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二年级语文上册人教版 [语文课堂要与社会生活相接壤]

    时间:2019-01-09 03:24: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语文,来源于生活,所以要用生活理念构建语文教学新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体验生活,真正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返璞归真。   关键词: 语文课堂 生活 学习
      
      于漪老师曾说:“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中学生,不用机械训练消磨学生的青春。”的确,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它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抓好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多读、多写、多思,又不忘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然而,应试教育观念派生出来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课文教学,轻视甚至忽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贫乏,综合素质低下,创新能力不强的现象。由此,我们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使教学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中,从而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以开放的观念引导学生
      如今的教材本身已不是不可改变的“金科玉律”,应将它看作是教师教学构建的一个充分发挥的平台,教师应当根据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情况作灵活处理,或删减或充实,有广阔的空间可以发挥延伸。这也就要求教师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重视设计问题,设置情境,注意调动学生个体的生活体验进行引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对学生生活实际,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课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同时又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如我在讲析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考虑到课文的时代与我们现在相距较远,就从现今世界上的一些事情谈起。日本人说,即使日本人去参拜靖国神社,中国人照样争着去买日本的电器;而美国的肯德基正同化着中国人……再谈到日本人大肆蹂躏中国的南京大屠杀,以及阴晴未测的中美关系,由此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顺势引导:“当法国败在普鲁士的铁蹄之下,被迫放弃自己的母语而改学德语,法国人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更是感人肺腑……”在分析小弗郎士这位虽贪玩、幼稚,但在最后一课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民族自尊心、爱国心的主人公时,同学们被深深打动了,爱国感情升到了极点。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真正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这课的成功,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接通了他们并不熟悉的历史画面,进而震撼了他们的心灵。
      二、以生活的体验感染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认识活动与感情是紧密联系的。任何认识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生活相似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与学生共同探讨的原则,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重视激发学生求知兴趣,使他们凭着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主动地参与、探索。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讲述“我”在童年时跟小朋友爬悬崖,其他小朋友都爬上了崖顶且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回家了,而“我”在悬崖上不去下不来,最后在父亲的帮助下一步一步爬下悬崖的事。通过这件事,反映这样一个主题:在人生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小困难,就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这件事很多同学感同身受,他们纷纷举了生活中亲身经历的一些事,并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深刻感受。例如甲同学说在一次爬山过程中,面对遥远的目的地,疲惫的他望而却步了,但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终于一步一步地到达了终点,他理解了“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句话的真正涵义;乙同学说他一遇到复杂的数学题总想放弃,但老师要求他慢慢地逐步理清思路,一个步骤一个步骤地往下解,最终他攻克了这道难题,取得了胜利,由此,他相信“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最后,我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结果,学生都非常投入,且课文读得声情并茂。可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进行语文实践活动,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受各种因素影响,往往容易产生自私、任性、傲慢、偏激、脆弱的不良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课文时,可以联系他们的亲身体验,在“爱”字上下功夫,让学生去关爱别人。在赏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就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弱点,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而他们是否尝试过关心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这方面学生有着说不完的体验。很多学生都体验父母对自己的爱是无私的,看着他们辛劳的背影,有时自己还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无视父母的痛苦,真是不应该。苏轼思念弟弟,乃手足之情,而自己对父母骨肉情却缺乏正确理解,他们醒悟后,决心以后与父母更多沟通,也更珍惜这份亲情,从而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以生活的道理影响学生
      生活是个大课堂,它的教育效果和教育意义远远大于课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逐步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文的“本能”。不但要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而且要引导学生拓展课外阅览,并把这种阅读化为人生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多写日记、写随笔以表达自己的心声。例如当教完台湾作家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之后,我就以“生命”为话题,让学生扩展思维。由于切合生活经验,学生写作热情高涨,感情深刻。在他们的文章中,既有“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为生命奋斗”的哲理,又有“面对困境,我们选择坚强活下去”的体会。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在文章中摆出来。这种课堂的延伸,使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学生难免犯糊涂、犯错误,老师呵斥式的批评教育未必能收到很好的成效,润物无声式的教育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班一位学生的《三国演义》不翼而飞,我没有声张,刚巧我要上《皇帝的新装》这一课。在课堂上,我分析了“小男孩”的形象,并围绕“童心”展开讨论。最后我总结说:“可贵的童心是容易失落的,嘲笑别人做好事,考试时作弊……童心正在这些小事中不知不觉失落。”最后我提到丢书的事:“我可以断定这位同学已不幸失去童心,我多么希望他能把自己的童心找回。”第二天那本《三国演义》就“飞”回来了。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这已经是一种共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力求接近生活,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求知,在社会中成长。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2]顾黄初.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
      [3]张天宝.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特征.

    推荐访问:相接 社会生活 语文课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