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语文是一泓清泉 [把语文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

    时间:2019-01-06 03:31: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文史不分家”,它揭示了历史与语文之间甚为密切的关系。历史教学不能孤军奋战,而应该和语文学科紧密联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整合,让历史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历史的内容直观形象起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语文学科 “文学化”
      
      都说“文史不分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在大部分学生和教师的意识里,语文和历史是两门毫不相干的课程。学生往往认为,语文是主要学科、重要学科,从而投入较大的精力,也很讲究学习的方式方法,对于历史学科则很不重视,认为是小学科,只要在考试前背一背即可,甚至连部分教师也存在着这样的思想。从现在课改的情况看,历史学科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了,从应试的角度看,已经是中考科目,学生不能掉以轻心;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初中历史学习是为高中历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在“减负”的大背景下,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历史,学得既轻松又有效果,确实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既然是“文史不分家”,那么初中历史教学就不应该孤军奋战,而应该和语文学科紧密联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进行整合,让历史课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一、引入语文教材内容,让历史课的教学内容更充实
      历史教材,由于受篇幅的限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评价总结也是寥寥数语,十分单调、抽象。如果教师上课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而并不进行再加工,学生也只是死记硬背教学内容而不理解,教学效果便可想而知,该记住的没记住,更不要讲让学生搞清楚来龙去脉,做一些分析理解的题目了。如果我们把学生在语文课本中学到的一些篇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教学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不妨将语文教材中的《汉字》专题引入,展示大量的图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又如:学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可以将《陈涉世家》作为背景材料,通过文章理解陈胜发动起义的思想基础和陈胜的政治才能,对于大泽乡起义的历史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有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学生感知到的陈胜不再仅仅是历史书中的一个名字,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既有正义感、进步性,又有思想的局限性,这也是导致起义失败的原因之一。同时,这篇文章也可以用于历史课本中对秦汉文化的学习,在这一部分,我们会学到司马迁和他的著作《史记》,鲁迅对《史记》的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利用这篇课文,学生不仅仅可以感知到司马迁的文采飞扬,更可以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这也正是我们学习这一知识点的重点所在。
      二、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让历史课堂更生动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学资源。例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历史故事会、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编演历史剧,撰写历史小论文等。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可以看出,在很多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历史课都要用到语文的教学方式。
      其实,将语文与历史两个学科放在一起比较不难发现,这两门学科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历史的材料分析题和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很相似,历史的选择题中要用到语文最基本的字词,如何把长篇幅的课文、大段的史实进行简化,写出简单的提纲,这需要用到语文的方法。
      究竟如何运用呢?第一,将阅读引入历史课堂,培养学生阅读文本、阅读历史资料的能力。有些老师总认为课堂时间有限,让学生读书太浪费时间,不如自己讲讲算了。但实际上,阅读也是一种能力。阅读是理解的基础,面对大段的史实材料,只有先读懂,才能找出哪些是重点段落,哪些是关键词,找出这些,就能找出教学的重点。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比如辩论会、演讲、编演历史剧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仅可以丰富教学形式,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分析。第三,将语文中不同文体的学习方法融入历史课堂,注重评价方式的新颖。要纠正学生的一个错误观念,即学历史就是死记硬背,只要记住就会答题。其实,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讲述历史的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时,可以采用议论文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如在学习“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内容时,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图片和文字,写一篇说明性文字,介绍造纸的工艺过程。这样既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掌握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写作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辩证的历史观。
      三、借用语文课富于变化的语言形式,让历史课堂更具“文学化”
      语文的课堂给我们的印象是书声琅琅,声情并茂,教师时而侃侃而谈,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充满深情,所以很多学生喜欢上语文课,有如沐春风之感,而历史课则枯燥无味。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是借用语文课上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课堂语言的文学化。历史是具体的、有情感的个人及群体在一定的时空中进行的活动。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感情,历史现象具体而丰富多彩,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形象的或者幽默的语言,充满感情地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上课时,教师应或慷慨激昂,或悲戚哀婉,或大义凛然,这其实就是情境教学法。只有将学生带进那一段历史,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二)课本知识的文学化。在历史教材中,无论哪个时代,都会有这一时代的重大事件和辉煌成就,这些都会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得以体现。学生对于这些作品并不陌生,应加以充分利用。如在教学“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我先让学生齐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这首诗高度浓缩了红军长征时走过的路线,以及遇到的困难。学生朗读整首诗,首先感受到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接着按照诗句中所描写的去课本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史实,这样就很形象地记住了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爬雪山等知识点。课后,我又布置学生利用网络查找《长征组歌》,帮助他们消化课本知识。
      浓浓的文学气息弥漫在课堂上,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情感的熏陶。
      历史的课堂不一定就是机械呆板的,我们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它活泼起来;历史的语言也无须是枯燥乏味的,我们可以用文学化的语言让它生动起来。而这些正是语文教学可以赋予的。生动,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深思,能让学生从历史中思索今天和将来。历史课堂可以通过语文素养的渗透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引语文之水,注历史之流,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有广阔的文化背景和丰富的知识基础,做到文史相通,相得益彰。将语文的清泉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促进发展。

    推荐访问:中去 清泉 长河 融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