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沟通内联有效扩展认知结构

    时间:2021-03-17 12:03:5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师们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已意识到这一点,往往在教学前会了解、收集学生已有的数学认识(知识)、数学经验(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起点,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已有经验的支撑,帮助学生内化需要掌握的新知识. 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走下去却是“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本学科组经历了一些实践与反思的过程后,对“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了更深的理解,找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有效扩展学生的认知结构. 下面笔者来谈谈常见的几种沟通角度.
      角度一:具体与概括的关系
      在常见数量关系的复习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说出单价、数量和总价,速度、时间和路程;工效、时间和工作总量这三组量的数量关系.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得出单价、速度、工效相当于每份数;数量、时间相当于份数;总价、路程、工作总量相当于总数. 即发现原来我们最近研究的常见的三种数量关系只是把“每份数×份数=总数”这个最基本的关系具体到了购物、行程、工作等问题中. 由此可见,具体化与概括化是一种常有的联系方式.
      角度二:立意差异,异曲同工的关系
      乘法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几个相同数的连加,让学生感知“求几个几的和是多少,用乘法写比较简便”.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 我从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出示4个2电脑图片)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有的用数一数的方法,有的用加法等. 这时电脑图变成100个2,用加法怎样列式?我们一起来说一说. 有的学生说着说着就不说了,有的学生嚷到:“太长了!”“太麻烦了!”还有的学生憋住气脸涨得通红继续说着,声音越来越小,终于也停了下来. 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比较简便. 因此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如此,学生对乘法定义的认识便逐渐丰满起来,和谐交融.
      角度三: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教学,这一单元按顺序依次介绍了几种试商方法:①首位试商法. 例如,290 ÷ 32;②除数凑整试商法. 例如,492 ÷ 64;③同头无除商9,8. 例如,705 ÷ 79;④差数试商法. 例如,106 ÷ 13. 这么多的方法,学生在试商时有些无所适从,到底应该怎样选择试商方法呢?所以在练习课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笔算:290 ÷ 32,492 ÷ 64,705 ÷ 79,106 ÷ 13,边算边想学过了哪些试商方法?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有什么联系?你认为哪一种最常用?通过讨论得出:除数凑整试商法最普遍,与首位试商法有一致之处,在后两种类型中也可使用,只是速度较慢,要调好几次商. 所以在同头、一百多除以十几这样的算式中才灵活地选用一些试商方法,可以更快. 一般情况下则用除数凑整试商法. 从而帮学生梳理了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结构,为学生更熟练地选用方法试商奠定了坚实的认知基础.
      角度四: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时间单位的使用:“时”在表示一个时刻、一段时间时可以通用. 然而在生活中为了区分,表示具体的一个时刻往往说是几点几分,表示一段时间一般说几小时几分钟. 如何能使学生理解其区别并正确地使用呢?我是这样设计的:(1)第一节课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出示钟面)钟面上所指的刻度是8:20,我们就开始上课了,所以这个时间我们就称之为“一个时刻”(用一个点来表示). 钟面上指到哪个刻度时我们就该下课了呢?(9:00),这个时间也是一个时刻,一节课上了多长时间,这段过程有40分钟(连线),所以这个时间我们就称为一段时间. (2)读一读,下列时间中哪些表示的是一个时刻,哪些表示的是一段时间?
      明明上午8时30分到了公园,玩了足足3时30分才离开.
      周末小方和爸爸下午1时30分去钓鱼,钓了1时30分,钓到了两条鱼.
      接着对学生说明“时”在表示一个时刻、一段时间时可以通用,生活中却有点区别. 表示一个时刻往往说几点几分,表示一段时间可以说几小时几分. 然后让学生造个既有一个时刻又有一段时间的句子.
      如此教学,既不失“时间”与“时刻”包含关系的科学性,又不失生活气息,尊重了人们日常的说法,可谓两全其美.
      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有助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对知识进行类化,这样熟练运用旧知的能力就能迅速有效地转化为灵活解答新问题的有力后盾. 当然沟通联系的策略还有很多,笔者只是从有效建构的角度作了些探索与尝试. 只要我们教师树立这样的观念并持之以恒地走下去,相信我们的收获会更丰富、更有价值.

    推荐访问:内联 认知 扩展 沟通 结构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