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运用情意相融策略实施“再创造”教学_创造101策略

    时间:2019-01-08 03:14: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荷兰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并且“再创造”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完成的,而不是任何外界所强加的。在数学教学中,应当特别注意使学生以自己获取数学的态度来建构他们的数学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情意相融策略在实施“再创造”教学中可以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情”指情感(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参与热情等),这是随情境设计而随时变动的因素;“意”指学生对待学习的意念(意志力、毅力、坚韧性、自信心等),这是以往学习和生活经历中积累下来的个性心理品质,相对比较稳定。情意相融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再创造”的教学设计来全面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不同层次中始终处于积极、创造的状态,以“情”的激发促进“意”的发展和优化。下面我就此策略的具体运用作初步探讨,以供参考。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实施“再创造”教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拥有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着活力的世界。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认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会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事实上,数学来源于现实世界,又为现实的生产和生活服务。因此,在数学“再创造”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的教学中,可作如下的情境设计:
      (动画)画面背景:擂台。横幅:解题大赛,奖品丰厚。
      比赛双方:诸葛亮VS臭皮匠团队
      比赛规则:各位参赛选手必须独立解题;团队中有一人解出即为团队获胜。
      人物:诸葛亮、臭皮匠老大、臭皮匠老二、臭皮匠老三。
      诸葛亮(手摇羽扇):依我以往的经验,我解出的把握有80%。
      臭皮匠老二(垂头丧气):老大,你的把握有50%,我只有45%,看来这奖品与咱是无缘了。
      臭皮匠老大:别急,常言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咱去把老三叫来,我就不信合咱三人之力,攻不下这个擂台!
      问题:假如臭皮匠老三解出的把握只有40%,那么这三个臭皮匠中有一人解出的把握真能抵得过诸葛亮吗?
      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可增强学生的有意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不同的认知基础和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学生们会作出各自不同的判断。并且,这个问题的解决,为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给出了一种数学解释,实现了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在力量对比不是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团队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从而对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2.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上切入新知识,实施“再创造”教学
      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观念上的平衡状态不断遭遇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矛盾上切入新知识,利用学生认知上的不平衡性来构建新知识的生长点,使学生较为清楚地看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并产生要努力通过新的学习活动达到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冲动。
      例如,在“线性规划”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处理,提出问题:
      若实数x,y满足4≤x+y≤62≤x-y≤4,求z=2x+y的最值。
      学生正常的解法是:将条件中的两个同向不等式相加得6≤2x≤10,将第二个不等式化为-4≤-x+y≤-2后再与第一个不等式相加得0≤y≤2,则有6≤2x+y≤12。于是得出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6和12。
      至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探求最小值6和最大值12取到时的条件,可以发现当x=3,y=0和x=5,y=2时,z分别取到最小值和最大值。但发现此时它们不满足原始条件,于是出现“矛盾”,从而形成认知冲突,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疑问,构建了新知识的生长点。
      又如在“复数”教学时,对如何引进虚数单位i,如何才能使学生弄清“为什么要引进i?i是什么数?”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情境:
      但-1<0,从而<0,“矛盾”出现了,与学生原有认知发生冲突。这样在矛盾处激发了学生的疑问,就为下一步自然地导出“怪数”i,并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认识虚数单位i这一新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引入数学史料,渗透人文思想,实施“再创造”教学
      数学史作为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价值是多方面的。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数学史料的引入来实施“再创造”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讲“导数”时,我们可以从介绍牛顿、莱布尼兹发明微积分的数学史实开始,先介绍著名的芝诺悖论“飞矢不动”,从其错误本源:“飞矢在任一瞬间是静止的”出发,提出问题:“飞矢在任一瞬间是静止的吗?”牛顿就是从这“瞬间的速度”着手研究的……最后说明微积分的建立对数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再如,在“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教学中,我引入这样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意大利)从前有一个人卖马,标价3000元,有个买主嫌贵,卖主对他说:“如果你能改买马蹄子上的钉子,我就把马送给你。”买主便问怎么个卖法。卖主讲:4只马蹄子上共有24个钉子,第一个钉子卖1分钱,第2个钉子卖2分钱,第3个钉子卖4分钱,依此类推,即后一个钉是前一个钉子价钱的2倍。买主听后心动了,认为买24个钉子花不了几个钱。他真的花不了几个钱吗?
      ②(古埃及)一位妇女的家里有7间贮藏室,每间贮藏室有7只猫,每只猫捉了7只老鼠,每只老鼠吃了7棵麦穗,每棵麦穗可以长出7升麦粒。问贮藏室、猫、老鼠等各有多少,总数是多少?
      ③(中国)(�)今有牛、马、羊食人苗。苗主责之粟五斗。羊主曰:“我羊食半马。”马主曰:“我马食半牛。”今欲衰偿之,问:各出几何?(�)今有女子善织,日自倍,五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
      通过这样一些选自数学史料的问题,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一方面理解了公式的作用,巩固了公式,另一方面也从中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它们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并不是某个文明的产物,而是整个人类的财富。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数学“再创造”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去欣赏、去感受各种数学,而不管它是否属于自己的传统文化。
      4.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促使学生广泛参与,实施“再创造”教学
      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为教学活动提供并展示了各种所需的图文资料,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抽象的数学思维提供了直观模型,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学习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施,可以促使学生广泛参与教学活动,对实施“再创造”教学可起到推动作用。
      例如,双曲线的渐近线这一内容,在传统教学条件下,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双曲线的渐近线是如何发现的?它的方程是怎样获得的?成了教学的“死”点。往往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迫接受。若我们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学生的广泛参与,就可以顺利实现再发现、再创造的目标。
      先向学生提供以下背景材料:
      已知圆心为F,半径为2a的定圆及此定圆外的一个定点F,动圆P经过定点F,且与该定圆相切,求此动圆圆心P的轨迹方程。
      要求学生利用几何画板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制作要求:如图1,在定圆F上任取一点M,过FM作直线l,连FM,作FM的中垂线n与直线l相交于点P,选定M、P,构造轨迹,得双曲线。
      让学生先感受到双曲线的存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是非常有益的。再让学生拖动点M通过改变2a的长度,发现条是十分必要的,从而归纳出双曲线的定义。
      学生在拖动点M的过程中,自然会发现两个特殊的时刻(如图3,图4所示):
      当n∥l,动点P在无限远的地方,于是渐近线被发现了,由此刻的几何关系可得:渐近线能在不知双曲线方程的情况下,直观地发现并简便地求出双曲线的渐近线和它的方程,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而所有的一切都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抽象的渐近线实实在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有利于学生认识、理解和思考,这也正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具体表现。
      
      参考文献:
      [1]徐光考,徐海之.实施再创造教学的一些策略.数学通报,2004,4.
      [2]陈洁.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中学数学,2004,3.
      [3]朱哲.“等比数列前项和”教学设计及其分析.中学教研,2003,7.
      [4]姚龙国.谈几何画板辅助数学教与学的优化功能.中学教研,2003,4.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情意 策略 实施 再创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