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问题的探索

    时间:2021-07-12 04:00: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编者按:刘少奇(1898~1969),湖南宁乡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
      民主革命时期,曾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委员长,中央职工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组织部长、苏区中央执行局委员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团、第五军团中央代表和第三军团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中原局书记,新四军政委,华中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45年,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组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个稳定成熟的领导集体。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等职。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错误的批判,遭到林彪、江青集团的政治陷害和人身摧残,于1969年11月12日病逝。1980年2月,中共中央恢复刘少奇的名誉。
      2008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生110周年的日子,本刊特设此专栏,以示纪念和缅怀。
      
      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 问题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如何迅速发展国民经济,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保证我国稳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成为摆在全党面前最重要的问题。刘少奇对此进行了深入地思考与探索。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他在1951年3月提出“现在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基于这种思想,刘少奇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上采取了比较务实的态度,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了切合农村实际的主张。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对“三农”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对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刘少奇对“三农”问题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归为一个整体问题提出的。实际上,作为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新中国刚成立时,大陆还没有完全解放,尚有上百万国民党残余武装盘踞在华南、西南负隅顽抗。在广大新解放区,农村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封建的土地制度还没有被废除,农村地主阶级还没有被推翻。彻底摧毁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建立和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首要任务。
      在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形势进行考察分析时,刘少奇特别强调:我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中国经济落后,文化落后,80%的人不识字,90%的农业、手工业是个体经济,还是一个小生产占极大优势的国家,还是一个农业国。正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对生产力现状的准确把握、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刘少奇才审慎地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的思想。这一思想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对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步骤,刘少奇认为,在恢复中国的经济并尽可能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之后,第一步发展经济的计划,应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为中心。他明确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步骤:首先,恢复农业及一切可能恢复的工业;其次,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以及少数必要的重工业;然后,发展重工业;再然后,依靠已经建立起来的重工业,进一步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在刘少奇提出的经济建设步骤中,农业被排在首位。他说:“只有农业生产能够大发展,新中国的工业化能够实现,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提高,并在最后走上社会主义的发展,农民的穷困问题才能最后解决。”
      1951年7月5日,刘少奇在中南海春藕斋给马列学院第一班学员的讲话中, 系统地阐述了这一思想:“为什么不可以先发展重工业?因为农业是工业的基础,没有很好的农业,工业就没有基础,不发展农业就没有原料,要棉花没有棉花,要麻没有麻,要烟叶没有烟叶。农村也是工业品的市场,工业品不能都拿到国外,必须拿到农村,如果农业不发展,工业的市场就不大。还因为人民生活要迅速提高一步。要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发展农业和轻工业。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改善人民生活是个重要问题。要依靠农业来积累工业的资金,轻工业也是赚钱的。重工业积压资金很厉害,需要大批资金才能建立重工业。农业是工业的基础,农村是工业的市场,依靠农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依靠农业积累资金。所以我们要先发展农业。”
      刘少奇很重视维护农民利益,他指出:“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世界许多先进国家比较起来,还是很低的。他们还很穷困,他们迫切地需要提高生活水平,过富裕的和有文化的生活。这是全国最大多数人民最大的需求和希望,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力求实现的最基本的任务。”所以,“保证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必须保证农民在生产发展条件下能够增加收入”。刘少奇还主张增加农民个人经济活动的自由,认为“一家农户可以搞副业,可以喂鸡、喂猪,甚至允许有个人的经济发展计划”。与上述意见相适应,刘少奇提出必须实行正确的农业税收政策,切实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正确的农业价格政策,逐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缩小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遗憾的是,从“一五”计划直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采取的是“重—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大跃进”时期,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经济建设出现了很大挫折。在总结经验教训后,1962年,刘少奇指出:“以农业为基础来发展我国国民经济,是我们的一个根本方针。”“要使中国发展起来,实现工业化,就要抓农业。农业不发展,国家工业化就没有希望。”但是他的观点并未被采纳。由于农业、轻工业的发展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效果。
      
      刘少奇积极支持农村新兴富农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就农村来说,除继续完成土地改革和民主建政任务外,党在农村工作的重心已经开始转移到如何尽快发展农村经济方面来。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开始成为土地改革以后的主要问题。在改造小农经济的过程中,如何对待富农,成为党内争议比较大的一个问题。
      1949年7月,东北局组织部向中组部请示意见,询问党员成为富农后,其党籍怎么办。中组部答复说:“暂保留其党籍。”1949年12月31日,东北局组织部再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关于富农党员党籍的争论,实际上就是关于富农经济问题的争论。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将关系到全党能否正确处理正在或即将出现的新富农问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富农大都是在各地区得到解放后出现的。原来的贫雇农分配到土地后依靠辛勤劳作和经营有方,逐步地发展了生产,并有所节余,开始将其部分土地出租或采用雇工劳动。这种现象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是必然的,是一种资本主义的因素和倾向。当时,新中国实行的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经济也是一种重要成分,刘少奇对农村出现新兴富农表示支持,他认为,这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经济发展,发展富农经济的政策是符合新民主主义阶段的政策的。
      1950年1月23日,中组部按照刘少奇的指示,在给东北地区党组织的指示中指出:“加强党员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教育,以便提高党员个人与领导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教育党员懂得我们今后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奖励农民生产发家,勤劳致富,使绝大多数农民上升为富裕的农民。而达到富裕的办法,则提倡‘以个体经济为基础,在自愿两利原则下组织起来,逐渐地由个体经济逐步地向着集体经济方向发展’。这样才更能促进绝大多数农民富裕起来,不受或少受商人的剥削。因此,应当教育党员,积极参加变工组,大量在合作社入股,搞好变工组与合作社,是农村党员的基本任务。批评某些党员只想个人发财,不管多数群众贫困,甚至想剥削别人的富农思想。”

    推荐访问:三农 新中国成立 初期 探索 刘少奇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