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浅议“无我之境”】 无我之境

    时间:2019-01-11 03:32:4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中国文学与艺术拥有独特的语境,老子提到“五色令人盲目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蒋勋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中由此引用说“这是人类最早的美的反省……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能有空间给美呢?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怎么进来呢?”缘情与老庄的“无”,我探求“无我之意境”,分析奥妙。发现只有“无我”才有渴望,才有充实的可能,才有赤子之心的包容。
      关键字:无我;境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1-0216-01
      
      声色匆忙中,我们急功近利追求物质的膨胀,追求感官的刺激,在失去了过往及珍贵的内心感受时,还在口口声声叫嚣着就是“充实谓之美”这才是美,这才是生活。但“如果如果我们的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能有空间给美呢?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怎么进来呢?其实,最美的部分在于“无”。给心灵最无垠的疆土,给思想最自由的想象。彼时,生命回到本初,只有“无”才有渴望,才有充实的可能,才有赤子之心的包容。
      庄子有言“天地之间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定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宇宙之大,日月之明,星辰之众皆顺其自然;天体运行,万物繁衍皆随其大化;一切无所依持,无所追求,无所期望,天地的大美无需演说,万物的真理,无为而治,不妄加意志于造化。真正的圣人无为无恃,大圣不作。庄子逍遥风流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所依傍的潇洒,与山水对话和鸟兽共舞,得天地之大象,悟世间之道。正如,八大山人,由钟鸣鼎食之家的风流才子到一披袈裟四大皆空,经历了蜕变,达到无所依持的状态,于是画作中简约极致,清俊冷逸。不仅是画家画作,在历史中真切生活的人也有这样的清明品格。正如那些看似虚无空洞的魏晋名士他们都是一时的才俊之士,聪敏灵秀到了极致,似乎一眼便看穿了生命的虚妄,他们没有收任何任何传统的价值的舒服,他们以对礼法规矩的叛逆为乐,但他们也奏响了潇洒真诚的歌谣,也活出来真正人的价值。
      和“无恃”一样,对中国思想影响更为深远是“无为”。这里的“无为”指的是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管的态度。“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了了,告诫我们顺应发展趋势。对于艺术审美方面,就意味着在审美上不占有不争夺,要求人们树立一种超脱的忘我境界,无私无欲,利于他人。
      当“无恃”作为一种审视周遭的态势,“无为”作为一种生活法则,对于审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以我观物”我是主题,物为对象的客观的观望而使我的思想升华而产生的意境。而“无我之境,以物观物”却是主体观望的我被客体对象所吸引,以至于个人的智力和情感融入到“物”之中,是“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国美术一直孜孜以求的精神状态。“天地��,万物化醇”4中国艺术需要混沌的眼透过秩序的网,看到背后所想要表达闪闪发亮的意境之光。
      “为学日益,为道益损”我们总想要求那些附加的知识,但是关于意境的修行,却要求一步步减少。“既雕既琢,复归于朴”5复归平淡,回到宇宙之本,在撄宁之境中忘怀得失。“无我之境”更是一种美学品格,更是一种生活状态,放下、回归、安稳。
      
      参考文献
      [1]蒋勋《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2]《庄子.知北游》
      [3]王国维《人间词话》
      [4]《易》
      [5]《庄子.论北宫奢为卫灵公制钟》

    推荐访问:无我 之境 浅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