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德育

    时间:2019-01-13 03:30:1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德育的现实价值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感情、增进融合等功能。新时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确立人生与社会理想、把握人生与社会的前进方向,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有利于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弊端,化解其消极影响,发扬其正面导向作用。可以在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占领主阵地,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导向作用,避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影响大学生的“三观”。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高校德育,可以弥补高校德育管理的不足。以往高校德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致使德育的实效性降低。有鉴于此,高校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做到三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管理与育人相结合。
      再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可以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更好的陶冶,才能使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的信心,使大学生在面对道德是非时学会判断,在面对道德困惑时学会取舍,在道德冲突中学会选择,在道德实践中学会“自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德育理念革新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要把握好高校德育发展、创新的方向,首要的是德育理念必须革新,且革新应该是建立在对走进社会中心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判断、对传统德育理念的反思、对德育发展趋势的客观分析基础之上的理性思维革新。
      
      1.贯彻“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在教育观念上,高校各级领导和教育管理干部要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人手,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与解决学生成长成才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结合起来,在优化服务、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核心价值体系的感染力。在学校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师生关系等方面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让学生在一个文明、积极、健康的有益身心发展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在校园的环境设置、安全设施、生活后勤保障等方面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建设适应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育人氛围。
      
      2.坚持“三育人”的德育理念
      “三育人”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
      教书育人,原本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要加强师德建设,把师德纳入到教师培训、考核和管理的体系中,明确教师在学生专业教育和德育方面的双重职责,做到既“授业”又“传道”。
      管理育人,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形成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人格的重要途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在实施管理育人中要“管”和“导”相结合,以“导”为主。为此,学校管理者要强化育人职责,在制度设计、模式创新和日常管理中要体现科学、民主、人本、诚信和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在各个管理环节中,管理者可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可以启迪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竞争、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管理过程中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处理问题的过程,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纪律性和职业道德都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实践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德育一定要着眼于实践育人,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引导他们自动参与和自觉实践,真正成为德育的实践主体。可以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从自身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
      
      3.树立和谐发展的德育理念
      目前高校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现象。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文化知识教育,忽视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尤其是精神追求方面的教育;在师生关系方面,师生关系相互疏远,紧张对立,师生间的感情交流缺乏,情感淡化;在管理制度方面,缺乏科学规范,不能体现人文精神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高校德育体现和谐精神,为此高校必须在总体上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升办学理念,注重内涵建设,坚持走健康协调、有序规范的和谐发展之路。
      首先,培养与造就和谐发展的人,这是现代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目的,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最基本保证。推进素质教育、培育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要求高校必须确立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教育思想。即既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亦要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既要注重文化知识教育,也不能忽视政治思想素质、道德素养、心理素质尤其是精神追求方面的教育;既要加强实践教育,更要强化创新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学生,用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和教育学生,热情关心和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教知识,教做人,把教书与育人统一起来,把育人工作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同时,教师要善于优化自己的情感,以健康的心态去感染、教育、鞭策和激励学生,与学生平等、友好地相处,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坚强意志和健全人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德育内容建构
      
      新时期高校德育内容应更注重主流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诚信素质教育。
      
      1.主流价值观教育
      历史实践证明,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如果没有一个被大家所共同遵守和认同的主导文化或核心价值,那么,这个社会将是一盘散沙,会因缺乏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产生许多社会危机,所以在当前决不能放弃对青年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和引导。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高校德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2.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生是承前启后的一代。是继往开来的一代,他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就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 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某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实效性不强。
      高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有效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切实解决在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等问题,进一步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使每个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3.诚信素质教育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德,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学校教育在努力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也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立身处世态度。从提倡诚实守信人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对于构筑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深化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高校德育实践途径
      
      1.开展课堂教学,加强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灌输一些具体的、实用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同时采用讨论、阅读、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主动地把学科内容和德育内容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掌握了学科内容,又不知不觉地完成了道德判断和价值选择。通过教学,不仅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道德的教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
      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除了要深钻教材、挖掘德育素材、把握学科性质特点外,还要用高尚的师德去感染学生。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
      
      2.参加实践活动,内化德育信念
      实践是另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地增强道德认识、提高道德信任感、培养道德情感。为此,要广泛组织社会实践,把学习教育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增强德育的实效。
      比如,学校可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考察,让其体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时代变革,加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组织大学生深入贫困地区,走近弱势群体,深化他们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和大局观念;带领大学生参观革命根据地,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弘扬民族精神;另外还可通过生产劳动、勤工助学等形式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和乐善仁义的道德情操。
      针对大学生当前环保意识和诚信意识缺失的现状,学校可利用假期组织他们参加中小学环境教育支教行动,在“三下乡”活动中积极开展环境普法教育、环境宣传、环境调查等,使之在现实生活中接受环境道德教育,提高环境道德素质;广泛开展各种各样的生动活泼的诚信主题教育活动。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增强德育的实效
      “道德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感染获得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应创建良好的校园风气和育人环境。要大力弘扬学校核心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将校训植入人心。营造诚信氛围,创建“绿色大学”“和谐校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目的地引导各种类型的学生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宣传活动,加强德育渗透,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排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减少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四个一”。第一,“抓好一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即建立一支多层次、数量充足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第二,“建立一个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首先要制定《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法》,然后建立学生三级危机干预系统和心理危机预警库,对有心理危机倾向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防、及时干预;第三,“建设一个咨询中心”,发挥学校心理学学科优势,建立心理咨询中心,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形成一个从预约到咨询,从电话咨询到网络咨询,从个别咨询到团体辅导的工作体系。第四,“立足一个课堂渗透”,开设《公共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心理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理论和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推荐访问:指导下 德育 核心 体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