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新课程下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课堂教学]新课程课堂教学环节

    时间:2019-01-11 03:18: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现代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认知性过程,而且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多方面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束缚,以往的课堂教学目标仅局限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这种狭隘的课堂教学观,严重影响了学生自由个体的发展与完美人格的形成。因此,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突破以往狭隘的教学观,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创设并实施人文化的课堂教学,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教学目标多维化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物理课程标准》明确将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部分,凸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体现多元化,既要关注教学内容上的要求,促使学生实现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又要关注教学中的情感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培养真正的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例如,“摩擦力”一节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目标确定为: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知道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初步形成用物理知识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目标的设计主体要指向学生,并且全面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领域。预期性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与减小摩擦的方法;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经历制订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生活、生产问题的习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猜想、观察、推理、分析、综合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认同科学研究的求实、严谨,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完整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预期性教学目标和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生成性教学目标来源于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积极思维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它往往最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符合教学的实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开放的心态,对教学保持一份高度的敏感,多维度地审视课堂,以学生为根本,凭借较高的教学艺术来把握和处理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和问题,对预设的教学目标做出积极而富有创意的调整,促进多维度生成性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课堂教学真正意义上的优质高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2.教学模式主体化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充分和自由的发展。为此,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进行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实践证明:“主体―参与”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主体―参与”教学模式以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为核心,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活动,获得知识、能力等素质的全面提高。“主体―参与”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环节:激情引趣,调动参与;创设情境,引导参与;探索交流,合作参与;应用拓展,强化参与。其中探索交流、归纳调整是核心部分,激情引趣、创设情境是探索交流的基础,迁移拓展则是探索的应用和延伸。
      例如,在探究影响蒸发的因素的教学过程中,上课伊始,我让一学生替我晾起一条潮湿的床单,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举动并考虑是否有更好的方法使床单尽快晾干。凭借平时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大家七嘴八舌地指出:把床单尽量拉开、置于太阳底下或挂在通风的地方可使床单干得更快。在理解“尽快晾干”即为物理语言中“蒸发快”的含义后,大家不难猜想出蒸发的快慢可能与表面积、温度、空气流动快慢等因素有关。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设置问题启发思考:我们该怎样用实验加以验证?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应采取什么研究方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在明白实验的关键是要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后,考虑到时间关系,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分组探究,每一组探究蒸发与某一因素的关系,最后把实验结果进行交流总结。实验探索环节,学生积极动手,大胆设计,观察分析,猜测验证,在探索思考中放飞思维,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感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参与。在学生获取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影响蒸发的因素,实现知识由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加工过程,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最后,联系实际、回归生活,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物理学问题,如解释新疆坎儿井的由来和原理,让学生在迁移拓展中,感受身边的科学,体验成功的快乐。
      3.教学内容实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融合
      3.1教学素材的选择要渗透物理科学史的教育
      物理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物理学家艰辛的劳动和大胆的创造,许多重大发现都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依靠科学家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才最终取得了成功。他们给人类留下的不仅是物质财富,他们的科学理念、人格品德,同样是给人类留下的巨大的精神财富。例如,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后,他确信客观事物本身应该是对称的,电能产生磁,反过来磁也应该能产生电。因此,他做了大量的实验,经过长达十年的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终于在一次实验中偶然发现:在接通或断开电源时,另一个线圈会产生瞬间电流,从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通过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发明了给生产力带来巨大推动作用的发电机。这些过程能使学生理解科学道路上的艰辛,帮助学生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增强耐挫能力。从法拉第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学习包括科学选材、变量控制、实验设计、提出假设、重复验证等一系列严谨的科学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科学史的教育,将这些典型的科学史实与物理学科知识相融合,使课堂教学充满人性的光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学生,都很有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2教学内容的处理要突出科学的“善”与“美”
      科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统一。我们曾经过于重视科学知识的教育,突出强调科学“真”的内涵,以为这就是科学教育的全部。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还应该积极挖掘物理科学中蕴含着的“善”与“美”,引导学生从科学真善美的本质属性中汲取健康成长的营养,获取进步发展的动力,实现学生人生的自我目标。
      物理科学中蕴含着许多“善”的因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思想观点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在物理教学中,可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自然环境和物理资源,使学生增强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培养学生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进行各种探究实验,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学习物理科学发展中杰出人物的奋斗历程及其重大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等。
      物理科学还蕴含着独特而深刻的美学价值,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以美激情,以美求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展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如水循环一节以图文的形式展示了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类生活、生产所起的作用,水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的美景,引发学生认识水资源、了解水的珍贵、再通过图例说明人们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破坏水资源则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是全人类的共同职责。
      3.3教学资源的开发:接通生活洪流
      3.3.1联系学生生活实践。
      物理课本中有许多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很多物理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下雪的夜晚,天空为什么特别亮?为什么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在晨跑的时候,同学们是否发现解冻的泥土很松软?大雪过后为什么很寂静?以上问题都与下雪有关。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生活素材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物理,使真实的物理现象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碰撞,从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物理学,在物理现象与物理学原理的对接中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
      3.3.2联系最新科技成果。
      正如一位特级教师所说:“时代在发展,教材也在发展,教材再先进,印刷出来的日期也是昨天的。”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教师只有及时将新科技吸纳、填充进自己的课堂中,才能彰显物理科学本身的生命活力,体现物理课堂的时代性。如学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时,可介绍我国的西气东输工程,即将我国新疆、青海、川渝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生产的天然气通过地下天然气管道输往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包括输往西宁、兰州、北京、天津和湖南、湖北地区。西气东输的三个主要用途:一是工业发电,二是化工原料,三是民用燃气,大大缓和了东西部地区能源拥有量和需求间的巨大落差。
      3.3.3联系当前社会重大、热点话题,使课堂呈现时代气息。
      2006年8月24日晚在布拉格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第26届大会上,来自各国天文界权威代表投票通过联合会决议,今后原来九大行星中的冥王星将不再位于“行星”之列,而属于矮行星。最终决议把行星和太阳系中的其他天体定义为三类,即行星、矮行星和“太阳系小天体”。按照新定义,位于围绕太阳的轨道上;有足够大的质量来克服固体应力,达到流体静力平衡的形状(近于球形);并可以清空自身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叫“行星”,就现在的观测看,只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大行星满足这些定义。即便前两个条件满足,但还没有清空自身轨道附近区域的天体就不叫行星,而起新名字为“矮行星”,这就是冥王星从“行星”范围中被清理出来降级为“矮行星”的原因。太阳系行星的确定,对于研究太阳系及太阳系以外行星的研究相当重要,对于宇宙生命的研究也很重要,到底有没有外星人等问题的研究都会更进一步。通过对热点问题的介绍,及时改变大家头脑中原有的旧说法,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关注社会、关注科学的责任感。
      4.教学评价发展化
      在现代教学理论看来,课堂教学评价的根本作用不是“选拔适合教学的儿童”,而是努力“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必须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选拔性评价走向发展性评价,逐步淡化甄别与选拔功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发展性功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做到:第一,从“一把尺子”到“多把尺子”,实现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全面、客观、科学地评价每一位学生,使每位学生既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长处、优势和潜能,又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第二,实施鼓励性评价,努力实现由以指责、奖惩为主的否定式评价向以鼓励、肯定为主的鼓励性评价的根本性转变,引导学生明确自己身上蕴藏的丰富发展潜能,树立自信心,坚信“我能行”。第三,注重过程性评价,为每一位学生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充分发挥形成性的过程评价对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关注“过程”来收获“结果”,通过重视平时的细微进步来实现全面的整体提高。
      5.教学环境人文化
      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必须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心灵交汇、自由安全的人文教学环境。
      5.1转换角色
      要重新定位师生角色,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家长+朋友+学生”。首先是教师要对学生严爱有加;其次是家长要对学生倍加呵护、无限关爱;再次是要多交朋友,并与朋友友好相处、诚心帮助;最后是同学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新课程强调,教师要放下以往居高临下的威严,走到学生中来,努力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这样,学生的情绪可得以平定,尊严感得以提升,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然就产生了。
      5.2沟通情感
      罗杰斯认为,教学环境与其说是物质的,不如说是情感的,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情感氛围,师生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教学活动才能在轻松自然、和睦愉悦的气氛中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做到“三个多一点”,能有效地和学生沟通情感,从而创设愉快的环境。一是“多一点微笑”,要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受到感染。二是“多一点尊重”,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伤害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不横加阻拦;尊重学生的观点,不漠视讥笑;尊重学生的思考,不匆忙打断。三是“多一点赞美”,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的优点,用望远镜瞄准学生的将来,对学生多一些肯定,多一些鼓励,少一点指责,少一点批评。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和信赖,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积极进取的精神活力。
      5.3营造氛围
      新课程的实施是以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基础的。在心理安全、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以平等、包容、对话的关系相处,学生才会心情舒畅、情绪高涨、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群体共生效应”才能产生,创新活力才能竞相迸发。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当学生提出不同意见或冒出奇思怪想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样的氛围中,课堂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乐园,学生就能欣然地投入教学,主动地体验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2002.
      [3]周小山等.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新课程 物理 如何更好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