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析明朝后期的廉政机制

    时间:2021-04-10 00:03:2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明朝后期,明代初期的廉政体制在法律宣传、官吏选举、检查制度方面显示出极具的弱化。再加上为君者昏庸奢靡,不理朝政,为臣者植党营私、贪污腐败、玩忽职守使得廉政体制向恶性化运转,并日渐形成积重难返之势,终将明王朝拉入了覆亡的深渊。
      关键词:明朝后期;廉政;腐败
      明后期廉政机制瘫痪的表现
      中国古代廉政机制萌芽于夏商周至春秋时期,到战国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使得廉政规定以官吏选任、法律措施、管理考核等得以体现,廉政机制开始制度化。到明代初期,经过朱元璋、朱棣等的大力建设,廉政机制的各项制度在前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备。但到明朝后期,廉政机制几乎瘫痪,较之明朝初期,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法律制度弱化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礼法国之纪纲。礼法正则人志定,上下安,建国之初,此为先务。”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明初注重礼法。建国伊始,明太祖就着手制定影响后世的《大明律》。在惩治贪官污吏方面出台了《大明令》《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三编》及《大诰武臣》等严刑峻法,体现了明初对惩办贪官污吏的决心及信心。此外,明朝初期还出台专门的法律遏制官场的歪风邪气,如《铁镑》。这些律令加上皇帝的谕旨等都成为明初廉政机制的组成部分,明王朝惩治官吏贪赃犯罪的主要依据便集中于此。而在明朝后期,礼法的制定明显减少,主要代表仅为,明孝宗弘治十年开始编修的《明会典》。以后又经正德、嘉靖、万历朝重修才算完成。
      此外,明朝初期,皇帝都会发布诏令加强对官员的廉政建设。比如,洪武元年春正月,天下府州县官来朝,谕曰:“天下始定,民财力俱困,要在休养生息,惟廉者能约已与利人”。洪武五年十二月,下诏地方官员要劝课农桑、兴学校。明成祖永乐十七年冬十二月,谕法司曰:“刑者圣人所慎。匹夫匹妇不得其死,足伤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灾,甚非朕宽恤之意。自今,在外诸司死罪,咸送京师审录,三覆录然后行刑”,而到明后期,这种诏令明显减少。
      2.吏治管理的弱化
      吏治好坏的一关键因素就在于官员自身素质的高低,故明初十分重视人才、重视对官员的选拔。洪武元年下诏求贤时说:“天下之大,故非一人所能治,必得天下之贤共理之。”而到明朝后期,皇帝大多荒淫无道,不理朝政,造成廉政机制的功能失衡,朝廷上下趋炎附势,卖官鬻爵,官场变成市场。“入仕者如往市中贸易,计美恶、计大小、计贫富、计迟速。”对于科举,正如蒋星煜先生斥责的一样:“万历年间科举营私舞弊者有着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内阁首辅、次辅,以及一班尚书。侍郎们,不在有任何顾虑,公然不要廉耻,直接出面为自己的子侄出谋、钻营,以求在各级考试、主要是会试中能够名列前茅。从而增加自己的政治羽翼,壮大自己所组织的政治集团,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
      3.监察制度的弱化
      明代建立了严密完备的监察制度,中央有监察百官的都察院、监督六部的六科还有随时奉皇帝调遣的厂卫机构。地方有十三道监察御史,提刑按察司及其属官巡道,还有总督、巡抚、巡按等地方机构。特别是一些言官,他们为君为民,秉着“臣言已行,臣死何憾”的精神,直言进谏,起到了官场清洁剂的作用,成为明朝社会的防腐机关,在坚实的封建统治中无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明后期,文官集团内部分裂,御史对自己命运的安排也总是押注在现世的权势利益下,一旦成功,繁荣富贵高人一等,不然轻则贬官重则丧命。原来的监察职能被侵蚀,代表的只是私人或党派的个体利益。关于这一点,天启朝无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东林党虽然名声显著,被万民拥护,仍抵不过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一派的残酷打击。左光斗、黄尊素、魏大中等背负“欺君蔑旨,结党惑众”之名,锒铛入狱。终于,监察系统中最为重要的战士也被击溃,更加加速了明后期廉政机制的崩溃。
      明朝后期廉政机制瘫痪的原因
      明代的廉政机制在前期运行较好,而后期陷于瘫痪,可以说和皇帝本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专制皇权高高在上,不仅不受廉政机制的控制,相反,可以说廉政机制是皇帝的一颗棋子,其为皇权而服务。这样一来,廉政机制就具有了很大的人为性、随意性。自明一代,其前期的皇帝以勤勉著称,如元璋、朱棣,但自明中后期皇帝大多奢侈荒淫,无所作为,这就使得明朝后期的廉政机制与其前期不可同日而语。
      明朝后期的武宗朱厚照宠信太监刘瑾,“帝悉以天下奏章付刘瑾”。武宗正德年间,一批朝臣谏止皇帝南巡,竟有146人受杖刑,杖死者11人。嘉靖帝崇信道教,痴迷神仙老道之术,很多人因此而一步登天,如道士张颜、邵元节、陶仲文等。而夏吾、严嵩等也因为给嘉靖皇帝撰写青词而荣获宰相之职。
      明神宗荒淫无度,常沉溺于后宫声色,废弃朝政达20年之久,新官员的推举选拔和调换任职长期得不到重视,致使朝中官员缺失严重,官员体制落后腐化,行政效率低下。中央六部中的户、工、礼三部仅有侍郎一人,六科中任职官员也寥寥数人,都察院八年都无正官管理;地方上,各地郡守空缺严重且官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在外的巡按离京十几年都得不到替换。到明熹宗时此种状况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宦官群体的势力在日益壮大,被称为“九千岁”宦官魏忠贤的权势盛极一时,其党羽遍布朝野上下,致使时人“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更有阿谀奉承之徒为其修造生祠,数量之大,遍布全国。
      在明朝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皇帝的怠政使得廉政机制几陷瘫痪,数十年的政务荒废酿成吏治腐败、军备废弛。无论是在京城还是军队,卖官鬻爵、贪墨成风的官僚恶习取代以往官场的兢兢业业、奉公守法。那些在明朝初期制定的军国大计、方针政策、法律文书等已也如同一纸空文再也没有了喘息的声音。
      官员的任用由原来的“三途并用”(进士、举贡、吏员)变成科举一门,士风因此大坏。奖惩之制破坏,执政之心全无。如廖纪言,“正德以来,世人做官以功利为目的,或假意推辞、假意不致,或辞官,或隐退,沽名钓誉目的却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上任后,自是不再关注民生、廉政,社会责任感全无,导致士风大坏。朝政被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奸佞之人把持,前途更是一片暗淡。王夫之指出,“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贿彰也,可不戒与!”在当时的官场形成“以廉者为拙,以贪者为溢”的不良风气。所以海瑞的清廉就在当时的朝野激起了层层涟漪。
      明后期廉政机制的崩溃在军队上的表现则为“清军”。军中官员借“清军”之名公开收取贿赂,使得军队的腐败现象日渐严重。就像当时明人所揭露的一样,“民病莫甚于勾军,卫所差官至六七员,百差军旗亦二三人,皆有力交结及畏避征调之徒,重贿得遣。既至州县,擅作威福,迫协里甲,瓷为奸私,无丁之家,诛求不已,有丁之户,诈称死亡,故留滞,久而不远。及还,则以所得财物偏贿官吏,朦胧具核,……欲军无缺伍,难矣。”由于大胆、公开的行贿风气,军士原本食不果腹、困苦不堪的生活因为所受的剥削压迫愈加的惨破,士兵的逃亡之风一发不可收拾。
      廉政机制的腐败使得明王朝的吏治一塌糊涂,臣子以升官发财为自己的志向,大小官员都只会阿谀奉承,统治愈来愈黑暗,腐败也越来越严重,廉政机制愈来愈脆弱。这样的恶性循环一直畸形发展。明后期的统治“已如河绝不可复塞,鱼烂不可复收矣。”终于辽左之难发生,腐败的军队无法抗衡、腐败的官场亦无法支撑,过重的赋税也无法团结百姓之力,反使得很多百姓都落草为寇。最后国家在举国皆贪的蛀虫咀嚼下垮台了事。
      参考文献
      [1]余继登.典故纪闻[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张廷玉,等.撰.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李询.明清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
      [4]蒋星煜.汤显祖对张居正之认识及其在剧作中之曲折的反映[M].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第二辑.
      [5]侯明.论明代言官的权责[J].史学月刊,1990(3).
      [6]路玲.论明代职官渎职犯罪[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
      [7]王夫之.黄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4.
      [8]杨和钰.中国法制史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4.
      [9]印鸾章,李介人.明鉴[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0]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人文学院)

    推荐访问:明朝 浅析 后期 机制 廉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