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基于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指导下的对苏关系的特征分析

    时间:2021-07-11 00:02: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也是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以独立自主思想指导对苏关系的开展,使中苏关系凸显浓厚的革命理想性、鲜明的统战策略性、高度的哲学思辩性等基本特征。毛泽东对苏关系中的独立自主思想,对于新时代我们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独立自主;对苏关系;特征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9)01-0007-03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首要的、最基本的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新中国成立标志这个任务的基本完成。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美国的封锁包围以及苏联施加的控制压力,中国在维护民族独立方面仍然面临着比较严峻的挑战。因此,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其所展开的外交在性质上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苏关系是新中国最主要的外交关系之一,特别突出地体现了毛泽东独立自主外交的基本特征:
      一、毛泽东独立自主对苏联外交的指导
      毛泽东是一位有强烈个性,高度自尊、自信的领导人,这种性格特征体现在他领导的对苏外交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力争中苏平等
      毛泽东非常看重中苏交往中的平等地位,一旦苏方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态度,都会在他的心里引起强烈的波瀾。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17日,米高扬代表苏共中央致贺词。他的贺词以高高在上的态度讲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就都是“依据苏联的经验”而来的。毛泽东对这个讲话很不满意,事先在审阅米高扬讲话稿时就表示了极大的不满,并且没有参加17日的大会,以示抗议。随后,又在与米高扬的谈话中强烈谴责国际共运中的“老子党与儿子党的局面”。同年10月发生的波匈事件以及中国党和其他兄弟党对大国主义的批评的压力下,苏联被迫在30日发表《关于发展和进一步加强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谊和合作的基础的宣言》,其中宣称:“苏联在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方面要贯彻始终地实现列宁的各国人民平等的原则”,苏联政府准备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共同讨论一些措施,“从而消除破坏国家主权,经济上的互利和平等这一原则的任何可能性”。毛泽东在10月30日晚上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同意由中国政府出面发表一个声明,支持苏联宣言。随后,又指示周恩来在1957年初访问苏、波、匈三国时,要好好地批评赫鲁晓夫的大国主义。1957年底的莫斯科会议是在兄弟党平等协商的气氛中召开的,它通过的宣言把毛泽东积极倡导的兄弟党之间平等协商的关系以国际协议的形式确定了下来。但是,毛泽东努力争取的中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没有维持多长的时间,赫鲁晓夫在稳定国内外地位之后,其大国主义很快就故态复萌,变本加厉。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了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问题。7月22日,毛泽东在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谈话中说:“我对米高扬八大的贺词不满意,你们不知道,他摆出父亲的样子,讲中国是俄国的儿子。”“你们就是不相信中国人,只相信俄国人。俄国人是上等人,中国人是下等人,毛手毛脚的,所以才产生了合营的问题。”毛泽东在这个事件中与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进行了面对面的、更为坚决的反控制、争平等的斗争。
      (二)提高民族自信心,“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外交工作指示中指出:“为使我们的外交政策和活动不犯错误,首先必须站稳我们的民族立场……我们应一方面加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而不是排外,另方面要学习人家长处,并善于与人家合作,但决不是惧外媚外。这个指示的基本精神也体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对苏外交中,毛泽东特别强调要提高民族自信心,反对依赖外国、照抄照搬的奴隶思想和教条主义。他说“有些人做奴隶做久了,感觉事事不如人,在外国人面前直不起腰,……在这方面要鼓点劲,要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
      (三)“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
      1956年毛泽东说:“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可是,这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勃勃雄心不能不受制于中国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他说:“中国经济落后,物质基础薄弱,使我们至今还处在一种被动状态,精神上感到还是受束缚,在这方面我们还没有得到解放。要鼓一把劲。在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期间,毛泽东多次讲到中国在政治上、人口上是个大国,在经济上是个小国。强烈地感受到中国经济落后造成的压力和束缚,他迫切希望改变这种处境。当他从赫鲁晓夫那里得知,苏联准备用十五年时间赶上美国的消息后,立即表示中国要在同样的时间内赶上英国。这样,“经过十五年的努力,苏联赶上和超过美国,中国赶上和超过英国,战争就更打不起来了,中国就争得了更长的和平时期,以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把中国早日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我国对苏外交的基本特征
      (一)浓厚的革命理想性
      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前者体现了浪漫的革命理想主义,后者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这一特点也反映在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对苏外交方面,使之既有切合当时国际形势的现实主义,也具有浓厚的革命理想主义。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际政治格局中与苏联相反,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由于“美国帝国主义曾经而且还在继续竭力破坏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因此,“50年代,中国外交斗争的着眼点是反美反帝”。中国坚持反美反帝的斗争,既高扬了世界革命的理想主义旗帜,又是维护自身独立自主的需要,但这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对美缓和的“和平共处”外交总路线产生了分歧和矛盾。中苏关系在1958年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事件后,随着控制反控制斗争的发展,而逐步走向分裂和对抗,同时,印度等反动的民族主义势力趁火打劫,“帝、修、反”掀起了“反华大合唱”,构成了对中国的合围之势。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所面临的严峻而险恶的国际环境,类似于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状态,“这需要对内高压控制和对外保持警惕。再加上“毛泽东是典型的革命时代的共产党人。在革命经历中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最明显的思维特点,就是习惯于依据马克思、列宁的论断,站在阶级斗争的角度,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认识社会、认识世界。在这一点上,建国后的毛泽东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为了维护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和坚持世界革命的目标,毛泽东不断地加强“革命”的宣传和强化阶级斗争的意识,与苏联展开了意识形态的大论战,使对苏外交具有浓厚的革命理想主义色彩。中苏论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弱国处在强敌环绕之中,怀抱世界革命的理想主义情怀而进行的以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为目标的现实主义行动,它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苏外交的革命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特点。

    推荐访问:独立自主 指导下 特征 思想 关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