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法学家徐道隣的传奇人生

    时间:2021-06-29 08:00:2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1934年秋,在中日局势更趋危机的关头,病榻之上的蒋介石“极想设法打开僵局”,便口述一篇以《敌乎?友乎?——中日关系的检讨》为题目的长文,让秘书长陈布雷记录,希望此文能让日本“醒悟”,“克免同归于尽之浩劫”。文章写好后,考虑到题目敏感,蒋介石认为自己署名不妥,陈布雷也因政治关系不能署名,于是二人商议,以幕下徐道隣的名义发表此文,取其名“徐徐与邻邦道来也”之深意。
      同年9月,这篇发表在《外交评论》杂志上的文章引起各大报章的争相转引,这让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徐道隣因此“暴得大名”。就连鲁迅在写给萧军、萧红的信中谈及时局,也提到了徐道隣,认为他是“现代阔人的代言人”,做了蒋介石的“传声筒”。
      然此种声名的大增并未使徐道隣得意,从其好友阮毅成日后对他的回忆中,可窥得徐当时的一二状态。“公余之暇,徐道隣仍旧和友人们去所在南京的夫子庙小酌,又常顾画舫,泛舟于秦淮河。从复成桥到文德桥,再到利涉桥,听两岸河房中传出来的笙歌,看两岸河房中明灭的烟火”——谁也不知这位28岁的年轻人真正的心事。
      3年前,留德读书的徐道隣凭借博士论文《宪法的变迁》获得柏林大学法学博士学位。论文《宪法的变迁》,不仅“德语措辞精确晓畅、援引文献严谨广博”,且对“宪法变迁”这一深奥抽象论题的讨论十分深入,“实在无法令人相信是出自一位年仅25岁的中国法学者之手”。精到如是,因此很快得到德国最大出版公司的青睐并刊行问世,而同时代获得博士学位的胡柏、德·曼兹诸公却无此殊荣。
      数年异邦文字耕涯终有所成,“若继续潜心问学,假以时日,俨然一代宗师的气象”。然在1932年,归国之后的徐道隣却选择脱离书斋,投身到并不擅长的政治领域,做了蒋介石的秘书和蒋经国的家庭教师。
      当代学人用“惊鸿一瞥的宪法学彗星”来感叹徐道隣弃学从政之举。而他为何做如此选择,这得从他长久以来承担的一份“父仇”执念讲起。
      前后心境已然不同
      徐道隣是民国名将徐树铮的三公子。
      徐树铮,字又铮,号铁珊,江苏萧县醴泉村人。徐树铮是清末秀才,弃文从武,为总理段祺瑞所赏识。1905年,段祺瑞出资送徐树铮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5年后,徐树铮回国,在段祺瑞手下效命,成了段祺瑞的“死忠粉”及“首席智囊”,人称徐树铮是段祺瑞的“小扇子”。
      1914年,年仅34岁的徐树铮当上了陆军部次长。1916年,段祺瑞任国务院总理,徐树铮再任陆军部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为了推荐徐树铮,段祺瑞甚至不惜当面与袁世凯翻脸。
      段祺瑞宠信徐树铮,看重的是他的才干。徐树铮可谓文武双全。“他的书法遒劲,诗词雅致,精通经史,与当时名士林琴南、张謇、柯劭忞、马通伯谈学论道,相交甚笃”。不仅如此,徐树铮对音乐也有精深研究。1925年,他奉命考察各国政治,在伦敦大学东方研究系、英国皇家学院发表演讲,题目分别是《乐通于政》、《中国古今音乐沿革》,内容深奥,让翻译头痛不已,却赢得在场专家赞叹,连《泰晤士报》亦大表钦佩。
      除此之外,徐树铮又是长于政治、军事谋略的行动霸才。1919年10月,官任西北筹边使的徐树铮兵不血刃,使受沙俄控制而“自治”的外蒙回归祖国怀抱。孙中山得知后,称许道:“吾国久无班超其人,执事(指徐树铮)于旬日间建此奇功,以方古人,未知孰愈?”
      然自古才士多狂傲,身为北洋袍泽,除了段祺瑞,徐树铮几乎看不起任何北洋同僚。袁世凯曾如此评价徐树铮:“又铮其人,亦有小才,如循正轨,可期远到。但傲岸自是,开罪于人特多。”
      1918年,徐树铮在天津先斩后奏,以《惩治盗匪法》为由,枪毙了陆建章。陆建章是天津小站练兵出身,曾任军政执法处处长,杀人如麻,有“屠夫”之称。但徐树铮不经审判,就地正法陆建章,难免牵涉背后派系之间的利益冲突。“且陆建章的儿子陆承武,原是徐树铮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夫人亦是同学,两家关系本不疏远”,所以徐树铮此举,于法于理,均未允当。
      陆建章之死,仇恨的种子在一个人的心中深深埋下,他就是陆建章的外孙,颇受其恩厚的冯玉祥。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发动政变,囚禁了大总统曹锟,后与奉系张作霖共同控制了北京政局,推段祺瑞为临时执政。段祺瑞考虑到冯玉祥与徐树铮的私仇,恐冯对徐不利,便委任徐为“考察欧美日俄政治专使”,令其出国避难。
      第二年冬,徐树铮考察完回国。乘专车北上见段祺瑞复命。此时北京、天津一带,正在冯玉祥国民军的控制之下,段祺瑞知徐树铮进京必有危险,曾电阻徐北上。可徐树铮不相信有人敢谋害政府专使,从容进京复命。至京述职完毕,徐树铮又不听劝,执意南返沪上。“据说当日段祺瑞案前曾出现‘又铮不可行,行必死’的字条,段祺瑞急派人送去给徐树铮看,徐树铮并未在意”。
      1925年12月30日凌晨,徐树铮的专车行至廊坊,被冯玉祥指使部下张之江挟持而去。风雪之夜,一声枪响,一代枭雄徐树铮,暴尸荒野,终年46岁。徐树铮是政府专使,身为同僚的冯玉祥自然不会承认自己杀人,为掩众口,冯布置了一个陆建章之子陆承武为父报仇的现场。段祺瑞得知徐树铮之死失声痛哭,可明知冯玉祥作假,奈何没有把柄在手,也只好隐忍不发。
      此时的徐道隣年仅19岁,正在德国柏林大学留学。他回国奔丧,再默默返德继续学业,前后心境已然不同。
      他曾在《二十年后的申冤》一文中提到自己那时的心路历程:“凡是读中国书,听中国戏,看中国小说的人,对于他,没有一件比替父亲申冤报仇更重要的。但是我那时知道,对于我,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冯是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军阀。我是一个赤手空拳的孩子,怎么能谈报仇?想要报仇,必须努力向上,在社会上有了一点地位,然后才能作此想。因此我下定了决心:先拿报仇的精神去读书。等书读好了,再拿读书的精神去做事;等做事有点成就,再拿做事的精神去报仇!”
      拿读书的精神去做事

    推荐访问:法学家 传奇 人生 徐道隣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