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数学学习 > 正文

    本科审核教学评估 从教学评估谈新建地市本科高校学校定位

    时间:2019-01-13 03:34: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始于上世纪末的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已告一段落,其间出现了新建地市本科高校,这些高校大多由几所专科学校组建而成。学校升本后,各项工作亟待规范和提升水平。这些高校五到十年之内,即在下一两个教学评估周期(五年一周期)要接受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简称教学评估)。评估指标体系有丰富的内涵,标准要求明确,学校如何积极应对,未雨绸缪,新建高校面临许多战略谋划或现实抉择的问题,其首要的命题是学校定位。学校定位是先导,是发展战略,是使命陈述,本文以教学评估为切入点,试作分析。
      
      一、学校定位:新建地市高校有几分困惑
      
      “学校定位”是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办学指导思想”的一个二极指标,主要观测点是“学校定位与规划”,是评估的重要内容。[1]“学校定位”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学校是否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自身基础条件及发展后力和趋势,找准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确定学校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体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层次、类型和社会服务方面的大方向,体现在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中,是学校的顶层设计。二是在中观层面,学校现有学科门类、专业总体布局和结构、办学层次、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校园建设规划等是否符合学校发展定位。三是在微观层面,学校学科专业特色、专业培养目标、方案、教学计划、社会服务等是否较好地实现了人才培养定位。显然,教学评估中,无论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微观层面,学校定位都是重要内容。从指导思想和操作层面,新建的地市高校究竟如何定位,引人思考,有几分困惑。
      困惑之一:定位综合型,还是侧重几个学科重点发展?
      新组建的地市高校,其前身都是几所高等专科学校。长期的办学积淀,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如荆楚理工学院由原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和原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荆门职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设立的早期城市职业大学,当时以“自费走读、不包分配”开高校办学模式、招生分配制度改革之先河。荆门职院从高职教育一路走来,形成了“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地结合”“教医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企业标准和要求零距离对接。学科专业以工为主,涉及理、农、医、文、经济、管理多个学科门类和众多职业教育岗位。沙洋师专有50年的师范教育历史,文理学科较有优势,小学教育等师范专业彰显鲜明的办学特色。两所学校合并升本以后,是优势互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均衡发展;还是扬长避短,重点发展,使优势更优,特色更特?似乎难于取舍与决断。
      困惑之二:路径逻辑是教学型、应用型、专业应用型本科,还是职业技术本科?
      从学校功能定位看,我国普通本科高校可划分为3种类型,即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也可划分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研究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高校三种类型。有专家指出,研究型高校(国家重点大学),培养学术型精英人才和高素质技术创新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研究和基础理论原创性研究。教学型高校(一般本科院校)则培养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主要从事技术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创新。[2]笔者认为,高职高专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技术与技能,一字之差,区别显然。从学校功能类型定位,新建的本科高校无疑是教学型高校;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培养的学生主要不是从事研究、开发,而是基层的实际工作,是应用型本科;从高职发展的逻辑和趋势分析,可否定位职业技术本科?总之,高职升格的新建地市本科高校,有无一种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发展专业应用型本科或职业技术本科?
      困惑之三:服务面向是区域经济,或是更广阔的地域?
      地市高校是顺应地方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而生而为,这既是地缘、乡情所系,也是受地方社会进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然,地市高校为地方培养人才是其重要使命。然而,现实不仅仅如此。先说招生,我院面向全国二十多个省市招生,据统计,荆门籍的学生只占五分之一。再说就业,毕业生大多数就业在全国各地,留在荆门工作的只是很少一部分。难怪有地方官员感叹:我们办大学为了什么?从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要求出发,我们理应培养留得住、用得着、适应本地市建设需要的人才;从大学文化、办学规律及学校的发展着眼,我们又应当广纳生源,多地域、广生缘、多文化互补;从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角度,更应该给毕业生更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是为行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还是服务全国,高校如何在多元服务面向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令人困惑。
      困惑之四:发展多大规模合适?
      教育部在新组建的高校批文中有对高校发展规模的限定,但在实际办学中并非如此,地市高校超万人规模不在少数。我院在校普通本专科生16000余人,其中2008年招新生近6000人,这在高校扩招和体制改革以前,在地市大学中是鲜见的。高校都知道,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受到限制;但规模大了,如何保证教育质量?评估方案中“生师比”是评价的重要尺度。为了效益、为了发展、为了内涵、为了质量、为了评估,何去何从?
      困惑之五:办应用型本科,如何保证本科基础教育的底线?
      高职专科教育倡导的“工学结合”“产学结合”“校地结合”“教医结合”,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如何坚持发扬光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教学要有多大比重?在加强实践教学的同时,如何保证本科基础教育的底线?如何设计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如何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如此等等,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内容与模式、目标与过程,孰重孰轻,难找平衡点。
      
      二、学校定位:多个维度的系统思考
      
      学校定位是一个多元函数的求解点,要从多个维度全面分析。
      1.找准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的位置,是学校定位的重要前提。借鉴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大学分类标准,分析我国高校承担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实际情况,有学者将我国1700多所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大学(55所)、博士型大学(190所)、硕士型大学(209所)、本科型大学/学院(201所)、专科/职业型院校(1047所)五种类型(2005年版),[3]其中博士型大学、硕士型大学就是前文所属教学研究型大学,本科型大学/学院就是教学型高校。新建的地市本科高校归属本科型高校/学院、教学型高校,应安于位,不越位,认真履行在人才培养中本专科教育的使命。还有学者以“中心”和“边缘”的视角来界分全国高校,至少有半数的高校因地缘环境(地市)、学校类别、办学层次之排序而不在主流,被“边缘化”,所谓“非主流高校”。但是生长在地市的所谓“非主流高校”拥有一个最合自身生存的空间,即“教育生态本位”。如果地市高校“坚守本分,挖掘潜能,重拾自信,扬长避短,抢占合理的教育生态本位”,学校定能生成、发展、兴旺。[4]
      2.地市高校的学科基础是学校定位的条件和依据。新建地市本科高校,既没有“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契机,又无博士点、硕士点学科立项建设的平台,学科基础很薄弱,学科支持专业的力度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都有限。因此学科建设思路要务实,定位要准确,不能与重点大学学科趋同发展,应立足本土化生存,追求个性化服务、差异化发展,找准切入点。有学者指出,当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基本上只到专科层次,本科层面大多是普通理论型本科而缺少职业技术型本科,从而导致职业本科教育出现“断层”,高校培养的人才结构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根据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本科,培养中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大势所趋,大有作为。[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将专、本、硕阶段的教育分为5A和5B两类,5A为理论型,5B为实用技术型,[6]参照此分类,基于地市高校学科基础和不同的学科性质、特点,以及地方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发展专业应用型本科或职业技术本科(5B),不仅是一种发展惯性和路径依赖,也是一种符合实际的选择。
      3.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社会建设与经济产业结构,是学校定位的背景。地市高校的发展必须实现两个结合:一是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二是与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相结合。[7]把学校定位置于地方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背景下设计,既有高校自身奋进的张力,又有社会外部发展的动力,能在开放自身资源、辐射高校服务功能的同时,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有利条件,去主动适应和建立良性互动的发展机制,培育出有地方文化特色和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的技术学科、应用经济学科和其他特色学科方向。因此,地市高校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应主动涉及地方历史文化、社会发展领域,主动结合地方工业、农业、服务业等技术与经济建设领域,有所突破、有所成绩。潘懋元认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在诸多的规律中有两条是最基本的: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即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又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另一条是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称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8]地市高校定位立足地方,为地方服务,既符合地市高校的外部发展规律,又是地市高校生源、师资、学科、专业、人本位发展理念等诸多教育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4.地市高校的管理体制是制约学校定位的制度因素。地市高校实行“省、市(地)共管,以市(地)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主要是地市政府,其经费来源除学费收人外主要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地市高校的办学定位。地市高校的发展需要外部环境的支持,特别是地方政府的支持,需要政府政策扶持,调动政府发展本地区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地市高校管理体制的正相关作用;而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也要求地市高校作出更大的贡献,并能够证明高校在服务地方社会方面有所作为、有所成绩,这既是地域之缘、乡情所系,也是政策及管理体制要求所为、政府投资功利所在。
      5.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彰显特色、提升水平,是新建本科高校紧迫任务。从高职高专教育到办应用型本科教育,一个重要的使命陈述就是:继承与转变。那就是继承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特色,转变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提升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特别是应从重视职业岗位的专业建设,转变到更应重视应用性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上来。加强面大量广的基础课程群建设,保证本科基础教育的底线;实践教学强化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及工程基础训练,构建基础实验、设计试验、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三、学校定位:打造学科与专业特色品牌,张扬大学精神
      
      地市高校,办在地市,地域、文化、产业、社会、经济,唯我特有;乡情缘份、文化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品牌、社会诉求,为我所用,高校应有特色。特色是地市高校的生命。高职升本之后路如何走?潘懋元说,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特色。[9]学校定位,是打造特色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起点;学科与专业、研究与改革、教学与建设,是实现特色、积淀特色、彰显特色的实践途径;在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贯通在由多个指标观察点链接的教学评价链中。因此,为了评估,学科专业特色定位,应及早理清思路,提前谋划,具有操作意义。
      1.实施优势学科孵化工程,培育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孵化,产学研结合,企业是孵化器,社会是孵化器。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一些科学、技术、工程、高新产品开发等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是孵化器;学校与单位、学术团体、社科院所合作,共同开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社会是孵化器。虽然,孵化器是培育科技企业的温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利器,但高校利用孵化器,培育初创的中小企业,联合开展一些科学、技术、工程、高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结合、校地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反过来又促进了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这个过程是可逆、互动和全赢的。
      新建地市本科高校,要孵化、培育、发展特色学科,一定要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培育出来的学科才更有地域文化特色,更有区域经济优势,更有发展前景。例如,吉首大学湘西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美味猕猴桃“米良1号”项目开发与研究,长江大学、荆楚理工学院荆楚文化研究、“郭店楚简”研究等。
      2.注重特色专业建设,打造品牌专业。在教学评估中,“专业建设与改革”、培养目标定位,体现特色最具体。
      首先,用学校定位、办学思路引领专业建设,找准出发点。我院紧紧围绕“教学型”“应用性”“技术型”和“高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办学定位,发展文理应用本科,如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发展专业应用性的工程技术本科,如印刷工程、机械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发展临床服务型医护本科,如护理、口腔医学技术、社区医学;发展应用经济本科,如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发展学前教育、小学教育、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本科等。
      其次,用区域经济优势打造专业特色,树立品牌。我院为了更好的服务当地新农村建设,发挥全国商品粮基地农业优势、种植养殖产业规模优势、全国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特色优势,集结包括种植、养殖及经济、管理、教育、医学等学科团队,成立新农村科技学院,并逐步推出特色专业方向群,如村镇医疗、村镇管理、电子信息、政策法律、现代农业、农村教育等,着力打造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特色,使地方经济建设与高校学科专业建设良性互动。
      再次,用优势特色学科支撑专业“升级”,提升水平。学科是支柱,专业是平台,学科建设是专业发展的基础。我院从专科“升级”本科的专业,都是在相对优势学科、相对优良师资、最新研究成果、一流课程、产学研教学基地中生长出来的,具有先天优良的品质。如学院在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基础上发展机械制造专业,在重点专业印刷技术基础上发展印刷工程专业,在国家护理实训示范中心基地上建设护理本科专业,在教育部小学教育培训基地上发展小学教育本科专业。
      3.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张扬大学精神。新建地市本科高校,确立本科办学定位,需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张扬大学精神。因此,我院为准备迎接教学评估,发挥教学评估的指挥棒作用,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在学校场域中,弘扬一种精神:那就是大学精神、大师精神;彰显一种文化:那就是荆楚理工文化、荆楚理工的办学特色;营造一种氛围:那就是学习、学术、文化、研究与批评的大学氛围,使学校成为师生精神的家园,能使教师切身感到心情舒畅,“英雄”有用武之地,学术有发展之源,事业有成功之基;建立一种机制:那就是推崇学术至上、教授治学、减少行政行为、强化学术评价的机制。待遇虽重要,环境更宜人,事业好留人。要引导教师安心三尺讲台、五步书房,潜心教学与研究。激活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新建的本科高校添砖加瓦、绘彩润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S].教高厅[2004]21号.
      [2]柳友荣,龚放.本科教学质量辨正[J].中国大学教学,2008(6):8.
      [3]刘少雪,刘念才.我国普通高校的分类标准与分类管理[J/OL].中国论文联盟-管理论文-管理学-其他管理学.http://www.省略
      [4]盆云川等.一个冷清的意义视界:非主流高校的生存与发展[J].高教发展与研究,2008(1):31.
      [5]肖海涛,向春.发展职业技术本科教育刍议――基于学制改革的视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118.
      [6]杨若凡.技术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体系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13.
      [7]程肇基,柳和生.学科建设是我国地市高校的发展之本[J].江苏高教,2007(5):43.
      [8]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12-13.
      [9]谢湘.高职升本之后的路如何走 专家:要坚持自己特色[N].中国青年报,2008-06-02.

    推荐访问:教学评估 地市 新建 本科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