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探析

    时间:2021-07-08 04:02: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量以及这些力量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是在新时期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环境动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正是这些动力共同作用结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0)05-0020-03
      
      所谓理论创新是对客观世界规律进行重新把握,是将实践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对现有理论、思想、体系进行扬弃、超越和辩证的否定,并提出新的理论、思想和体系的思维活动。动力一般是指使机械作功的各种作用力。也泛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而机制则是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推动力量以及这些力量间的相互关系、作用机理。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继续解放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实现党的十七大总体部署、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的理论保证。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
      
      一、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不仅是指对现实的批判,也包括对自身的批判,甚至还包括非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批判。这种批判性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实现理论创新的不竭的内在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历来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当成终极的教义,相反他们认为应当根据社会实践和革命形势的需要进行不断的自我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在辩证的否定中得到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与开放性是统一的整体,这二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
      首先,批判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它主要表现在唯物辩证法思想之中。唯物辩证法最强调革命性和批判性,它从不拘泥于某种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教条,认为任何事物都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在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主义革命批判性的特质使我们勇于突破前人,也勇于突破自己,给我们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提供了勇气和动力。比如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基本矛盾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没有进行论述。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消灭了剥削,因此不存在基本矛盾,这种观点实际是在理论上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回答。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毛泽东的这一论断为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前提。所以说,因为马克思主义革命的批判性这一特质,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根据社会实践的需要坚持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抛弃错误的和过时的理论、创新需要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正是一部不断进行扬弃和自我超越的历史。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使它能够包容、吸收与借鉴人类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实现自身的创新与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的形成是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思想来源,它的发展也是吸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甚至还包括非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各国人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所发展的科学和技术,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我们必须继承和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正是我们今天不断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邓小平在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后,借鉴了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意识地发挥国家的计划作用这一经验。提出在我国将计划与市场相结合,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发挥基础性作用的论断。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破除了社会主义国家不能搞市场经济的误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二、社会主义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唯心主义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其理论创新也必然扎根于实践。正如2003年7月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所说:“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离开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就无从谈起。
      首先,理论创新的需要来源于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了它能够为社会实践提供指导。然而实践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由此决定着马克思主义也必然是不断发展的。实践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一些原有的理论、观点就有可能存在和实践相脱节的地方,这就产生了理论创新的需要。正是这些需要使我们重新审视旧有的理论体系,坚持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观点,抛弃错误的观点和过时的观点,最后重新建构理论体系,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实践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否则,就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生机和活力也就不存在了。正如毛泽东所说:“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生命力了。”
      其次。理论创新的素材源于实践经验的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本质上是理论与实践的矛盾运动。毛泽东曾明确指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

    推荐访问:探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 机制 动力 创新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