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作文范文 > 正文

    [管窥《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时间:2018-12-29 03:24:3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作者对《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的实践意义表示了肯定,对该书中某些不够充分的例证作了探讨,重点分析了把字句和“跟……一样”句式。   关键词: 《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把字句 “跟……一样”
      
      从书名我们就可以看出《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是以讲为单位划分的,共分为十五讲,涵盖了15个专题,分别是:关于汉语,汉语研究概述,结构理论与结构层次分析,变换理论与句式变换分析,特征理论与语义特征分析,配价理论与配价结构分析,空语类理论与空语类分析,移位理论与成分移位分析,约束理论与语义所指分析,指向理论与语义指向分析,范畴理论与语义范畴分析,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语用理论与语言运用分析,类型理论与语言类型分析和汉语研究与汉语研究的应用。
      
      一、把字句
      
      回顾整本书,作者分析问题的思路十分清晰、解决问题的步骤非常有逻辑性。书中举出了很多具有实际教学意义的例子,如吃VS喝,看VS看见,动词+了+时量+了,还VS更等。纵观本书中的所有的理论,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用移位理论分析把字句的过程。作者先阐述对于把字句的研究历史,罗列了过去主要的研究成果,即主语说和宾语说,然后举出反例,再以这些成果的不足之处为切入点,提出了简单动词把字句都是由特定的句式变换而来的,即施事主语的位置可以在动词的前边,也可以移位到动词后边。“简单动词把字句”都一定是主语可以后移的这类动词的结构变换形式。①即:
      (62)a1.几个犯人跑了。
      →a2.(牢房)跑了几个犯人。
      →a3.把几个犯人跑了。②
      (63)a1.矛盾暴露了。
      →a2.暴露了一些矛盾。
      →a3.把矛盾暴露了。③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把黑板上的字擦了”是成立的,“把黑板上的字写了”却不成立?这个问题在看到了上述的名词移位转换成简单动词把字句的时候一下子便豁然开朗。可以这样来阐述,即:
      A1.黑板上的字擦了。
      →A2.(他)擦了黑板上的字。
      →A3.(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
      B1.*黑板上的字写了。
      →B2.(他)写了黑板上的字。
      →B3.*(他)把黑板上的字写了。
      由此可见,由于B2句中黑板上的字是宾语,因此他写了黑板上的字是一般的主+动+宾的结构,但是,反观B1句黑板上的字写了就不成立了。因此B3句也不成立。
      
      二、“跟……一样”句式
      
      在看《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摸索着解决问题的线索脉络,但是遇到了很多的疑惑。
      1.本书中在解释“跟……一样”是这样说的:在表示比较的时候,“跟……一样”中的“一样”是形容词,在表示比拟的时候,“跟……一样”中的一样是助词。表示比拟的“跟……一样”与“像……似的”“存在着一系列平行现象”④。这一点阐述,我觉得对对外汉语的教学实践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本书中的一个例子我存有疑问,即在表示“比较”的语法意义时,需要添加状语成分,可以在“跟”前,也可以加在“跟”后⑤;而在表示“比拟”的语法意义时,状语性成分只能加在“跟”前,不能加在“跟”后⑥。本书是这样例举的:
      (40)c.你呀,真笨,脑袋跟木头一样。
      (完全/确实脑袋跟木头一样。/*脑袋跟木头完全/确实一样。)
      该例子阐明的是在表示比拟的时候,跟后面不可以加上状语性成分,但是,汉语的语言事实却表明我们更倾向于说“脑袋跟木头完全一样”,甚至我们会觉得“完全脑袋跟木头一样”有一点别扭。这个问题是不是与我们平时都将完全一样放在相邻的位置来使用有关系,也就是说可以用约定俗成来解释这一问题,可我总觉得不妥当,但也没有找出其中的原因。
      2.本书中空语类分了几种情况,即“省略型空语类”、“移位型空语类”和“隐含型空语类”。例子是:
      (44)e.(他打算)[se洗那几件衣服]
      f.(父母嘱咐他)[se洗那几件衣服]⑦
      阐述是:(44e-f)中V前NP位置(即主语位置)没有词语,不过这个位置的词语既不是临时没有出现,也没有移到别处去,而是根本不能出现。⑧
      这里作者做出的说明是根本不能出现,重新标注为:
      (45)e.(他i打算)[sPi洗那几件衣服j]
      f.(父母i嘱咐他j)[sPj洗那几件衣服k]
      可是,我们如果将e这句话说成“他打算他洗那几件衣服”或者“他打算自己洗那几件衣服”⑨应该也是可以成立,那么这里的“他”和“自己”是否就是这“不可出现的词语”呢?
      3.本书在认知理论与语言认知分析的时候有这样的例子:
      (10)a1.我不喜欢吃米饭。→a2.米饭我不喜欢吃。
      b1.我不喜欢踢足球。→b2.*足球我不喜欢踢。
      之所以(10a)的变换形式成立而(10b)不成立,认知语言学认为原因也不在于变换规则,而跟词义的搭配有关,也就是“吃”跟“米饭”的搭配和“踢”跟“足球”的搭配在语义上有差别。“米饭”只是可以吃的东西中的一种,而可“踢”的球类却只有足球。正是这种词汇搭配的差异才造成了(10)中相同结构变换形式的差别。⑩
      根据作者所作的介绍,是不是可以推出,如果踢的球类还有别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是可以成立的呢?根据这条逻辑推理的脉络,我们用性质相同,但是搭配的词语不限制于一个的“打”来取代,即
      C1.我不喜欢打篮球。
      C2.我不喜欢打排球。
      这样的两句话是否可以转换成:
      D1.篮球我不喜欢打。
      D2.排球我不喜欢打。
      转换以后的D1和D2我们仍然会觉得有点奇怪,如果这样的画面可以成立的话,那么这两句话的潜台词就是:我不喜欢打篮球/排球,而是喜欢踢篮球/排球或者拍篮球/排球,等等。这样的情况在通常的语言事实中是很少出现的。在表示通常意义上的不喜欢某种运动的时候,我们往往采用的是这样的形式:
      E1.打篮球我不喜欢。
      E2.打排球我不喜欢。
      为什么会采用这样的形式,而不可以用“米饭我不可以吃”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呢?我的解释是“篮球”、“排球”和“米饭”是不同语法层面上的单位,篮球和排球可以看作是词层面上的单位,而米饭即使不是短语,也是具有短语性质倾向的语这一层面上的单位,米和饭的结合没有篮球和排球那样的紧密,在后面出现不喜欢的时候,更容易引导不喜欢的食物和不紧密修饰的部分,产生“米饭我不喜欢吃,但是菜倒是很喜欢吃”这样的潜台词,而不会产生“米饭我不喜欢吃,我喜欢喝”这样的潜台词。再来看D组和E组,由于喜欢既可以修饰动词,还可以修饰名词,当句中出现的名词是词层面的而且紧密结合时,势必引导人们认为不喜欢的对象不是客观的事物,而是对这一事物所采取的动作,因此会产生“我喜欢拍篮球,踢排球”的潜台词。
      所以当我们要强调的是其的整个运动过程,就必须将动词和名词放在一起,成为不喜欢后面的动宾词组,强调其整体。因此,必须采用E组的形式来进行对运动整体的否定。
      综上所述,《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作为一本对外汉语专业的入门,以及提升的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但是有些例句仍需斟酌斟酌。
      
      注释:
      ①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85.
      ②同上,2005:185-186.
      ③同上,2005:186.
      ④同上,2005:63.
      ⑤⑥同上,2005:62.
      ⑦同上,2005:152.
      ⑧同上,2005:153.
      ⑨⑩同上,2005:346.
      
      参考文献:
      [1]赵金铭主编.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商务印书馆,2004.
      [2]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3]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周小兵,李海鸥主编.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5]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推荐访问:汉语 管窥 研究 十五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