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科资料 > 正文

    【中日茶道的本质区别】中日茶道区别

    时间:2019-01-04 03:32: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中日作为一衣带水的相邻国家,在很多方面有着共同点,但作为文化特征之一的茶道,中日两国却又着很多不同之处,本文从茶道的历史、表现形式、基本精神进行了深入的对比,从而得出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的本质区别――空寂与华美。
      关键词: 中国茶道 日本茶道 区别 空寂与华美
      
      一、日本茶道
      提起日本茶道,就不能不提到千利休此人,千利休以空寂作为茶道基本精神把日本茶道的精髓发展到了极致。在千利休之前,日本茶道一向是贵族书院式茶道,以中国式茶席作为模式,从客厅设备、装饰、摆设到茶具无不讲究豪华的排场,摆放中国宋、元时期的水墨画和工艺品,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名画、名工艺品。千利休则一反这种贵族书院式茶道,明确将“空寂”作为茶道的审美理念。千利休强调“贫困”,“贫困”是“空寂”的本质构成。这里所说的“贫困”,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粹贫困,而与世俗(诸如财富、权利、名誉等)相对,试图从“贫困”中感受一种超现实的最有价值的存在。因而,他将“空寂”定义为对“贫困性”的审美情趣。千利休改革书院式茶道,提倡草庵式的“空寂茶”,主要以“贫困”作为举行茶道或茶会用的特殊建筑――茶室,将其素化,即将茶室改革为草庵式的木结构建筑,且茶室面积从四铺半席缩小至二铺席乃至一铺半席大小,这样茶室内就自然充满热气,茶人容易达到纯一无杂的心的交流。茶室墙抹土,再抹上一条四五寸宽的稻草和泥土混合的涂料,多是灰土、茶褐色、暗褐色等中间色。整个茶室建筑结构简素、色彩沉静。茶室中配以同样简素、沉静的茶叶罐、茶壶和形状不匀整的粗茶碗,在茶室壁龛里挂上一轴水墨画或简洁的字幅,摆上一个花瓶,插上一朵小花或花蕾,在小花或花蕾上点一滴水珠子,这滴水珠子乍看是假的,细看确是真的,晶莹欲滴,安然地缀在上面。在茶室微暗的光线下,从这种简素、不匀整的中和、沉静的色的背后,可以想象出无限纷繁的形和无限多彩的色;从一朵花或花蕾的内面,可以想象出一朵花比百朵花更纯洁、更生辉。茶道议式开始,一切按照严格的规范动作,且带有音乐节奏感。在室内,进退跪坐双手着地移行,否则就会给人一种暴力感。主人献茶,缓慢地端起茶碗,按规范动作将茶碗正面转向客人,放在客人面前,客人端起茶碗也按同样的规范动作将茶碗正面转向主人,然后开始静静地品尝。沉浸在静寂低回的氛围中,茶人就会在情绪上进入枯淡之境,引起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动,并且不断升华,产生一种悠悠的余韵,不时勾起一缕心荡神驰的美感,同时在观念上生发出一种美的意义上的余情。这种草庵式的“空寂茶”与能艺、水墨画一样,带有“无”的性格,实际上是企图从“无”的境界中追求一种精神美。这种美就是以茶道的“空寂”为中心的审美情趣。
      由此可见,千利休贯彻于茶道中的“空寂”,是强调从“无”的境界中发现完全的、纯粹的精神,就是说物质生活纵然贫困,精神生活也是丰富充实的。千利休并没有把“空寂”看作一种消极的情绪,他从中发现了其积极的内核,努力在草庵式的“空寂茶”中重点创造出一种有别于以中国茶席作为模式的贵族书院式的茶道的一种自己民族的新形式的茶道,以“贫困中的富有”充实其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从美学的角度言之,千利休的草庵式茶道,以“简素”、“狭小”和“贫困”完成了茶道这一特殊艺术以“空寂”为中心的审美。
      二、中国茶道
      中国茶道比日本茶道早很多。当今世界广泛流传的种茶、制茶和饮茶习俗,都是由我国向外传播出去的。据推测,中国茶叶传播到国外,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约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我国的茶叶就开始陆续输出至东南亚邻国及亚洲其他地区。公元805、806年,日本最澄、海空禅师来我国留学,归国时携回茶籽试种。日本茶道继承并发扬了中国茶道,形成了别具风味的茶道文化。中国茶道主要分为三种: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
      1.贵族茶道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力和金钱求其极致,极尽豪华之能事,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贵族们不仅讲究茶的品质,而且讲究水的品质。为求“真水”不惜奔波数里,不知浪费多少人力物力。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悖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2.雅士茶道
      中国古代的“士”和茶有不解之缘,可以说没有古代的士便无中国茶道。此处所说的“士”是已久仕的士,即已谋取功名捞得一官半职者,或官或吏,最低也是个拿一份工资的学差,那些笃实好学但囊空如洗的寒士不在此之列。中国的“士”就是知识分子,士在中国要有所作为就得“入仕”。荣登金榜则成龙成凤,名落孙山则如同草芥。因为只有先得温饱,方能吟诗作赋并参悟茶道。
      中国文人嗜茶由来已久,尤其是唐以后凡著名文人不嗜茶者几乎没有,不仅品饮,而且咏之以诗。唐代写茶诗最多的是白居易、皮日休、杜牧,还有李白、杜甫,陆羽、卢金、孟浩然、刘禹锡、陆龟蒙等;宋代写茶诗最多的是梅尧臣、苏轼、陆游,还有欧阳修、蔡襄、苏辙、黄庭坚、秦观、杨万里、范成大等。
      雅士茶道是已成大气候的中国茶道流派。雅士茶道讲究文雅,雅致的环境、精致的茶品、名贵的字画,从客厅设备、装饰、摆设到茶具无不讲究豪华的排场,摆放中国宋、元时期的水墨画和工艺品,一边品茶,一边欣赏名画,主要意图不再是止渴、消食、提神,而在乎导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于闹情雅致的品茗中悟出点什么。茶人之意在乎山水之间,在乎风月之间,在乎诗文之间,在乎名利之间,希望有所发现,有所寄托,有所忘怀。“雅”体现在:一是品茗之趣;二是茶助诗兴;三是以茶会友;四是雅化茶事。
      正因为文人的参与才使茶艺成为一门艺术,成为文化。文人又将这门特殊的艺能与文化、与修养、与教化紧密结合从而形成雅士茶道。受其影响,又形成其它几个流派。所以说是中国“士”创造了中国茶道,原因就在此。
      3.禅宗茶道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千真万确。
      僧人为何嗜茶?其茶道生发于茶之德。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士日常修持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饮茶能让人清心寡欲,正符合了佛教的教义。所以,在禅宗茶道中,不讲究茶室的豪华和气派,而是讲究“静寂”的氛围,这与日本茶道到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却没有达到日本茶道“空寂”的境界。
      三、结语
      中国茶道不论是贵族茶道还是雅士茶道,无不讲究豪华的环境、精致的茶具、雅致的气氛,这与日本茶道的草庵式茶道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讲究的是华美,而日本茶道却讲究空寂,尽管我们的禅宗茶道有日本茶道的影子,但却没有把这种空寂发挥到极致。所以,可以说这就是中日茶道的本质区别――华美与空寂。
      
      参考文献:
      [1]纪朝钦.简明日本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8.
      [2]陈红.浅谈日本人的审美趋向.解放军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9.
      [3]黄健.中国美学“自省”审美意识的文化阐释.思想战线,2003.2.
      [4]杨玉春.中日两国审美意识之比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5.
      [5]周建萍.物哀与幽玄之美.彭城职业大学学报,2004.6.
      [6]茂吕美耶.物语日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7]杨施锐.日本茶室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8.

    推荐访问:茶道 中日 本质 区别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