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电影新进程

    时间:2021-06-29 08:00: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随着中国在国际的地位逐渐提升,我们的文化也随着备受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电影从本土化转向对外借鉴、对外模仿以及对外盲从的一个阶段,使得我们原有的文化基础被遗忘甚至荡然无存。反观中国周边的国家,都保留着本国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影视创作之中,形成固定的文化符号,在国际影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这就对我们的影视文化建设创作提出新的要求,这就是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该何去何从。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电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契合;中国传统文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是一种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过程。全球化目前有诸多定义,通常意义上的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贸易上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和视全球为一个整体。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全球化势力对人类社会影响层面的扩张,已逐渐引起各国政治、教育、社会及文化等学科领域的重视,纷纷引起研究热潮。
       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 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的影片。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也是中国电影第一次黄金时期代表作有《马路天使》《渔光曲》等。
       二、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等69部优秀影片。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
       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粉碎四人帮后,中国电影事业获得新的发展。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一、当今电影产业的发展背景
       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娱乐形式之一,电影产业属于科技含量高、 附加值高、 资源消耗少、 环境污染小的文化产业, 所以大力发展和繁荣电影产业,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精神 文化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中华文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国 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电影业深化改革,锐意创新,产品日益丰富,市场日益活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世纪末,中国从国外引进大批译制片,尤其以美国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为主。美国的电影文化主要涵盖本国的文化特色,运用高技术为后盾,大明星的商业运作使得美国电影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有它的市场。
       改革开放后,中国加入到全球化进程当中,在经济等各方面都要做到突出地位,电影也一样。其中不乏一些优秀的导演和作品例如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他们拍出的电影在国际上获得一定的声誉。但是,中国电影盲目模仿国外电影的风格特征的趋势一发不可收拾,将西方电影中夹杂的意识形态变相式的加入到中国电影当中,缺少本国电影的固有特点,这在观众的心理上得不到认可。例如电影《英雄》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秦国统一中国的时期,可是原本记录在史册上的内容被导演的“艺术化”加工变成历史背景是中国的而体现的主题思想却是外国的,而且这部电影一经播出受到的诟病很多,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国变相式的霸权思想。电影《十面埋伏》脱离了这种不中不西的方向感,单就片名来说,借自中国传统民乐琵琶曲的《十面埋伏》已经让它打上了中国制造的符码,影片中从服装、音乐到人物的对白都难见到西方电影的符码。虽然,未能在国际上获得奖项,但是,这部电影让世界看到中国电影逐渐摆脱过去单纯的模仿,有了自己的思维。记得,一位外国导演在接受中国记者采访时说:中国有久远的历史,每一时期的历史都是很好的素材。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历史题材电影在世界上要获得荣誉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由此看来,在富有东方文化韵味的中国电影中巧妙地编入国际性的符码,无疑是中国电影进行跨文化传播的有效策略。
       二、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挑战
       从运作策略层面来看,中国电影要走向世界,也要在立足自身的基础上借鉴学习世界电影先进理念与商业操作规则,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媒介生态环境”(如政策环境、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要抵抗好莱坞,别无它法,只有如冯小刚所说的“用好莱坞的方式打败好莱坞”。把电影作为一项产业,实施好市场化战略,做好电影产业链上的每一个环节。好莱坞电影的投资策略、品牌策略、市场策略、营销策略等都值得中国电影借鉴。
       中国电影要善于借鉴国际化的电影语言,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大胆创新。电影的语言表述系统主要包括运动的图像语言的结合。学者梵诺伊他认为电影艺术魅力在于:(一)电影有最大的摄录能力,弥补了其它许多艺术的最大缺憾;(二)电影具有最大的再现能力,包括了写实和特技、影像蒙太奇。再融入所谓的“电影非特殊符码”。从电影的艺术本质上看,中外电影并无二致,只有在电影的艺术表现力上勇于创新才能在吸引广大受众。80年代前后,以徐克、许鞍华为代表的香港‘新浪潮’电影,以侯孝贤、杨德昌为代表的台湾‘新电影运动’,还有以陈凯歌、张艺谋为代表的大陆‘第五代’导演群体,尽管有着各自不同的电影风格。但是,他们的影片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撞,在继承性与超越性中,体现出中华民族电影艺术独特的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或者换句话讲就是:‘用最现代的艺术语言来体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

    推荐访问:语境 中国电影 全球化 进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