一方面,动机因素具有可变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自述提供的信息有可能被受试者有意无意地扭曲。此外,某些动机因素的归属有一定的模糊性。如Gardner等人的AMTB量表中的部分项目与动机倾向的归属关系不明显,相同的项目似乎既可以将其归入融合型方向,也可归入工具型方向。
      我国学者张冬玉曾质疑motivation的汉译,其依据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和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对motivation的释义,指出把影响外语学习的motivation译成“动力”为宜。因为“目的”与“动机”都不能说明motivation的含义。它不仅包含外语学习者的心理因素作用,同时也包含外语学习者所处社会环境因素的作用。
      实际上90年代后,L2动机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时代。研究者把心理学诸多理论,认知,构建等因素引入动机理论后,动机被看做动态与静态的结合。Dornyei把动机定义为“产生足够动力,并引发人的行为,直至这种行为坚持到行动结束或计划被实施的过程”。他还试图把动机的定义具体化来解释在特定语言环境下学习者的行为。
      由于对动机的定义不能统一,自然对动机的分类也就各不相同。至今尚未有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分类。常见的分类有融合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性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这组动机的区分是Gardner & Lambert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提出来的。从实证的角度看,有时两者难以区分,并常有交叉现象。
      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处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这是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划分的。但是,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其他还有深层动机(deep motive)和表层动机(surface motive),这是文秋芳(1996)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反映理论对动机进行的分类。
      动机定义的多元化带来的另一个后果是,相同的动机术语却可能有不同的所指代。动机既可以被理解为成就需要、学习目的、情感过滤、文化适应等单一概念,也可以看做融合型/工具型动机,内在/外在动机,或深层/表层动机等二元结构。动机术语已经成了一个可容纳各种不同概念的“垃圾桶”(Crookes,1991)。对二语动机理解的不一致的另一后果是研究者难以把不同的研究结合起来,进行横向比较或交叉验证研究。
      如果不清楚动机为何物,动机的构成以及不同成分之间的关系就难以对提高学习者的动机给出有效的建议。
      90年代后L2动机研究中出现了Dornyei扩展模式,Williams与Burden(1997)等扩展模式,这些实质只是一个理论框架,不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动机模式。实质上,这些模式中动机的定义都不能清楚界定的话,怎么能苛求研究者给予实证支持呢?
      
      结语
      90年代以来,L2动机研究进入了百家争鸣的多元化时代,表面上经典扩展模式的学术理论日益繁荣,观点日新月异,实际意义十分有限。在目前所引用的大量动机理论中,各概念、术语间的关系尚未得到充分讨论,“二语/外语动机研究陷入一片混乱,兼容的氛围之中”。一些研究中的“动机概念表述肤浅、狭窄”。有些研究者甚至在“没有确定动机概念的前提下就想当然地使用”。面对纷繁芜杂的动机术语及其分类,我国二语研究者应当把握住准绳,去伪存真。结合我国外语学习的环境,发展完善动机的测量工具,用大量实证证据支持动机因素的有效性更多地关注和服务,课堂教学,丰富和发展我国的外语动机研究。
      
      参考文献:
      [1] Brown,H.D. Teaching by Principles[M].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egents, 1994
      [2] Dornyei,Z. 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J]. Language Learning. 1998,31,(3)117-135
      [3] Gardner,R.C. & P.D MacIntyer, A student’s constructions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Part II: affective variables[J]. Language learning,1993,26(1)1-11
      [4] 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5] Johnstone,K. Research o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1997-98.[J] Language Learning,1999,32(3)137-156
      [6]Printrich,P.L & D.H. Schunk,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egents,1996.
      [7] Williams,M. & R. Burden.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Keller,J.M. Motivation design of instruction [A]. In C.M.Reigeluth (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 [C]. Hillsdale, New Jersey: Erlbaum,1983.

    推荐访问:乱花 迷人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