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日本经济:全面衰退、积重难返、教训深刻

    时间:2021-02-26 12:04:2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  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仍然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积累的政策后果。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转轨”。通过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日本经济在今后两年难有起色,经济衰退可能进一步加深。日本经济的衰退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及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日贸易摩擦可能加剧,日本产业对华转移的步伐也会加快。对于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来说,日本经济的教训在于,一定要在发展中解决经济问题,注意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注重效益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在经济开放过程中坚持内需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防范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提高经济活力和企业竞争力,保持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配套性。
      关键词  日本经济  通货紧缩  宏观政策  政府干预
      
      一、日本经济陷入二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的20世纪90年代被称为“失去的十年”。进入21世纪后,日本经济不仅不见起色,甚至出现了通货紧缩、经济衰退的严峻局面。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
      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1995、1996年虽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为-0.6%,1999和2000年分别增长了1.4%和0.9%。2001年第一季度增速回落至0.1%,第二季度为-0.8%,按年率计算降幅为3.2%。由于物价下降,名义GDP增长率更低,目前已经连续四年绝对下降,1998—2000年分别为-1.1%、-0.2%和-0.6%,2001年第二季度为-2.7%(见表1)。
      
      (二)通货紧缩逐步加深
      由于经济不景气,日本物价在20世纪90年代一直平稳,自1992年到2001年6月,消费物价指数仅上涨了2.9%,年均上涨率只有0.3%。1999年后,日本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1999、2000年消费物价均下降了0.5%,2001年上半年又下降了0.5%。日本银行预计2001年消费物价指数将下降1.0—1.1%,2002年将下降0.9—1.3%。GDP平减指数(汇总投资、消费和出口的综合物价指数)下降更多,2000年与1992年相比下降了3.7个百分点,1998—2000年连续3年都在下降(见表1)。
      
      (三)工业生产与效益下降
      日本工业生产近10年来总体呈下滑趋势。作为制造业大国,日本制造业生产不及10年前的水平,2000年比1990年下降了4.5%,矿业下降了4.8%,2001年9月工业生产同比下滑了12.7%;企业效益也不理想,2001年第二季度制造业销售下降1.6%,盈利下降了2L 2%;利润形势恶化也波及到了大型企业。在美国《财富》杂志评出的5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不但数目在减少,利润也很低,营业收益率仅1%左右,其中1998年还为净亏损,不仅低于亚洲2%左右的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美国185家企业6%的平均水平。
      
      (四)内需萎缩不振
      日本内需对GDP的贡献率,1997年以来的4年里都是负数。设备投资曾经是拉动日本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90年代以来企业设备投资持续不振,1992—1995年连续三年下降,1996、1997年有所增长,但1998、1999年又分别下降了5.2%和1%,2000年略有反弹,2001年一、二季度又分别下降了0.9%和2.8%;政府公共投资也在缩减,1994年以来有5年下降,其中1999和2000年分别下降了0.7%和6.1%,2001年第二季度下降了4.1%。民间消费增长迟缓,1997年以来分别增长一1.2%、1.3%、1.5%和0%,2001年上半年也只增长了0.5%。
      
      (五)出口形势严峻
      日本出口形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平均增长速度仅2.3%。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出口增长进一步放缓,1998、1999年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3%和6.1%,虽然受东亚经济形势好转的影响,2000年出口比上年有所增长,但受世界经济再次减速的影响,日本2001年出口形势急剧恶化,l一8月出口下降20%以上,成为日本经济再次步人萧条的重要原因。贸易顺差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1999和2000年分别减少了1.7兆日元和1.6兆日元。2001年顺差进一步减少,上半年顺差总额不足2000年的30%。据财务省最新公布的数据,到2001年8月,日本贸易顺差连续“个月减少,当月贸易顺差减少了47.2%。
      
      (六)失业率逐年上升
      由于经济不景气和雇佣制度的改变,日本私营部门就业人数不断减少,失业率逐年上升。就业人数由1997年的6557万人减少到1999年的6455万人,净减少102万人。2000年就业人数进一步减少。失业率则从90年代初的2.2%左右上升到2000年的4.9%和2001年9月的5.3%。目前,失业人数已达357万人,与1990年相比,增加了223万人,增长了1.6倍。据估计,政府减少不良债权可能还将增加100万失业人口。这样,两年后失业率估计将达7%左右。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当前日本经济困难重重,已经陷入严重的衰退和通货紧缩。这次经济衰退与第一、二次石油危机冲击相比,明显深重得多。一是从经济增长速度看,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经济只是在1974年下滑了0.5%,1975—1977年间保持了4%左右的增速;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经济每年都保持了正增长,增速最低的1983年也有2.5%。而这次衰退伴随着多年的低速增长甚至负增长。二是从物价看,第一次石油危机时伴随着3年左右的通货膨胀,随即形势好转,第二次石油危机时物价指标基本正常,而这次经济不景气伴随着10年的物价低靡,近两年又发生了较严重的通货紧缩。三是前两次经济不景气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而这次经济衰退主要是内部原因造成的,甚至涉及到整个经济模式的变革。四是这次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全方位的,无论是广度和深度都超过了两次石油危机。因此可以说,目前日本经济陷人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面经济衰退。
      
      二、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经济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但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以后,内需难以启动的深层次原因,是日本政府干预过多、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被动的“体制转轨”。
      
      (一)国际经济环境恶化是当前日本经济衰退的直接原因
      2000年日本对外贸易依存度达18%,其中出口依存度(出口/GDP)达10%,出口下滑对其经济影响很大。1995和1996年,日本经济本来有所恢复,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出口下降了1.3%,1999年又下降了6.1%,这两年GDP增长率分别下降了1.1%和0.2%,2000年世界经济形势好转,日本出口增长了8.6%,GDP增长率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2000年下半年以来,受美国经济下滑及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日本出口形势再次恶化。出口下滑一方面导致国内生产能力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降、收益恶化,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投资愿望;另一方面导致破产企业增加、失业人员骤增,从而影响了个人消费支出的增加。这两方面因素的交互影响,再加上股市不振,使日本经济在2000年上半年短暂回升后再次陷入低谷。
      
      (二)10年来财政货币政策失效和矛盾累积是日本经济衰退的政策原因
      1992年泡沫经济破灭以来,日本以赤字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不仅没有明显启动经济,反而累积了巨大的财政金融风险,使宏观调控基本失去了回旋余地。
      从财政政策来看,10年来累积了巨额政府负债,使财政濒临崩溃边缘,失去了持续调控能力。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1992年10月至2000年12月,政府共追加了11次补充预算,金额达130兆日元。虽然1997、1998年初桥本改革期间财政政策出现了反复,但债务余额一直快速增长,到2000年底,中央政府长期债务余额达365兆日元,占GDP的71%,如果加上地方长期债(社会保障欠账除外),总额达642兆日元,占GDP的135.3%。预计2001年底这个指标将分别上升到666兆日元和140.8%。与西方七国相比,日本的债务水平明显过高。自1996年以来,日本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8%左右,远远高于3%的国际公认警戒线,而目前意、法、德在2%以下,美、英、加等国财政还有盈余;日本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也于2000年超过意、加,居七国之首,高出美、英、德、法四国一倍多,高于国际公认的60%合理水平80个百分点;债务依存度也明显偏高,1998—2000年国债收入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40.3%、43.4%和38.5%,远远高于15—20%的合理水平。巨大的财政风险,迫使日本政府即使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也不得不把防止财政破产放在重要议事日程。最近,日本财务省和一些研究机构纷纷反思十年财政政策的失误,它们认为扩张性财政投资的效率很低、浪费很大,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财政,既牺牲了效率,也影响了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
      从货币政策来看,不良债权过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零利率政策基本失灵。泡沫破灭和亚洲金融危机使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十分突出。自1992年以来,日本的银行虽然已处理了72兆日元的不良债权(其中约有80%做了最终处理),但不良债权余额仍在增加。据日本银行统计,日本全部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2000年为43.4兆日元,不良贷款比率约为6%,其中银行不良债权为32.5兆日元,但民间估计潜在不良债权还约有100兆日元。由于经济衰退、企业破产,不良债权还在增加。如2000年下半年16家银行将4.4兆日元不良债权剥离后,又新产生3.4兆日元不良债权。据日本兴业银行估计,经济每放慢一个百分点,就会新增加5.6兆日元的不良债权。
      由于存在大量不良债权,银行为降低风险,出现了严重的“慎贷”或“惜贷”现象,这对以间接金融为主的日本来说,无疑堵塞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困难;再加上风险投资不发达以及股市不旺,直接融资难度也在加大。投资需求不旺和传导机制堵塞导致利率杠杆失灵。日本银行自1991年7月以来共12次降低贴现率,从6%下调到0.1%,1995年以来基本实行零利率政策,但资金仍贷不出去,日本银行的准备金本来只需4兆日元,现在增加到了10兆日元;目前基础货币供应增长率已达12%,但商业银行贷款却减少了4—5%。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等手段向商业银行增加的货币供应,又通过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等形式回流到中央银行,形成了资金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循环,而生产和服务领域却得不到需要的资金,结果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的扩张作用传递不到经济部门,货币政策严重失灵。
      从调控政策的连续性来看,由于政策频繁变动和不连贯,损害了市场的信心,影响了政策效果。日本政府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一系列努力收效甚微,与其调控政策缺乏连续性也有一定关系。1992—1995年,政府采取了6次刺激经济的措施,并取得了一些成效,经济出现回升,但1997年桥本内阁实行紧缩政策,将消费税率从3%提高到5%,并将国债发行额比上年减少了5.3兆日元,占政府支出比重下降了7.2个百分点。这些紧缩性政策和东亚金融危机的结合,使刚刚复苏的日本经济又趋衰退。1998年后日本政府以刺激经济复苏为目标,连续追加预算,增加国债发行,1998—2000年国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分别提高到40.3%、43.4%和38.5%。但到了2001年,小泉内阁又改变了刺激景气的政策,强调推行结构改革,财政政策转向了收缩和防范风险,试图将2001财年的支出减少3兆日元,国债发行控制在30兆日元之内。在财政政策尚未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这两次财政收缩,进一步导致了赤字政策的无效。同时,日本货币政策也没有连续性,1996年政府注入6850亿日元救助“住房专用贷款”金融公司;但1997年政府不再救助,一批证券公司和城市银行倒闭;1998年却又分两次向金融系统注入90兆日元资金。政权频繁更迭、政策不连贯和朝令夕改,打击了投资者与消费者的信心,扩张政策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
      
      (三)政府干预过度、竞争力下降以及被迫的“体制转轨”,是日本经济陷入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曾让美国生畏。日本模式曾被当做政府主导的赶超型经济的成功典范,其产业政策、综合商社等为他国仿效,日本企业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与欧美抗衡,一时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由于日本政府的过度干预模式没能及时转向,政府几项重大选择出现了决策失误,形成了泡沫经济,使日本国际竞争力下降。到了90年代,日本在国际经济舞台上同美国的竞争步步失利,被迫进行一系列调整与改革。
      一是主导产业选择失误,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及相关产业,不但引发了泡沫经济,而且影响了产业升级。日本在完成了赶超任务、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以后,资本由短缺转为过剩,1985年的日元升值进一步促使财富大量增长。但1987年日本政府对经济形势做出了错误判断,认为国民对闲暇的需求将迅速增强,制定了《第四次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和《休养地法》,促使大量闲置资金投入到房地产行业和相关行业。这一选择的第一大恶果是使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涨,形成了泡沫经济。泡沫破灭后,资产价格下跌造成房地产缩水900多兆日元,股票比高峰时期缩水300多兆日元。资产缩水造成了多方面影响:那些贷款购房和持有股票的居民财产减少,消费下降;企业资产减少、负债过大,资产负债率猛增,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银行不良贷款大增;物价下跌,通货紧缩。这些方面是造成赤字财政政策效果不明显、内需难以启动的重要原因。第二大恶果是没有及时促进产业升级。由于没有找到新的主导产业,以至日本的产业结构至今仍是以汽车和家用电器等传统工业为主,没能借助雄厚的经济实力及时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而同期美国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信息产业,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
      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技术发展方向选择失误。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侧重于引进的科技政策。技术引进使日本的科技实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先进国家,但这一成功的政策也产生了不良后果,即创新能力不足。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不足,只占全部科研经费的20%,导致了重应用轻基础研究的短期行为。相比而言,美国政府投入的科研经费约占总额的1/3,研发经费总额远远高于日本,超过日、德、英三国之和。充足的科研经费促进了研发活动和持续创新,而不断的创新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使高技术产业的产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84年的不到15%增长到目前的40%以上,并占有全球高技术产业市场50%左右的份额。高科技在使美国产业结构得到提升的同时也加快了其他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美国的汽车业因此重新夺回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日本在几项重大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决策失误也是它在高科技产业落后于美国、国际竞争力下滑的重要原因。例如在电脑技术上,80年代日本的个人电脑技术和美国不相上下,在芯片等方面还处于领先地位,但日本政府却把大型计算机作为发展方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其市场容量却十分有限;而美国则大力发展个人电脑,培育出前景广阔的信息产业,使日本在信息技术领域比美国落后5—10年。又如在高清晰度电视的开发上,日本一直坚持其领先的传统模拟技术,而美国则发展了数字技术,结果日本不但在这场竞争中败北,而且严重影响了家电业这一传统强项的发展。
      三是金融体制上的缺陷。日本政府战后为了缓解资金紧张压力,实行了金融统制政策,支持银行大量贷款,出现问题由政府帮助解决,助长了银行放贷的随意性。日本银行的“保驾护航体制”或主银行制度容易形成银行超贷、企业超借,这在80年代泡沫经济形成时表现得非常明显。金融业监管不力、自律不严对日本经济的困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泡沫经济崩溃和不良债权过大,既增大了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又形成“惜贷”,制约了经济增长;同时,日本直接金融不够发达,缺乏风险投资机制,新兴产业、高科技企业和创业中的中小企业筹资较为困难。而同期的美国在金融市场上吸收了大量外国直接投资,使其占世界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由1995年的17.9%迅速上升到1998年的30%,国际资本流人支持了经济繁荣;同时,美国的风险投资机制经过40年的发展已日渐完善,2000年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每年要为1万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450—650亿美元的风险资金,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成了美国“新经济”的“孵化器”。

    推荐访问:积重难返 衰退 日本经济 教训 深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