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走向多元融通之路:对公共行政学的批判性重构

    时间:2021-06-09 16:03: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基于敏锐积极的反思性态度,批判性研究方法旗帜鲜明地表现为拒绝任何形式的决定论、否定主流意识形态和挑战社会现实。然而批判性研究方法仍然是一种处于弱势且不够成熟的研究路径,由于过于强调其话语——理论方面,从而忽视了实际的研究与行动,造成实践在批判性研究中的失语状态。作为对解释性及诠释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形式,批判性研究方法理应在公共行政学的研究领域中获得一席之地,并成为一个新的知识生长点,以此促进公共行政学研究从一元导向走向多元融通的发展道路,进而影响中国的治道变革。
      [关键词]公共行政;批判性研究;一元导向;多元融通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10X(2015)03007206
      哈贝马斯曾指出,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模式可以被归类为三种典型形态:解释性、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就公共行政学的研究现状而言,解释性研究是主流的研究类型,余下两种研究方法较受忽视。然而,正如怀特和亚当斯所说:“已有的历史和认识论证据十分清楚地揭示了存在于公共行政的重要真理,即单一的研究路径并不足以解释公共行政中的所有问题。理性思维指导下的研究也需要实现研究途径的丰富化和多样化”[1](P14)。因此,在公共行政的知识增长及理论发展的过程之中,应该跳出固有的研究思路,运用多种方法。从逻辑上看,每一种能够增进公共行政知识发展的路径都应被赋予同等重要的地位。包括解释性、诠释性和批判性研究在内的三种途径,没有哪一种应该在理论构建或知识获取中被武断地去除。批判性研究致力于打破对经验规范的一般性描述,深化对研究对象在意义上的理解,并引导实践者意识到那些影响自己信念或行动的“无意识”因素,在此基础之上寻求社会改革,实现自我解放。从这个角度而言,发展批判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批判性研究提供的知识和理论挑战社会现实,并不认同价值中立的行为,而是旗帜鲜明地在人类解放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在社会科学领域,批判性研究逐渐被一些学者接受、重视与发展,而且已经涌现出一些视角独特、颇具影响的研究成果。但是,相较于实证研究而言,批判理论与公共行政的联系比较少。为改变此种现状,十分有必要针对公共行政学中的批判理论进行审视和反思,梳理并分析批判理论的研究谱系与批判维度,这将帮助研究者们了解并深入认知真实世界的公共行政,挖掘隐含于公共行政背后的无意识因素,进而实现巩固和夯实公共行政合法性地位的重要目的。
      一、公共行政学中的三种研究模式
      如前所述,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有三种研究模式——解释性、诠释性及批判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典型的诠释性研究包括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法学以及文学批评等内容。在批判性研究领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精神分析和新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批评。上述三种研究模式的逻辑是在跨越科学学科、哲学传统和人文学科的一系列辩论中逐渐浮现出来的。其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比主流社会科学宽泛得多的关于知识及其使用的理论,并发展成为公共行政学的一个代表性组成部分。每种研究模式都可以根据其目的和逻辑简要地加以界定。
      在目前的公共行政研究领域,解释性研究模式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这种研究模式遵循的是实证主义的哲学传统。解释性研究试图构建能够解释和预测自然与社会事件的理论,理论的构建需要发展一套相互关联的并可以验证的法则,这些法则说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实现控制自然事件和社会事件的最终目的,解释性研究的逻辑遵循解释和预测的演绎-法则模式和归纳-概率模式[2]。演绎性解释试图将事实置于法则般的概述之下,而演绎性预测则是用这种法则般的概述去预测特定事件的发生。马斯洛的激励理论就是演绎性的,因为它从需要满足的一般概述转向关于行为的特定结论。归纳性解释则运用统计学中的概率规则,说明在构成随机试验的某种前提条件之下,某种结果将会以特定的比率发生[3](P35)。当此前提发生后,它们为某一事件已经发生或将会发生的结论提供归纳性支撑。归纳性解释从对特定事实的观察转向对更大总体的推论。组织行为学的大部分研究采用归纳模型。例如,对影响某个企业工作满意度的因素的研究经常会被用于解释和预测其他企业的工作满意度[4](P116)。演绎模式和归纳模式都能够提供解释并使预测成为可能。解释性研究可以进行预测的事实说明,至少在原则上控制自然和社会事件是可能的。如果资源和技术许可的话,人们可以通过改变条件来促使或是阻止某件事情发生。解释性研究假定公众的行为就像是自然界发生的事件一样,具有秩序和规律性的特征,因此,可以将这些特征归纳起来,并预测其未来的行为模式。诚然,在科学或行政中,对事件施加控制的资源要素并不总是可获得的,也存在着技术匮乏的困境,但这并不能降低控制在解释性研究中的重要性。
      诠释性研究则能够让我们对社会环境行动者的言行进行深度解读。例如,一个实证主义者可能通过检验对激励和职位设计的既有假设,来尝试解释为何一个特定的工作丰富化工作丰富化(Job Eichment)是指增加垂直方向的工作内容,让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大的自主权,同时肩负某些通常由其监督者来做的任务规划、执行和评估的工作。这可以使员工有更多的自由度、独立性和责任感去从事完整的活动,同时可以获得回馈以评估自身绩效,了解存在的缺失并加以矫正。项目未能提供预期的效果。而一个诠释主义者则会深入该情境,询问工人们对于该项目的想法、该项目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样做。目的是发现该项目的意义;它与先前的规范、规则、价值和社会实践如何相符;该项目与最初对社会情境的界定可能如何冲突;还有那些新兴的规范、规则、价值和社会实践会是怎样的。诠释性理论希望改变学术研究者以及涉入社会情境的人们对于该情境的理解。诠释性研究的发展根基是现象学、诠释学和语言分析哲学,它致力于分析行动者身处某一社会情境的意义,以及给予自身及他人行为的意义。诠释的逻辑体现在研究的循环上,在对社会事件的意义进行解释时,诠释性研究着重于对整体与部分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它特别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比较和对照,对某一社会事件的理解是通过将之与已知某物进行对比而得到的。其基本逻辑是,事件整体可以对事件部分进行说明和解释,反之亦然。诠释性研究遵循循环往复的逻辑,而不是线性思考的单一逻辑。诠释性研究模式能提供更为全面的解释,在此基础之上探索和挖掘人类的潜力。来自于组织文化的研究就显示了诠释性方法对很好地理解组织中的规范、价值和信仰系统的重要性。

    推荐访问:批判性 融通 之路 重构 行政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