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中美关系中的“修昔底德陷阱”话语

    时间:2021-06-28 08:01: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yw/gjyw201603/gjyw20160302-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yw/gjyw201603/gjyw20160302-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gjyw/gjyw201603/gjyw20160302-3-l.jpg
      〔提 要〕 近年来,一些西方学者频繁使用“修昔底德陷阱”描述中美关系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种历史类比存在明显的误导性,它忽视了一些保障中美能够绕开“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因素,包括:在全球层面,复合相互依赖的国际环境、集体安全机制的日益刚性化、历史上战争的苦难经验;在双边层面,中美在经济相互依赖和全球治理议题等方面的“结构性共同利益”、战略竞争的“社会进化式”发展以及核威慑条件下的国家理性。此外,当前网络时代伴随的整体思维、外交透明度,以及危机预防和沟通的便利也是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重要保障。将“修昔底德陷阱”话语与中美关系相关联对中美关系、地区形势以及世界局势都有危害,应全力避免。
      〔关 键 词〕修昔底德陷阱、中美关系、权力转移、安全困境
      〔中图分类号〕D822.371.2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是修昔底德所著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对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雅典与斯巴达之间战争原因的描述,认为“使得战争无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日益壮大的力量,还有这种力量在斯巴达造成的恐惧”。修昔底德认为,一个崛起大国与既有统治霸主的竞争多数会以战争告终。换言之,“修昔底德陷阱”是指新崛起大国必然会挑战现有主导性大国,而现有主导性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从而导致战争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在中美关系中的应用因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太平洋地区已出现‘修昔底德陷阱’”的论断而逐步成为一个显性化概念。然而,修昔底德当年提出的这个用以阐释雅典和斯巴达之间战争的概念是否可以应用到如今的中美关系中,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哪些错位理解等,都成为了我们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唯有将这些问题搞清楚,才能避免盲目将“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扩大化,并错误应用到中美关系中而危害中美关系良性发展的倾向。本文即循着这一思路,从全球层面、中美双边关系层面并结合网络时代特点分析“修昔底德陷阱”在当前中美关系中的应用问题,避免这一概念成为中美发展新型大国关系的绊脚石。
      一、“修昔底德陷阱”概念的扩大化倾向
      对中美关系的讨论在2015年似乎集体出现了悲观倾向。4月,艾利森在向美国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作证时援引“修昔底德陷阱”并汇报其发现:“过去500年中,在崛起中国家挑战占统治地位大国的16个例子中,有12个的结果是战争。”5月,美国学者兰普顿(David M. Lampton)在世界中国学论坛美国分论坛上发表的演讲中指出“中美关系正逼近临界点”,认为“以积极为主的美中关系的一些关键的根本性支撑受到侵蚀”。6月,另一美国学者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香港美国商会午餐会的主题演讲中认为中美关系持续恶化,两国关系“越来越难达至平衡”。9月底习主席访美时,艾利森再次在《大西洋月刊》上发表文章“修昔底德陷阱:美国和中国在走向战争吗?”,认为习奥会议程中不会包括这个话题,即“美国和中国发现它们在下一个十年,处于一场战争之中的可能性”。一些学术会议也专门对此进行探讨,例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专门举行了“权力转移与亚太地区的修昔底德陷阱”的学术会议。进入2016年,在3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也以“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为主题,安排基辛格与前国务委员戴秉国进行了对话。基辛格指出,中美之间不存在“新崛起的大国必然挑战现存大国,战争不可避免”的“修昔底德陷阱”。这些演讲、报告、文章和会议进一步推动了中美各界人士对中美之间冲突可能性的疑虑、讨论和分析,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都助推了这一概念的扩大化使用。
      “修昔底德陷阱”概念也日益进入西方政界、学界的文字和语汇。世界银行前行长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美国、中国和修昔底德: 北京和华盛顿如何避开通常的不信任和恐惧”。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也接受访谈并发表文章“中国能避开‘修昔底德陷阱’吗?”。大部分这些西方话语背后隐含着对中美关系和中国威胁的担忧。不过,也有少部分声音表达了对这个概念的质疑,如詹姆斯·霍尔姆斯(James R. Holmes)在其文章“小心‘修昔底德陷阱’的陷阱:为何中美不必然是雅典和斯巴达或者一战前的英德”中,分析了当今中美关系与历史上以战争结尾的雅典—斯巴达关系和一战前英德关系的不同之处。
      在中国国内,“修昔底德陷阱”概念也似乎有越用越多的趋势。不仅媒体广泛引用此概念,而且很多学术评论也有提及。与西方话语隐含的“中国威胁论”思想不同的是,中国话语往往包含着澄清中国不会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努力,主要表现为反应式评论及分析,内容往往是对中美关系“修昔底德陷阱”的质疑、如何超越“修昔底德陷阱”的探讨,以及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与“修昔底德陷阱”的关联分析。习近平主席2014年初接受《世界邮报》创刊号的专访中也专门强调要努力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细察这一概念的应用可以发现,当今尤其是西方对“修昔底德陷阱”概念有如下几种扩大化使用的倾向:
      第一,将普通的国际关系竞争与冲突扩大为“修昔底德陷阱”。应该说,目前对这一概念的应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扩大化倾向则将这两种理解混淆使用。严格来说,“修昔底德陷阱”形容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变化导致战争不可避免,这是一种狭义的理解。而一种广义的理解则是,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变化导致冲突甚至是竞争不可避免。随着美国政界和思想界对中美关系评价的负面化倾向,加之中美关系中原本存在的竞争与冲突,一些人认为中美关系已经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之中。艾利森2012年提出“太平洋地区已出现‘修昔底德陷阱’”的论断时所用的例证其实正是中国在太平洋地区力量上升后可能与美国所产生的竞争。又例如一篇题为“修昔底德陷阱:美国不愿向中国妥协”的评论文章表述了美国在遏制中国日渐上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与避免陷入“修昔底德陷阱”之间的两难境地。可见中美关系中的常态性竞争和冲突事实上被扩大为“修昔底德陷阱”。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竞争与冲突,尤其在大国之间,是世界政治的“常态”,而一般性的竞争与冲突并不一定会导致战争。

    推荐访问:中美关系 陷阱 话语 修昔底德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