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略论新中国工业化起步时期的技术引进

    时间:2021-01-30 04:00: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提要:新中国建立以后,实行了赶超型的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技术引进无疑是后发国家最快捷的发展道路。1949-1978年,我国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50年代以“156”项为核心的从苏联的大规模技术引进;70年代前期以“四三方案”为核心的从西方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文革”结束后以加快发展为目的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个时期的技术引进集中于重工业领域与实现工业赶超的战略目标密切相关。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在资金匮乏的条件下“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大规模高端的技术引进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技术引进的决策权过于集中,技术的消化和吸收不足等问题。
      关键词:技术引进;技术进步;赶超工业化
      中图分类号:K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5)01-0150-07
      DOI:10.13483/j.cnki.kfyj.2015.01.03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但是却面临着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匮乏、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市场残缺以及国际形势严峻等多重约束。中国与工业发达国家巨大的技术落差,给了中国通过技术引进实现工业化赶超的契机。在这个背景下,中国政府在1949-1978年间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即:20世纪50年代的“156”项建设;70年代初期的“四三方案”;70年代末期的大规模引进。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给中国工业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总结1949-1978年三次大规模技术引进的历史经验,对理解中国大国国情,研究今天从工业大国迈向工业强国的历史进程仍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虽然当前经济学中新增长理论,对于后发国家通过先发国家的技术扩散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大多讨论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进行的技术引进。这些理论与中国1949-1978年计划取代市场和企业缺乏自主权的条件下,政府主导的技术引进有较大差距。当前学者对于后发国家的“雁形战略”也有许多讨论,这些研究大多以日本与亚洲“四小龙”为蓝本。这些东亚国家抓住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历史契机,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政府通过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积极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这些国家与中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中于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的技术引进的历史过程仍有较大差异。中国学术界对1949-1978年间技术引进的决策过程、具体内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许多研究,但从大国视角下对技术引进与工业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还有待深入。本文拟立足于现有研究成果,从政府主导工业化的角度,对1949-1978年技术引进与中国大国工业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探寻中国这一时期技术引进在取得一定成就同时并未使经济“蛙跳”的原因。
      一、20世纪50年代从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技术引进
      新中国技术引进的第一次高潮是以苏联援建的“156”项为核心的大规模技术引进。这次技术引进为中国打下工业化基础,对中国工业化道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技术引进的历史背景
      虽然自洋务运动开始中国就启动了工业化历程,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下,中国工业化进程缓慢。1949年,中国的工业总额仅仅占工农业产值的15.5%,而重工业仅仅占4.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阵营。1950年6月爆发的朝鲜战争,不仅导致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对中国敌视和封锁,而且美国比中国强大这个事实和紧张的国际关系,使得中国处于巨大的压力之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加强国防力量成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在严峻的国际环境下,中国选择了向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同时苏联也答应全面援助中国的经济建设。在整个50年代,中国的工业化是在积极寻求、也确实得到了苏联全面援助条件下开展的,因此,自然也学习苏联的经验,走上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型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二)50年代技术引进的具体内容
      在苏联援助下,贯穿50年代的“156”项重大项目的建设,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156项”中实际施工的为150项,其中在“一五”计划期间开工的有147项,“二五”时期压工3项。由于朝鲜战争爆发后的国际形势和中国国防工业极端薄弱的情况,国家安全在“156”项中被放在紧迫的地位加以考虑,另一方面旧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已经成为工业化111的瓶颈。因此“156”项主要集中于能源工业、军事工业、机械工业等重工业部门。
      “大跃进”时期,技术引进也出现了急躁情绪。1958年两国换货总额超过了预订计划,苏联超额提供了汽车、农业机械、石油、石油产品、动力设备和其他产品。随着中苏关系的逐步恶化.1960年苏联撤回专家,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技术引进中断。
      据对外经贸部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统计,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消耗外汇总额约折合27亿美元。从技术引进的结构来看,我国主要引进内容一是成套设备合同,实际消耗的外汇占全部金额的89.3%;二是单项技术设备与生j。:线进口合同,消耗外汇金额占9.7%;三是技术资料、图纸与技术合作合同,消耗外汇金额占1%。但是当时取得技术资料、图纸的费用很低,几乎只是复制的工本费,并不需要支付专利费等 因此尽管消耗的金额不多,但引进技术的数量是不少的。如当时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的技术资料约达4000多份,包括工程设计资料、设备制造图纸、生产工艺资料以及农业、林业、卫生等各方面的技术资料。苏联向我国提供的资料和设计图纸仪1953年就达23吨.1954年为55吨。
      (三)技术引进对工业化的作用
      我国50年代的技术引进大多在计划经济时期投产,为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这次技术引进也存在-些问题。

    推荐访问:技术引进 略论 工业化 新中国 起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