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如何培养创新意识_以问题为先导培养创新意识

    时间:2019-01-07 03:24:4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数学问题中的“问题”是指“对人具有智力挑战特征的,没有现成的直接方法、程序或算法的问题情境”,它的突出特征是障碍性和探究性。   数学问题解决,是个体从题述的情境开始,运用已知的数学知识,经过一系列的认知操作,对问题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改造,以改变问题的初始状态,使之转化为目标状态的通道的探求过程。数学问题解决也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参与的高级心理活动,不仅需要建构适当的程序,以达到问题的目标,而且侧重探索到达目标的过程。
      根据教学实践,我就“数学问题”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问题导向型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的具体性质而设计的教学环境,是一个由主客观因素构成的系统,其教学效果和效率取决于每一个系统要素的素质,更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导向型教学情境特别注重后者,而前者只是作为必要条件。
      问题导向型的教学情境,重在问题导向的过程,根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研究事物的规律和常规思维历程。问题导向型的过程包括六个关键环节: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提出问题,补充哪些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就不同类型的例题进行互动式讨论,学生归纳和评析解题思路,教师总结与引申。为了使逻辑过程直观明了,可以将其精炼成以下基本模式:
      问题设计导入―互动式讨论―自我点评与总结―教师归纳出一般命题―互动式类评与拓展―创新思路的初步形成。
      这一模式是对传统的“假设和命题―解题与讨论―反馈―抽象与类推”的教学过程的改进。在信息量与日俱增,人的自主性日益强烈,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传统的以知识信息单向的传输(即所谓“填鸭式”的教学)和以考试导向为特点的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尤其明显,其负面影响往往在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和参加社会工作之后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因为高等教育以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主,社会工作充满创新能力竞争,困难往往只能靠自己去克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可培养学生独立判断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被动地储存知识重要得多。
      二、精心设计“问题”,迅速进入创新情境
      恰当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力,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问题简单,学生纵然举手如林,众口齐答,亦不过徒具形式,会使学生逐渐失去兴趣;问题太难,学生则无法思考,大眼瞪小眼,出现“冷场”,等老师揭谜底。我对“问题”设计的体会如下。
      1.“问题”要有趣味性和新奇性,以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心理需要。“问题”如果只有思考性,显得单调、呆板,难免千篇一律老一套,学生学习感到索然无味,也懒得思考。如果在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也是推动数学学习最有效的动力,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
      2.“问题”要有启发性、逻辑性。数学学习的本质是一种思维活动,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核心,思维始于问题,课堂提问就要着眼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3.“问题”要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即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而不是提出其他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和推论、演绎有什么好处,教师需周密地考虑全过程,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并准确地加以表达,以使教学过程很快进入创设思维情境。
      我们可以就以下例题中所包含的很有趣的“问题”,设计具有以上要素的思维情境。
      例:12÷3=4
      1122÷33=34
      111222÷333=334
      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的例题,可以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为什么题解的个位数都是“4”?商和除数中的3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讨论: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算式的主要特征?哪些背景知识与本题有关?
      为了不失一般性,教师可以根据数与数之间有规律的关系,启发学生进行类举,并探索在何种条件下这种规律存在。这道题所包含的创新思维情境,始终以问题为导向的,通过有规律的数学现象将互动教学一点一点引入问题情境的奥妙。问题的目的性是明确的,思维的逻辑过程带有明显的探索性,从问题着手,最终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本身就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
      三、努力创设“互动”情境,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不仅人的一切活动伴随着一种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若能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积极的摹仿和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悦的情感体验,就会引起人的行为停滞或改变的趋势。教师如果注意知识与情感两方面的交融,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掌握知识。因此,要达到知识的对流,首先是情感的对流。北宋心理学家程颐曾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这里的“意趣”就是指情感,情感犹如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播种在这样的土壤中,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情感是双向对流的,教师组织课堂教学,一个新颖的解题思路、一个生动有趣的讲解、一个恰当的表扬、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满意的点头都会使学生迸发出兴奋愉悦的情绪。同时,学生的一个正确回答、一个巧妙的解法、一个开心的笑容会使教师感到教学的成功而欣慰,这两种情感互相感染、互相碰撞,知识就在情感的对流中悄悄地映射在学生的脑海里,感情的融洽,是学生无形的动力,会刺激双方向更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努力,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四、真诚营造学生“提出问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维,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能起示范作用,使学生逐步学会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思维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思维活动的主体的思维锻炼来实现。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愿望,增强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变被动疏导为主动疏导,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可适当降低要求,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感到通过思维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这样,学生也会从怕想到欲想、会想,从怕问到欲问、会问。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让学生问,老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等等。可以有意提出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探究,也可以故布疑阵,引起学生的争议,让学生在思考、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对“问题”的归纳与推演,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旧知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有些新知识可以在旧知识基础上通过类推、特殊化(补充或改变约束条件)、一般化和反推等方法来获得,在以“问题”为导向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从其现象中发现一般性规律。
      例:如图1,在三角形ABC中,AB=AC,D在AB上,E在AC延长线上,且BD=CE,DE交BC于F。
      (1)猜测线段DF与EF的长度关系.
      (2)若改变题设条件BD=CE为BD∶CE=k,
      其他条件不变,则DF∶EF=.
      (3)若改变题设条件AB=AC为AC∶AB=m,
      其他条件不变,则DF∶EF=.
      (4)若同时改变题设中以下设条件:
      ①变BD=CE为BD∶CE=k
      ②变AB=AC为AC∶AB=m,其他条件不变,求DF∶EF的值.
      这题的解题思维是流动性的。
      将思维变成流动、活跃的过程,是创新思维教学所追求的更重要的目标,它是灵活应用知识,创造地由已知信息推断隐含信息和未知信息,适应条件变化所需要的能力。
      这种动态思维能力的训练很重要,在一切涉及多变量关系的数学和非数学领域,涉及时间和空间结构变化的场合,都需要这种能力。“问题”导向的情境教学将学生导入动态时空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充分利用已知和隐含的条件信息。这种适应和驾驭动态条件的能力是学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在素质教育中,数学教育无非是提供两种东西,一是计算工具,二是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和分析方法,本文所主张的问题导向型情境教学,更强调数学的第二种功能。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马维民,孟令奇主编.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东北师大出版社.
      [3]马复编著.设计合理的数学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4]吕世虎,石永生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创新意识 培养 为先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