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林语堂孙伏园提携谢冰莹|

    时间:2020-08-16 07:20:0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谢冰莹曾这样说过:“这一辈子我所交的忘年的朋友,顺着秩序算来,第一、二位是孙伏园和林语堂两位先生……没有他们的提携与鼓励。我绝对不会有今天,饮水思源,我没齿难忘他们的恩情。”
      
      初识孙伏园、林语堂
      
      1926年11月25日,谢冰莹从家里逃出来,成了一名女兵。 严酷的军事训练和学习,锻炼了女兵们的意志。三个月军事训练结束后,谢冰莹转正为正式军人。
      一个星期天,她又在出壁报。男生队的小海和冰川也在出壁报。他们都喜爱文学,算是文友吧。他俩原是北平的学生。小海走近谢冰莹说:“下午我们去《中央日报》,看望主笔兼副刊主编孙伏园先生。他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北京晨报》的记者和副刊主编,是一位很有影响的作家,我们都喜欢读他的文章。你跟我们一道去,我介绍你认识他。”
      谢冰莹读过孙伏园的文章,也耳闻他的大名,还知道他是绍兴人。和鲁迅同乡。她当然想认识他。
      《中央日报》在汉口。谢冰莹一行走进编辑室。室内有两个人正在交谈。冰川和小海走到那位个头稍矮的胖胖的先生面前,叫了声孙先生。谢冰莹知道这位就是孙伏园了。孙伏园正在和一位着藏青色长衫、嘴里含支雪茄的先生说话,听到有人唤他,他立即转过身,向他们伸出手。他先将手伸给谢冰莹,自我介绍说:“我叫孙伏园。”
      谢冰莹也自我介绍说:“我叫谢冰莹,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也就是黄埔军校六期女生队学员,冰川和小海的同学。”
      孙伏园微笑着把她和她的两位同学介绍给含着雪茄的那位先生后对他们说:“这位是林语堂先生。”
      林语堂这个名字如雷贯耳,谢冰莹没有想到在这儿一下见到了两位文坛大名人,她吐了下舌头。
      林语堂走过来。他中等个子,面庞清秀,严肃的表情中透着热情和微笑,边吸雪茄边说:“坐吧,坐吧。”他伸手指着椅子。又把一只方凳从角落里端出来。招呼他们坐下。他们相继落座。
      “我长这么大,”孙先生喜形于色地说,“还是第一次看见女兵呢!”
      “我也是第一次看到呢!”林语堂说话慢条斯理,声音柔和,态度亲切,“女兵和男兵一样威武。神气!”
      他们先聊了会儿军校的生活,后来话题就慢慢转到文学和、写作上去了。两位文坛前辈问起他们读书和写作的事,问谢冰莹喜欢读些什么书,写过些什么样的文章。她没有丝毫扭捏做作之态,大胆地把她读过的书、写过的文章以及她写这些文章的发端和动机,毫无保留地说了出来。孙、林二人立即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兵。林语堂微笑着点点头对她和她两位同学说:“你们可以写些自己熟悉的题材。民众积极拥护消灭军阀。很想了解军队的生活,你们可以写些身边事,多练习就有进步。”
      “是呀,现在民众都很关注北伐。”孙伏园附和着林语堂,“反映军队生活的文章读者肯定爱看。”
      他们谈兴很浓,海阔天空。谢冰莹向他们提出了好些问题,请他们解答。后来,诗人陆晶清也来了。这次之行,用谢冰莹对陆晶清的话说就是:“今天真幸福,同时认识了你、孙先生和林先生,我真要快活死了呢。”
      
      林语堂为《从军日记》作序
      
      得林语堂和孙伏园的点拨。谢冰莹在西征途中,利用行军作战、做群众工作的点滴空隙,找个地方坐下来,从军装口袋里抽出她自订的日记本,以膝头当书桌,利用短暂的时间,把她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写到她的日记里。为了防止文稿丢失,每到一地,她就把她写的《从军日记》寄给《中央日报》副刊的主编孙伏园先生,请他替她保存。
      他们男女同学从武汉出发后的第十天,特务营的符号手里拿着一份报纸来找她,告诉她:“你的大作发表了!”这是一张英文版的《中央日报》,而且已一连刊发三期了,翻译者正是大名鼎鼎的林语堂。
      她拼读了几句,真的是她的《从军日记》。这是她做梦也没有想到的事。她的这些文字都是随意写的,非常粗糙。这么粗鄙的文字,有什么翻译的价值,林语堂先生竟把它翻译成英文,还刊在英文版的《中国日报》上。惊喜之余,她又有几分羞愧和感激。
      无奈好运不长,军校不久就解散了,谢冰莹不得不回老家。她三次逃婚三次都被家人抓回。后不得已还是嫁人了萧家。好在丈夫萧明还算个通情达理的人,没有为难她,而且后来在她的说服下。还同意她登报离婚。谢冰莹已无脸面回老家面对父母。只得选择漂泊上海。
      秋天的一天,好消息传来,孙伏园告诉她春潮书店有意出版她的《从军日记》,并约她星期天到他家谈出书的事。在孙伏园家,孙伏园看着她修改整理成集的《从军日记》文稿,给她出主意说:“这是你的第一本书。以后你还会有很多很多的书出版,这第一本书的影响大小,对你未来很重要。我建议你请个名作家写篇序言推荐推荐,再找位你喜欢的名画家给你设计个封面,你看如何?”
      “我就请林语堂先生来写序!”她脱口而出,“林先生会给我写吗?”
      “《从军日记》是他推出来的,”孙先生鼓励她道,“他义不容辞。”
      谢冰莹想了想又说:“我喜欢丰子恺先生的画,我请他来画。”说完,初生牛犊的她从书案上拿起笔就给林语堂和丰子恺写信。写好后即寄走。 几天后,谢冰莹就收到了林语堂先生为,《从军日记》写的序言。他写道:
      冰莹以为她的文章,无出单行本的价值。因为她“那些东西不成文章”(这是冰莹信中语),自然,这些《从军日记》里头,找不出“起承转合”的文章体例。也没有吮笔濡墨、惨淡经营的痕迹;我们读这些文章时。只看见一位年青女子,身着军装,足着草鞋,在晨光熹微的沙场上。拿一支自来水笔,靠着膝上振笔直书,不暇改窜,戎马倥偬;束装待发的情景;或是听见在洞庭湖上。笑声与河流相和应,在远地军歌及近旁鼾睡声中,一位蓬头垢面的女兵,手不停笔,锋发韵流地写叙她的感触。这种少不更事,气宇轩昂,抱着一手改造宇宙决心的女子所写的,自然也值得一读……这些文章,虽然寥寥几篇,也有个历史,这也可以说明,我们想把它集成一书的理由。
      她还同时收到丰子恺先生的回信,他一日答应了她的请求。 又是一个星期天。谢冰莹带着林语堂先生的序文和丰先生的复信来到孙伏园家。孙先生就陪她去与春潮书店的老板夏康农和方抚华先生见面。两位老板见到她非常高兴,方先生激动地说:“这真是太好了,《从军日记》有林语堂先生作序。丰子恺先生画封面,一定洛阳纸贵!”
      两天后,谢冰莹收到了丰先生寄来的封面画。
      后来,在她最穷困潦倒的时候,《从军日记》出版了。1930年8月,她从法国的《小巴黎人日报》上得到消息,她的《从军日记》法文版由法国巴黎的瓦罗瓦书局出版。翻译者是中国留学生汪德耀。而推荐者则是19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
      谢冰莹还写了《一个女兵的自传》,中卷改名为《女兵自传》,由汉口友益出版社出版。并很快就有了林语堂先生的二位千金如斯和如双译的英译本。另外,还有其他英译本和日译本、韩文译本。再后来,又译成了德、法、西、葡、意等多种语言版本,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可以说,没有孙伏园和林语堂,就没有谢冰莹的《从军日记》,特别是如果没有林语堂。就没有她的国际影响力,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谢冰莹。
      
      (责任编辑/穆安庆)

    推荐访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