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如何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成人教育]

    时间:2019-01-15 03:37:3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必然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是制约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的有力保证。为此,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全体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要积极开展已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尤其是进城务工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
      
      一、当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
      
      (一)发达国家的经验启示
      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转移出大量农村劳动力。英国、美国、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无不如此。英国的土地77%在农村,是欧洲农业土地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大大超过欧洲的平均数40%,但英国是世界上农村劳动力转移最早、最彻底的国家。早在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后迅速发展的二、三产业需要不断补充新的劳动力,英国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城镇和二、三产业流动,农村人口大幅减少。据统计,工业革命前,农业收入在英国国民经济收入中占的比例约为40%,到19世纪中叶下降为20%,20世纪初下降为6%,而2005年英国农林牧渔的总产值约71亿英镑,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0.8%。与此相对应,英国是世界上农业劳动力比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19世纪初为35%,20世纪初下降为9%,到2005年仅有55万人,占全国劳动力人口的1.4%。1947年,到2003年,日本农业就业人口占日本劳动力总数的4%,农林牧渔业在日本GDP中的比重占�1.4%。�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美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2.1%。
      (二)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的需求
      我们经常自豪地说,中国是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上21%的人口。然而我们是以占世界40%的农民才养活了这21%的人口。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89.4%只降到8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转移了约1.4亿农村劳动力,但和实际需要相比,还是远远不够的。
      据劳动部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有4.82亿农村劳动力,2002年增加到4.98亿。根据2008年2月21日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统计局对外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主要数据显示,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亿,而且今后平均每年还将新增数百万人。依据人口增长趋势预测,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总供给规模到2010年才会停止扩大。据专家预测,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左右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有3.8亿左右属于剩余劳动力,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以外,还有�1.2�亿左右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需要转移。虽然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一项十分浩大极其复杂的工程,虽然我们有特殊的国情,但是,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如前所述,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看,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转移出大量农村劳动力。
      在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无论通过何种方式走出农村“围城”的人,都体会到了农村文明与城市文明的巨大差异。由于城镇与非农业经济社会比较利益较大,由于农村人口相对过剩和土地狭窄的压力,农民大量离土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而劳动力转移已成为当前广大农村关注的焦点。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人口有7.37亿(国家统计局,根据2006)的中国农村,目前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因此,大规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不仅仅是人口学的问题,同时属于经济学的范畴,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成人教育的呼唤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关键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中国作为世界上农村人口和总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巨大的人口压力和相对低下的人口素质,是长期以来形成“三农”问题的重要原因。“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有关专家、学者就增加农民收入开出了不少良方,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但这些好的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均因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而困难重重。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瓶颈”。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转移的方向看,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两种:一是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即“离土不离乡”;二是向城市转移,跨地区流动。这两种转移的实践过程都显示: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劳动力更易于流动。譬如,(1)统计结果显示,2006年末,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5.3亿,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亿,其中,40岁以下的占82.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在本县以外务工的占80.8%,去省外打工的占49.3%。(2)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四类劳动力中,流向非农产业者占同等文化程度类型劳动力总数的比重分别为4.69%, 16.72%, 38.46%和40. 80%。(3)根据江苏省农村经济调查局于2001年对全省34个县3400户农户的抽样调查,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文化程度呈明显的正相关。在被调查农户全部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35.6%;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50.9%;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3.4%。在已转移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8.9%;初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61.74%;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19.36%。已转移的劳动力的文化指数为8.98,比全部劳动力的文化指数高出1.01年,高中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率达59.1%,中专以上为76.8%,分别高于平均水平16.5和34.2个百分点;而文盲和半文盲的劳动力转移率只有13.5%;转移出的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构成明显高于农村整体劳动力的文化构成。
      从以上统计数字不难看出,随着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将从数量向质量过渡,劳动者文化素质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产生巨大影响,较高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更容易实现向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的转移,低素质的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就业越来越难。一方面劳动力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水平,直接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能力,低素质的劳动力很难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难以适应非农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大了在非农行业就业的难度,使简单的体力劳动力过剩,技术型、管理型的农村人才奇缺。另一方面,劳动力文化程度越高,越易于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越易于为非农产业所吸纳,劳动力素质低,难以接受新的农业科技知识,只能停留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上。而跨地区转移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要求相对更高,经济发达省份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工业化国家普遍存在的高级化变迁趋势,而传统的建筑业、服务业等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存在工资待遇低、迁移成本太高的不利因素,素质低的农民在就业中越来越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地位。
      (二)成人教育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
      没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为基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实际上是低层次、低水平、暂时的流动,就业稳定性差,重回农业率高。真正意义上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民的全面素质不断提高,具备较强的职业转换和创业能力。农村劳动力转移,从本质上说,就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实现个人收入增加和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教育作为培养和生产人的劳动能力的活动,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本的主要手段。成人教育(应该包括作为剩余劳动力流出地的农村开展的农村成人教育和作为剩余劳动力流入地的城市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成人教育)是直接针对农村劳动力(即农村现实人力资源,也就是农村成年劳动者)进行的教育和培训,以开发他们的潜能,提高他们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适应市场经济变化和社会改革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决定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而对于基础教育水平既定的农村劳动力而言,成人教育是提高其素质的主要途径,对农村现实人力资源开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大力开展成人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持续有序转移。
      
      三、成人教育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一)积极推进农村成人教育发展
      1.实行“农科教”结合。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调动一切力量,各部门密切合作。实行“农科教”结合,是当代我国农村改革的重要经验之一,它的核心思想就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统筹农业、科技、教育、劳动、财政、人事、扶贫办等各个部门的力量,变各自为政为协同作战,取得最佳整体效益。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尤其要本着“农科教”结合的原则,各部门一盘棋,加大统筹力度,密切合作,整体推进。
      2.实行“三教统筹”,积极推进农村成人教育的持续发展。农村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必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紧密联系农村实际,注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必须实行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三教统筹”,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农村学校的综合功能,提高办学效益。在农村教育综合改革中,尤其要迅速改变忽视农村成人教育的现象。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新审视和加强农村成人教育,从而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3.按编制足额配备师资,同时加强阵地建设。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建立一支精干的专职教师队伍是搞好农村成人教育的重要前提。当前,在“双基”任务尚未完成的地方,专职教师既有培训的义务,又有扫盲的责任,还有对农民进行科学技术传授的任务;在“双基”任务已经完成的地方,各行政村还应该有一名既能监督义务教育普及情况,又能和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对口联系负责本村农民培训的教师。乡镇一级更应配备具有相应的科学文化知识,胜任成人教育教学工作的专职教师。一支事业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对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农村成人教育的阵地建设,尤其是乡、村两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应该像普通教育一样,列入当地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认真加以解决。尤其是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更应下工夫建好,并配备相应的教学设施。据调查了解,一些地方把乡镇所属的农技站、种子站等相应的站所合并在成人教育学校内,成立了成教中心,使本来用于多头的经费集中到一起使用,且又具有系统的教学、实验、实习场地,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这对于经济尚不够发达、农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尤为适应。
      4.转变思想观念,引导农民接受教育培训。在基层我们发现,农民学科技并不都是自觉行为。由于农民的文化知识所限,不可能把学文化、学科技同长远的利益结合起来。所以,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情况,农民为了眼前的某些利益,放弃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甚至放弃对科学技术的学习,他们认为学习、读书只是孩子们的事。一些地方的党政领导也认为,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费时费力,还耽误生产,所以对举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持犹豫不决甚至抵制的态度。上述两种情况,前者影响的是某一个人、某农户的长远利益,而后者影响的则是整个乡镇的长远利益。因此,一定要首先解决党政领导的思想认识问题,切实解决把农民教育当作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耗费人力财力的短视行为。各地充分发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作用,除大力宣传、发动、引导农民学文化、学技术之外,还需采取相应的行政干预措施,让农民学科技逐步由被动行为变成主动行为,从学习中真正尝到甜头。当然,乡镇成人教育学校也应该根据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依靠自身的优势,逐步把学校办成既能育人、又能创收的经济实体,增强学校的活力。
      5.为农村成人教育立法,建立独立建制的农村成人教育学校。现代化农业生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农村劳动者只有不断接受在职在岗培训,才能适应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在一些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备受政府和社会重视,而立法是发达国家农村成人教育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教育法》的部分条款中虽然对成人教育有所规定,但迄今尚无一部专门关于成人教育的基本法规,这给建立稳定、有效的农村成人教育体制带来困难,不利于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987年国家教委等部委所发的7号文件,早就规定乡(镇)成人学校独立建制。目前乡(镇)成人学校不独立建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人学校不具法人地位,校长无人事、经费等使用权,严重影响学校内部管理;教师评职称、评先进等工作也受到了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经费筹措、队伍建设的不落实,办学条件、评估体系的相对薄弱等问题大都源于农村成人教育无法可依。因此,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立法势在必行。
      
      (二)积极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1.将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纳入政府工作范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教育是一项涉及农村和城镇、流人地和流出地、投入和回报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规划、组织、协调等都离不开政府的协助和支持。具体而言,其一,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以指导、规范用人单位的培训行为,保障进城务工农民享有劳动就业培训的福利待遇。目前我国已经推出了着眼于提高进城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此举将有力地推动我国农村流动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其二,政府对进城务工农民培训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协调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关系,整合学校、企业和社区等各方面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益和质量。其三,政府进行相应的资金投入,扶持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工作。特别是针对自己无力承担教育费用,又没有就业单位的进城务工农民,这一做法更显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政府也可以牵头建立进城务工农民培训基地或专门学校,有计划地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
      2.营造城乡平等的就业环境和机会。进城务工农民是一个极具活力、能量极大的群体,他们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城市已经离不开他们,但在城镇就业问题上,他们却面临着不公平的待遇。为了加速城镇化进程,应当逐步建立真正的自由流动、公平竞争的劳动力市场,要善待进城务工农民,让他们通过感受城市人的亲和力,产生自我发展的欲望,激活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市场的形成和完善。
      3.加强政府与学校及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鼓励职业学校开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政府应在政策和资金方面予以支持,以保证对进城务工农民培训的低门槛和高质量;使用农民工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或单位,必须对所用农民工的全面素质进行集中培训;对于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地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花大力气,协调各类学校做好培训工作,并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对已接受培训而未谋取职业的务工人员,在劳动就业方面应适当倾斜,政府组织实施的“再就业培训工程”可酌情考虑“失业民工”的生活处境和求职愿望,以增强其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同时严格实行职工资格证书制度,各培训结构和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4.建立与农民工输出地政府间的联系渠道。各级政府要加强劳务输出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的领导和办事机构,具体研究制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指导劳务输出工作,各乡镇、村也要积极传递劳务输出的信息,组织协调本乡镇劳务输出,搞好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服务,形成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工组织网络体系。要加强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在完善城乡现有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的基础上,大力支持涉农部门、各类经济组织和社区兴办农村劳务输出中介服务机构,建立起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大市场。要加强全程跟踪服务,做好信息发布、组织招收、劳务培训、证照办理、民工维权等方面的服务,营造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劳务输出的经费投入,保证各级培训和劳务输出机构工作的正常开展。
      5.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应以就业培训为主,辅之以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休闲等教育。鉴于外出就业是进城务工农民的主要目的,对他们的培训应以就业培训为主。一般而言,就业培训的基本任务是传授就业知识、培养就业技能、提高就业能力,以促进进城务工农民由“体力型”劳动者向“技术型”劳动者的转变,满足务工人员和社会的双重需求。但除了就业培训外,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不应忽略甚至排斥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文化休闲等方面的教育。从农村进入城市,农民固有的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往往难以适应城镇生活的要求,甚至会与城镇社会规范发生碰撞与冲突。为此,必须开展进城务工农民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教育,具体如公民权利义务教育、城市生活规则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法制法纪教育等,以引导其尽快适应城镇生活。此外,还应积极利用学校、图书馆、文化宫等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文化休闲教育,引导他们提高文化品位,学会科学利用进人城镇以后的闲暇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进而促进城镇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毛玉美.成人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190.
      [2]孙诚.日本重视农业科技普及人才能力的培养[J].成人教育,2006,(1)82-84.
      [3]吴业勤.借鉴美国农业人口转移经验,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J].唐山学院学报,2007,(5)70-72.
      [4]毛玉美.成人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J].中国成人教育,2006,(10)190.
      [5]王颖.农村成人教育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成人教育,2006,(4)21.
      [6]本部分数据引自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于2008年2月21日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
      [7]贺娜.浅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增加农民收入[J].湖北社会科学,2002,(10)52-53.
      [8]邱建新,马成荣,顾柳贞.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教育的关系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23-26.

    推荐访问:成人教育 劳动力转移 剩余 当前我国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