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染艺天工

    时间:2021-06-10 04:01: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在大理恒久的时光之中,有一种独属于古法手作的传统工艺能够让你停留,那是一抹让人无以言状的蓝,也是一份令人惊喜的宝。天然形成的工巧,与“人工”相对,那个名叫周城的村庄,那蓝白相间的天空仿佛都是为了映衬人们独特的生活,穿越时光,让我们邂逅扎染,一窥这门古老技艺的魅力与神奇。
      潜心造物
      很多人对于大理的印象,要么是苍山洱海田园风光,要么是民居客栈青石小巷……不过,对于大理人来说,引以为豪的却是那一门传承千年从未丢失的扎染技艺。
      说到白族扎染,那周城便是非去不可。
      从下关出发,一个小时左右的车程之后,远远地就能看见周城静卧在连绵的苍山和湛蓝的洱海之间,那东边温柔的天光,西边氤氲的云影,周城的炊烟、清风、树影,以及白族第一大村的那些古老的故事,就像是一部浪漫电影的布景,在今天一一为我演绎和再现……
      当冬日懒散的阳光从洱海的东岸一寸一寸移过来,进入周城村停好车,街道和行人也跟着一点一点披上镀金的衣服,密如蛛丝的石板路,顺着七弯八拐的巷道汩汩流淌的泉水,几缕阳光溜过了一所宅院,藏在院墙下的树叶里不肯出来。叶子显得格外的绿,而天显得格外蓝,随处可见的扎染布,晕纹变幻玄妙,周城似乎总飘浮着一股灵秀与智巧交织而成的动感,一种牵动人内心的淳朴和厚实,而这,又与这里随处可见的一块块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所营造的氛围不无关系,聪慧的周城人将这一片片“蓝天白云”浸入棉布。
      2006年,白族扎染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年轻的段银开倍感欣慰,从事工扎染技艺至今已30多年的她,在扎染行业摸爬滚打,与丈夫段树坤一起造就了璞真扎染的盛世辉煌。
      两双巧手,一块染布,承载的不只是一段人生故事,走过一段老滇藏公路,在璞真扎染厂的扎染小院里,我们的采访由段银开的一个微笑开始。
      段银开微笑着说:“初识扎染,以手抵心,从此便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于‘扎’中照见初心,在‘染’里执着坚守,便是一生的笃定。”
      昔日,周城白族先辈们赶马驮货走夷方、下海捕鱼都成了老人摆古的话题,但周城的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扎染手工艺在现在仍然还在大放异彩,深受人们的喜爱。
      “六七岁的时候父母就在做扎染,我从那会开始就喜欢扎染,跟着他们学扎染。十四五岁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这辈子什么也不做,就专心做扎染了。”段银开看了看扎染小院里挂得满满当当的扎染布,满怀深情地说。
      段银开生于1975年那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家住周城村12社,是土生土长的周城人,家中有兄妹五个,两个阿鹏,三朵金花。段银开在家排行老五,长在白族扎染世家,父亲和母亲从事扎染有六十多年,从小深受扎染艺术的熏陶。
      “在爷爷、奶奶和父母亲的影响下,我自幼就很努力,七八岁开始经常模仿大人们扎花,到了十一二岁就在奶奶和母亲的指导下学会了村里一般的扎花技术,要是发现村里谁扎花扎得好,我一定会努力超过她。”段银开笑了笑,说道。
      “看来,家庭环境的熏陶,对你的技艺有很大的影响。”
      “喜欢扎花,我有条件,我们家有祖祖辈辈扎染的传统,不过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利用一切机会,一有时间就喜欢到村里看老人们扎花,虚心向老艺人请教。要是遇到技艺高超的老艺人,或者是琢磨出一种新的扎花方法,我会立即跑到老艺人的家中逐一求教,通过几十年的学习积累和摸索实践,周城扎染的每种手法我几乎都早已熟记于心,可以说信手拈来。”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看来,你很善于学习。”
      “不耕耘,不播种,再好的土壤也长不出庄稼,我天天都扎花,在努力坚持做着芝麻大的琐碎之事,其实是兴趣让我坚持了下来,从小对扎染的兴趣是我最好的老师。”
      在段银开看来,“扎”是一种吸引,一种投入,一件兴趣点极高的事。当时只有十几岁的段银开还记得跟着“师父”学习的那些场景。师父手把手地教,遇到难一点的技法,就不厌其烦地重复,直到段银开理解为止,像这种口传心授的带徒制也深深地影响了心灵手巧的段银开,使得先人的传统技艺得以传承。到现在,段银开在传统的30多种扎法基础上不断实践、完善后,摸索出了160多種扎法。
      1990年,15岁的段银开周城中学初中毕业,在村里已经小有名气的她便以熟练工人的身份进入周城民族扎染厂工作。命运是最物质的,因为它太有力量了,人很难做命运的先知,在周城民族扎染厂的那一段日子里,段银开工作非常认真,她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向厂里的前辈学习,刻苦钻研画图和扎花技术,还有幸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仕绅老师那里当过几年学徒,获益匪浅。
      在周城民族扎染厂,段银开还收获了爱情。1994年,由于情趣、爱好和理想相投,与同是扎染世家的丈夫段树坤结为伴侣。刚刚成家那两年,段树坤在扎染厂上班。当时,段树坤的两个兄弟还在上学,而扎染厂每月仅100多元工资,难以维持家用,段银开下班后便继续在家扎花挣钱填补家用,那几年她每天累得直不起腰来,但为了生活,还是坚持了下来。
      随着两个小孩的出生,四处做工毕竟不是长远之计, 1999年,段银开和丈夫段树坤离开了周城民族扎染厂,本打算着出去闯闯的她,最后还是干起了扎染。两口子经过一番商量和谋划,在家里开起了家庭染坊,并在继承两个家庭传统扎染技艺的基础上,抢救、挖掘、整理、新创扎花针法和扎法达30多种,极大地丰富了花色的纹样,促进了当时周城扎染业的发展。
      段银开说:“生命本是一场漫旅,遇见了,就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我深爱着这个意外,一直以来,我的工作和生活就没离开过扎染。”
      看着老一辈的阿妈们,年轻的好时光基本都是在一针一线中度过的,眼睛累花了,脊背累弯了……那段日子里,段银开和丈夫每天的工作时间达到十五六个小时,白天她要处理很多事务性的工作,到了晚上,她常常要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扎上四五个钟头。除了创新扎法,段银开和丈夫段树坤也将周城单一的蓝染加入了色彩缤纷的草木染。

    推荐访问:天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