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在需求的途径

    时间:2021-06-23 04:01:1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解决高等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的问题,要将着眼点首先放在受教育者主体身上,提升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在需求性。教师在教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上要把握层次,选好切入点,在教育教学上努力实现“三贴近”。
      [关键词] 高职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内在需求;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738(2007)04-0099-02
      
      当前一些高职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习缺乏热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实。学生不愿学、教师难于教的症结,表面上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需求性,但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对被教育者思想状况的忽视,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的忽视,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从这一角度来说,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是从研究和尊重教育规律入手,解决学生学习的厌倦性、被动性,唤醒和提升他们学习的需求性,才有可能达成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一、把握教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选好切入点
      
      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国家和人民的期盼和意志的体现,是方向性、应然性的要求,是必须认真领会和坚持的。但目标不等于起点,尤其是从今春开始高职院校开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师能做到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这就决定引导和帮助的起点只能是他们现实的思想状况。不同群体的思想状况是分层次的,对刚进校不久的高职学生来说,完全可以根据他们以下几种共同的心态和愿望,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切入点。
      
      (一)以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为切入点
      多数高职学生具有目标不高讲究实际的特点,把解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摆在主要位置,把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主要任务。他们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希望将来能顺利寻得一份合适的工作。这种想法是当前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一个反映,尽管有不全面之处,但应首先看到它的积极性的一面。那就是高职学生在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同时,关注社会,并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自己的选项,这是可喜的进步和提高。教育者在肯定学生认识上具有进步性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全面性,把自身培育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目标,引导和启发学生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成人、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更益于学生将理论教育化为内在的需要。
      
      (二)以学生的爱国热情为切入点
      一些高职学生虽读书欠佳但富有情感,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希望祖国进一步繁荣昌盛,不断强大。这是千百年来蕴藏在人民心中的对自己祖国忠诚与热爱的深厚感情在青年一代身上的反映。爱国主义可以说是当今高职学生中最一致、最统一的思想意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最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1]同样,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的目标之一,将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贯彻其中,突出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融入其中的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就更利于和学生的思想、情怀相贴近,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自强精神,更益于学生理解和形成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观念,促进他们为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三)以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理想为切入点
      高职学生虽然理论基础不足,但思想活跃,爱好活动。他们都有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尤其是共同富裕的愿望。这一憧憬和愿望实际上是祖祖辈辈的理想和需求在青年一代身上的延续,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在这一基础上,去勾画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社会的美好图景,去阐明实现它的条件和途径,还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导和安排学生通过影视作品和实地参观、社会调查研究等活动,去加深他们对党的现实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四)以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望为切入点
      高职学生大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考验,领略了世事的苦辣艰辛,为改变命运渴望机会,盼望成长。成长的需要,对机会的渴望,使他们少有保守思想,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尤其是对新的目标、新的事物、新的创举、新的改革、新的进展、新的方法,大都会抱以极大的热情和关切。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在思想、政策、途径等方方面面上的与时俱进,与高职学生的愿望和思维模式是完全符合的,只要我们讲出新意,善于引导,他们的学习激情就会迸发出来。
      
      二、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贴近”
      
      努力提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内在需求性,就要使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把握好它的定位,吃透要点和精神实质外,还要使其成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帮助、最有吸引力的课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2]这一要求充分表明,在坚持正确方向和以人为本理念指引下,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中的“三贴近”,是提升学生的内在需求性的根本途径。
      
      (一)理论必须融会在“三贴近”的素材中
      在教学准备中首先应搞清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内容和实施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理论观点、原理是不容置疑和必须坚持的,它们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素质的核心内容。问题是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如何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需要层次,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融入社会实际、生活实际、学生实际的素材之中,烩制一份多彩而丰盛的精神大餐提供给教育对象。就好比粮食、食油、盐是每个人必需的营养物,但如果将它们单独供人食用,或简单地不分区别地混合后供人食用,人们肯定是厌弃的。但如果经高级厨师因人而异地将它们烹制成美味大餐,必然受人欢迎。所以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教育教学内容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必须把握的体系、原则与核心,它们应贯穿在丰富多彩的“三贴近”内容之中。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政治性和真理性的统一
      面对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两种错误认识倾向:一是淡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否认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二是抹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片面强调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性。高等职业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理直气壮地阐发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属性和科学属性的统一,是具有服务于无产阶级和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政治性和真理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讲授中,可针对学生内在需要层次发展的规律,从个人需求与社会提供满足需求条件的统一讲起,讲透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揭示和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在什么范围内、多大程度上为着中华民族和人民的利益做出的贡献,从而引导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真理观。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和真理观为指导,认真解答学生关注的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就讲透,发展前景讲透、产生问题的原因讲透、解决问题的办法讲透,满足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需要和对真理的追求,引导他们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和真理性。

    推荐访问:课内 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升 需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