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初中学习 > 正文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因素 中国2018年货币政策

    时间:2020-03-29 07:17: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货币政策有效性受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微观因素主要有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和居民个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五个方面。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需要完善货币政策功能提高中央银行的沟通效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形成居民合理预期,推进商业银行改革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10-05
      
      一、导言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可以是货币供应量, 也可以是利率。与这两种不同的中间目标相对应,货币政策有两种操作模式:一种是供给型调控模式,即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 主要是从货币供给方面来进行调控; 另一种是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即以利率为中间目标,主要从货币需求方面进行货币调控。 在一国货币供给是由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决定,即货币供给是内生的时候,该国货币政策当局并不能自主地左右其货币供给, 由货币当局通过供给型货币调控模式来调节货币供应从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努力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只能是利率, 即通过需求型货币调控模式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作用。[1] 于是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中央银行沟通有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央银行沟通有“创造”信息的能力,即沟通能够对利率变化产生影响;另一方面,沟通能够引导市场参与者预期,提高他们对利率的预测能力,从而减少金融市场波动。 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倾向的评论与利率变化有紧密联系。一方面,中央银行沟通能够创造信息,影响利率变化,有助于利率变化的预测。另一方面, 中央银行对经济增长及货币供应量的评论却少能创造新信息, 这时关于货币信贷的信号反而会干扰人们的判断。 中央银行沟通信息与当前宏观经济信息几乎是替代关系, 与前瞻性宏观信息有一定的互补性。前瞻性宏观信息,如预期通货膨胀和信心指数与利率变化联系紧密。实际上,中央银行沟通中的通货膨胀信号和宏观经济信息中的通货膨胀变量, 都与利率变化有系数大于零的联系。也就是说, 在我国经济运行偏离均衡状态或中央银行的目标时,由于通货膨胀能对利率变化产生影响,只要采取正确方向的政策调整,就能保证经济平稳运行。 [2]
      实际上,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除了受货币供给内生性等中央银行自身行为有关的因素影响外,还受到更多的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 其中微观因素的影响备受关注。 本文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内涵
      不同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时, 由于强调的重点不同,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界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在国内,巴曙松(2000)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在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 通过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 对现实经济金融运行产生影响,最终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这种解释已经假定了货币政策本质上能够对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关键在于货币政策当局如何适时、适度地选择货币政策工具和手段调控经济以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他强调的是货币政策的实施有效性。而李春琦(2003)认为,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否有能力引起总需求和总收入水平的变动,而且货币政策有效性在程度上因货币政策对产出和通货膨胀所造成影响的大小差别而有所差别。 这种解释没有涉及货币政策当局是否实际有能力运用货币政策手段及工具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问题,他强调的是货币政策从理论上而言的影响能力和强度问题。 [3]
      概括来讲,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在特定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 货币当局运用特定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 通过特定传导机制能够稳定地影响实际产出,并达到货币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时滞、居民和企业等微观主体的理性预期行为、政治团体的利益、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以及金融全球化、金融动荡等因素都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同时,在具体实践中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选择、传导机制、与财政政策等政策的配合以及汇率制度等也会影响到货币政策的效应。
      从本质上讲, 货币政策有效性至少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货币政策对真实产出和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是否产生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程度有多深; 二是货币政策当局是否有能力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具体而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志应该是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由于货币政策是总需求管理政策, 其有效性大小主要是以总需求所影响到的总产出来衡量。实际上,货币政策一般“逆对风向行事”,其有效性大小还与其反经济周期作用的大小和熨平经济周期的程度深浅有关。换句话说,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小还取决于在经济运行过热时, 在抑制需求和平抑物价方面货币政策的作用大小,以及在经济衰退时,在刺激需求和防止通货紧缩方面货币政策的作用大小。
      三、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因素
      (一)中央银行
      对于公众而言, 一项动态不一致的政策是不可信的,理性的决策者不会真正实施,而会采取相机抉择的策略,重新选择最优的政策。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执行过程也存在动态不一致性问题。 如果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了保持低通胀的最优货币政策, 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 企图利用公众已经形成的低通货膨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那么公众的理性选择是根据中央银行相机抉择的政策, 重新确定自己的通货膨胀预期,使中央银行的决策环境恶化,结果产生通货膨胀偏差。 这说明动态不一致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将产生通货膨胀偏差。因此,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不利于中央银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4] 提高透明度可以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1. 公开陈述货币政策并解释理由和依据。 一般而言, 中央银行决策造成的影响取决于市场参与者是否理解中央银行做出该项决策的意图。 如果市场参与者能够理解做出该项政策的原因并予以接受,该项政策也就更易于执行。反之,如果市场参与者不理解,则会妨碍该项政策的推行。
      2. 公开披露中央银行所作的努力和成绩。 人们通过对比中央银行所实现的目标与预期目标, 可以判断货币政策的可信赖程度。 如果所实现的目标与预期目标大相径庭,人们就会对中央银行失去信心,那么所推行的政策有效性也会大打折扣。反之,就会获得更多公众的支持。
      3. 公开对经济、 金融状况的预测和所要实现的目标。中央银行将货币政策目标公之于众,使公众理解其所致力达到的目标, 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市场预期,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会更为有效,更利于实现既定目标。中央银行向公众提供必要的有关其活动的信息,且必须使自己的行动与其先前的公开言论相吻合,这样可以建立一个提高其政策可信度的机制。 [5]
      (二)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信用传导渠道中最重要的载体,若商业银行缺乏信贷扩张的内在动力, 或者信贷资金没有真正流入生产领域, 这必然会削弱货币政策的效果。当前商业银行的信用传导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成熟的信用惩戒机制促成银行的惜贷行为。企业信用是银行贷款的前提,一旦企业失信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企业以各种方式先占有银行资金, 然后利用企业兼并、分立,收购优良资产,最后通过假破产和其他重组改制形式,达到逃废或悬空债务的目的。由于对失信企业的惩戒机制尚不够完善, 一些地区的企业逃废债务的收益大,成本小,银行债权无法得到维护,导致银行惜贷、慎贷。
      2. 高度集中的信贷授权体制限制了基层银行的信贷工作。 各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权限都向省分行一级收缩,信贷资金向上级行集中,基层行的信贷功能日益萎缩。企业的贷款申请需要层层上报和审批,环节多,耗时长,往往会失去了它应具有的效力。这种信贷决策权的高度集中与信贷需求“短、频、快”之间的矛盾阻碍了基层信贷工作的快速开展。
      3. 过于强调信贷风险的奖惩机制造成信贷不积极。 当前商业银行制定了严格的内控机制和信贷风险控制措施,但在严厉追究信贷人员责任的同时,忽视了对信贷人员的工作激励。 不对称的信贷奖惩机制打击了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 使之产生消极信贷行为, 货币政策经由银行信贷机制传导的效应也会大大降低。 [6]
      (三)企业和居民个人
      企业是否进行投资, 主要取决于它们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如果企业相信自己能把由较高利率导致的成本升高转嫁给消费者, 那么即使利率很高他们也会投资。相反,如果企业对市场没有信心,那么低利率也难以促使他们投资。这样,投资需求实际上由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实际利率共同决定。
      利率对消费的影响主要由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共同决定。收入效应是指当利率下降时,居民从储蓄获得的收入减少,从而降低消费。替代效应是指随着利率的下降,储蓄的吸引力下降,居民减少储蓄,增加消费。要想通过利率下调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利率的替代效应就应该高于收入效应。另外,根据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理论, 居民的消费行为由居民未来所有收入共同决定。 [7]
      通过货币需求和消费机制, 居民也能影响货币政策的效应。 因利率敏感度低的工薪收入在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较高, 利率敏感度高的金融资产收入在居民储蓄中所占比重较低, 收入不确定性的上升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会导致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加,使居民储蓄的利率敏感度降低, 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利率途径传导,使货币政策的效应下降。
      (四)货币市场
      除了融资功能以外, 货币市场还具有为货币政策实施提供市场条件的功能。中央银行降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 会使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发生变动: 一方面短期内会使同业拆借市场利率下降(上升),从而影响长期利率;另一方面,在信贷市场上,会扩大(减少)货币供应,同时影响长期市场利率。 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较频繁使用的灵活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有价证券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 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市场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扭绞”操作改变利率结构, 即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进短期债券,而与此同时,卖出同等数量的长期债券,结果货币数量未变,相反利率结构却发生了变化,使短期利率下降,长期利率上升。因此,离开货币市场,中央银行是难以实施其货币政策的。
      货币市场的发展能保证资本市场有较充裕而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资本市场退出的资金也需要货币市场的承载。只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形成互动、竞争关系,才能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货币市场发展的滞后使货币市场流入或流出资本市场的资金受到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市场功能的顺畅和正常发挥。另外,货币市场滞后于资本市场的发展,也使货币市场的发展经常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变化的冲击。 [8]
      (五)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的理论阐述主要有四个。
      1. 托宾的q效应。货币供给通过利率变动影响证券资产价格,使投资者在不同资产之间做出选择,从而影响收入和经济活动。q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重置成本的比值, 企业的投资愿望由q的大小决定。在q>1时,企业的市场价值高于其资本的重置成本,企业增加投资,经济趋向繁荣。在q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 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居民预期的影响。 对居民预期的关注应考虑其差异性和特殊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导致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观念、习惯等不一样。 同时收入的差距、社会保障制度地区间差异的不平衡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居民的消费和投资行为与习惯。因此,针对不同区域和具体情况,要合理适时引导居民的预期, 为我国货币政策的畅通传导提供坚实基础。 [12]
      (三)加快发展货币市场,构建资本市场多层结构
      首先,以网络技术为支撑,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一是扩大全国电子联网, 对银行间同业拆借和债券市场电子交易系统和结算体系进行完善, 提供债券市场发展和风险控制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二是开发交易工具。扩大国债发行数量和品种,同时积极开发金融债券、 住房抵押债券等货币市场新的交易工具。三是培育票据市场,支持商业银行在中心城市建立分支机构,集中办理商业汇票的承兑、贴现和再贴现等票据融资业务。四是扩大证券市场规模,让银行系统的富余资金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渠道进入经济领域,同时规范市场秩序,吸引更多中小投资者进入。
      其次,构建资本市场多层次结构。资本市场需要多层次的市场, 不同层次的资本市场是可以互相补充的,不能割裂。发展充分、相对成熟的、低层次场外资本市场是高层次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发展的源泉,并提供高层次资本市场退出的渠道。在我国,主板市场发展相对较快, 但场外资本市场却相对发展滞后。 因此, 在我国资本市场多层结构的构建过程中,除建立创业板市场,发展主板市场之外,还要大力发展场外市场,构建资本市场的多层次结构。 [13]
      
      参考文献:
      [1]王有光. 货币政策有效性与货币供给内生性的关系研究[J]. 经济经纬,2009(4):17.
      [2]李云峰,李仲飞. 中央银行沟通、宏观经济信息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 财贸经济,2011(1):63.
      [3]方阳娥,张慕濒. 理论有效性与实施有效性: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评述[J]. 经济评论,2006(2):95-96.
      [4]闫素仙. 中央银行独立性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 当代经济研究,2005(7):65.
      [5]罗欢平. 论中央银行透明度提高趋势[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 (1):13-14.
      [6]曹凝蓉. 信用视角下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82.
      [7]吴倩. 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角度的研究[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61.
      [8]郝剑峰. 完善金融市场与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初探[J]. 现代财经,2003(6):21-22.
      [9]刘启峰,张凯,廖慧杰.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108.
      [10]张细松. 中央银行区域金融调控研究[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6):9-11.
      [11]腾永洲. 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 黑龙江金融,2008(2):40.
      [12]胡莹,仲伟周. 居民预期影响货币政策传导的实验研究[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1):57.
      [13]刘文娟. 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国际比较与经验总结[J].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0(4):17.
      [14]孙晶. 我国货币市场的政策传导渠道及其效应观察[J]. 改革,2010(11):72.
      (责任编辑:郄彦平;校对:卢艳茹)

    推荐访问:微观 货币政策 有效性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微观因素 货币政策影响因素 货币政策的影响因素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