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学前教育 > 正文

    2008年汶川地震报道_汶川大地震报道

    时间:2020-07-10 07:22:0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对“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作为一次成功的舆论引导实践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汶川大地震 新闻报道 舆论引导      “5.12”汶川大地震作为一场重大突发性灾害事件,由于震级高,危害大,波及面广,所以面临的舆论环境十分复杂。如果不能有效地加以引导,社会舆论就有可能转向消极方面。
      事实证明,我国新闻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的舆论引导获得了巨大成功。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汶川大地震以来,新闻单位和广大新闻工作者坚决贯彻中央决策,统一部署,迅速行动,及时、准确、权威、生动、丰富地宣传报道抗震救灾斗争,唱响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的主旋律,掌握了社会舆论的主导权,积极影响了国际舆论,得到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好评。”①
      我国新闻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舆论引导的成功,首先有赖于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抗震救灾的正确决策。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即作出抗震救灾的决策,对整个抗震救灾过程进行全面部署和有效领导,提出了包括宣传报道在内的一系列工作要求。这对于新闻媒体紧跟中央部署,有效引导舆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正式实施。
      这次汶川大地震,5月1日刚刚开始正式生效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给了新闻媒体以有力的支持。该条例规定,要重点公开“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以及“抢险救灾、优抚、救济、社会捐助等款物的管理、使用和分配情况”,同时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将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公开。”②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去年便已获得通过并公开颁布,政府、民众和媒体都进入了正式实施前的准备阶段,特别是在年初的抗击冰雪灾害中,政府和民众都有了一次实际的体验和感受,而新闻媒体也有了一次较为成功的实践。所以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支持,我国新闻媒体就能够得到政府的积极支持和各方面的有效配合,从而能够迅即而又顺利地投入报道。这是我国新闻媒体灾害性报道的一次重大突破。可见这次新闻媒体舆论引导的成功并非偶然。
      第三,也是我国新闻媒体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日益提升的结果。尽管有了上述条件,新闻媒体要实现成功的舆论引导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于是突发性灾害事件,在报道之前不可能有提前的策划,临时决定采取直播时条件也不完全具备,正如一位央视主播所说的,“播完这条不知道下一条要播什么”。③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媒体要想获得舆论引导的成功还需要靠自身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那么,这次成功的舆论引导给我国新闻界提供了哪些经验呢?
      
      一、第一时间公开震情信息,报道抗震救灾情况,占得舆论先机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不戒也。”④孙子在两千多年前总结的用兵之道至今仍备受各国军事家推崇。同样,在新闻传播中时效也是一种特殊的力量,此次震灾报道就很好地体现了突发事件报道“主速”的精髓。
      5月12日14:46,即在大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网便开始滚动发布震灾消息。紧接着,各大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此条新闻。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15:02插播“突发事件”片头,并播报了汶川地震的消息。15:12,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连线在成都出差的央视记者。
      而地处灾区的成都广播交通台在14:55就已进入直播状态。
      ……
      从对地震的反应看,我国新闻媒体在第一时间公开报道震灾和抗灾救灾信息,从而占得了舆论先机。
      美国著名舆论学者李普曼认为,“必须把握住‘瞬间的现在’……当先入为主的成见形成以后,旧的形象就会淹没新的视野……一旦我们牢固地产生了成见,就很难解脱。”⑤显然,对于舆论引导而言,是否能够把握住舆论的先机,是舆论引导成败的关键。
      把握舆论引导的先机关键靠的是及时的信息传播。在这次地震报道中,我国新闻媒体不约而同地迅速播报震灾消息,许多广电媒体还不约而同进行直播,使全国人民能够迅速而又真实地了解到灾区的情况。
      虽然一些直播节目准备得还不是很充分,但是正是通过那些影像、图片、声音、文字等报道,把当时可能得到的有关震情信息及时传递给了受众,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流言的传播与蔓延,并且有效地把民众的注意力引向救灾和援助的主题上来。
      过去我们的一些突发性灾害事件报道,新闻媒体常常都因信息发布滞后而广受诟病。但这次震灾报道,新闻媒体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职责,反应迅速,报道及时,有效地把握住了舆论引导的主动权。
      此次汶川大地震的报道,新闻媒体没有回避灾难,而是在第一时间做出如实报道,从而让民众感受到了新闻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的作用并对其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这就为新闻媒体实施有效的舆论引导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次震灾报道中,以往善于借机炒作的一些西方媒体难得的很平静。究其原因,同我国新闻媒体及时、充分而又客观、公正的报道有很大关系。正是我们报道的公开与充分,使得某些西方媒体失去了寻觅“缝隙”的机会和进行炒作的由头。许多西方媒体对我国媒体的表现,还给与了肯定和赞扬。
      事实证明,新闻报道,特别是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先声夺人”,抢占先机,赢得主动,这不但是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而且是舆论引导的普遍规律。
      
      二、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用事实来引导舆论
      
      “真相是什么”?这是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群众最希望知道的问题。
      此次震灾报道,我国媒体通过全面深入和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向人们展现和揭示事件的全面、立体、完整的过程,起到了有力、高效的舆论引导作用。
      1.多“点”呈现,编织成“面”
      以往一些灾害性报道,往往是宏观报道多,细节报道少;领导指示和政策报道多,灾区情况和受灾群众报道少;解读性文字多,现场画面少。但在这次震灾报道中,新闻媒体着眼于微观的“点”,从而避免了仅从宏观层面报道而容易出现的单调、古板,更加满足了大众的情感诉求。
      如在病床上要可口可乐喝的102岁老人;自己签字做截肢手术的男孩;失去亲人却仍在执行公务的女警察,等等,一个个普通人成为报道的主角。
      一些来自救灾一线的真实画面更是感人至深。如被救学生在担架上向解放军行队礼;一位父亲在儿子的尸体旁痛哭;一位妻子在擦拭为救学生而牺牲的丈夫的尸体;等等,这些画面的冲击力很大,催人泪下。
      媒体的报道非常全面、深入,从“最新灾情”、“灾区自救”、“总理坐镇”、“军队冲锋”、“八方支援”、“全球影响”、“大灾回顾”、“演员赈灾”这些专题就能看出,媒体通过一个个微观的“点”的报道汇成了宏观的“面”,让受众可以从不同的“点”中去了解灾区的整体情况,并通过“点”上的生动事例去打动受众。
      2、循序渐进,多层次报道
      这次震灾报道,新闻媒体根据抗震救灾进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报道策略,实现了紧跟中央部署循序渐进,根据形势要求进行多层次报道。
      在“黄金救援”的72小时里,媒体报道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对被困幸存者的营救,二是随着打通道路的进程跟踪报道灾情;
      三天之后,报道重心开始转向震灾损失和灾民安置与迁移情况的报道,其中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解放军的救援行动,另一条是灾后安置和防疫;
      从5月19日全国哀悼日开始,报道重心转至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在媒体的宣传报道下,又一轮赈灾高潮掀起;
      从5月22日开始,报道重心又适时地转移到次生灾害和灾后重建两个层次的报道上。同时,报道逐渐走向常规,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直播报道减少。
      应该说,在如此紧急的突发事件面前,在缺乏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新闻媒体能够做到循序渐进,多层次报道,并且能够做到每个阶段的报道重心明确,实属不易。多层次的报道将报道不断推向高潮,也引导群众理智地对待抗震救灾各个不同阶段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发挥媒体各自传播优势,实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以往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媒体进行集中报道的情况并不少见,但一些报道往往大同小异,重复率很高。
      这次抗震救灾报道,媒体也采用了集中报道的方式。以电视媒体为例,央视综合频道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四川卫视也实现了不间断直播,其他省级卫视也都纷纷打破原来的节目安排,将抗震救灾作为报道重心,随时插播抗震救灾的最新信息。但如此集中的报道却能够始终保持群众的新鲜感和关注度,除了事件本身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外,众多媒体的报道各具特色也是重要原因。
      1.各类媒体扩大自身传播优势,形成不同特色报道。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在震灾报道中各显其能,虽然主题相同,但是内容不一,侧重点也不一样,体现出不同媒体独具的魅力。
      广播媒体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震时信号传输困难,广播成为最易获得的媒体信号,很多灾民是听着广播等待救援或组织自救的。广播媒体深知自己的责任,主动承担起了“临时指挥中心”的任务。不少电台都实行24小时全天直播,而且报道内容都是实用信息,发挥了有效的信息沟通和舆论引导作用。成都广播交通台主播孙静的自述真实地反映了这一情况:“救援工作是从13日凌晨开始的,那时候政府虽然也成立了救援组织,但是和各个灾区的联络、应急,还没有迅速到达,都是电台在播报,比如说都江堰需要挖掘机,整个路上就全是挖掘机;我们说都江堰需要运送伤员成都所有出租车都闪着应急灯赶往都江堰……”⑥
      电视媒体利用同步直播的优势,通过影像和声音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触摸”到灾区的实际情况,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例如5月19日14时28分全国举行三分钟默哀仪式,电视媒体通过画面切换,把上至国家领导、下到寻常百姓、东到东海之滨、西至天山之巅的人们哀悼的画面传达出来,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击。北京群众在天安门广场默哀后自发呐喊的画面也是通过电视传达出来的,这一经典性画面感动了很多人!
      报纸和杂志时效性较差,但是它们利用其报道的深度优势,系统地报道了地震中的凡人凡事,全方位地展示了抗震救灾方方面面的情况,涉及到了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难以达到的领域,立体感很强。在5月19日哀悼日当天,许多报纸精心设计版面来悼念在地震中死去的同胞,有的还出版了专刊。
      网络等新媒体时效性最强,第一条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就是由新华网发出的。网络媒体积极发挥自身时效性强、受众参与平台低的优势,滚动发布关于地震的最新消息,广集各种媒体的文字、图片以及视频资料,同时还让网友参与发表各种见解,有些网民还主动开办寻亲网帮助灾民寻亲等等,在抗震救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手机媒体也成为人们进行信息沟通的平台,很多捐款动员都是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出去的。不过一些未经核实的所谓余震“预报”,多数也是通过网络和手机传播的,这方面的教训应当好好总结。
      2.同类媒体通过不同的关注点和报道内容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以往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同质化问题往往较为突出。但这次震灾报道,即使是同种类型的媒体,报道的关注点和角度也各有侧重,从而使得报道内容异常丰富。
      以电视为例。作为国家电视台,央视的宏观报道较多,记者的观察点也比较宽。借助地处北京的优势,央视得以邀请到权威的专家对地震的救援和防疫等情况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四川卫视是受灾地媒体,尽管也是不间断的直播,但是其报道内容和侧重点与央视有很大差别。该台的记者熟悉本省的情况,这使得其报道的自采量很高。记者在采访中更多注重细节,诸如道路交通、卫生饮食、灾民安置、灾后重建等等。该台还将刚刚从前线归来的记者请进演播室,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所见所闻。
      其他省级卫视受条件所限,在震后的几天里很难迅速派记者到灾区采访,因此所用的素材以央视和四川卫视的居多,但是不同的节目编排使得它们的报道同样各有特色。比如湖南卫视在节目编排中关注普通灾民,注重诉诸情感,其报道很有感染力。
      总之,当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各类媒体注意发挥自身优势,集中展示自身所长,有助于舆论引导获得成功。
      从一定程度上讲,在这次震灾报道中,媒体和记者不仅是报道者,还是抗震救灾的协助组织者,其社会责任由此得以彰显。例如一些记者和电台、电视台的主播不断呼吁民众尽量少往灾区打电话,帮助灾区群众寻找亲人,等等,这些报道都起到一定的组织引导作用。
      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新闻媒体应当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社会与民众进行正确、适时、有效的引导,使事件造成的一时危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全社会的期望,也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人民日报》,2008年5月24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三章第十五条。
      《如果,每个灾区都有一台摄像机》,《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29版。
      《孙子兵法・九地篇》,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年,1561页
      [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92页,58页,61页
      《孙静:别把我的冷静叫勇敢》,《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29版。

    推荐访问:汶川 大地震 报道 汶川大地震报道 汶川地震现场报道文稿 汶川地震新闻主持人哭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