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毛泽东平津决战谋篇布局之特色

    时间:2021-05-25 20:01:5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平津战役系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次敌我大交锋,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通向胜利之路,无一例外地取决于谋划与运作,或言决策与用兵,即事与谋。决战性的战役尤当如此。平津决战谋篇布局之特色,决策用兵之精到,无处不在的《孙子兵法》,又远非不朽的军事经典《孙子兵法》之连珠妙语尽能概括的。
      [关键词]平津决战;决策;用兵;孙子兵法
      平津战役系三大战役的最后一次敌我大交锋,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它的胜利是人民的胜利,人民的胜利乃不变之定理。然而通向胜利之路,并非天然之坦途,或漫长,或短暂,或崎岖,或平直,皆无一例外地取决于谋划与运作,或言决策与用兵,即事与谋。决战性的战役尤其如此。用以解决国民党军事力量的所谓北平、天津、绥远方式的创造,恰如其分地反映出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对平津战役决策与指挥的出神入化,堪称中外战史经典之作。平津决战谋篇布局之特色,决策用兵之精到,无处不在的《孙子兵法》,又远非《孙子兵法》之连珠妙语尽能概括的。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毛泽东决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津战役中得到成功的运用。
      战争被称作流血的政治,论及战争,总要联想到血腥与伤亡,这几乎成了战争的同义语,并作为战争的常规被认同。战役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迫使敌人屈服最终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既然是手段,就需加以权衡。在屈人之兵上,战与不战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效。选择战与不战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定,在多种制约因素中,不可或缺的是英明的战略指导和超凡的军事指挥。鉴于此,不战而屈人之兵,不只是善用兵,而且是战争的最高境界。
      “屈人之兵而非战者”,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实力悬殊,敌强我弱,战则于己不利,通过政策策略瓦解敌人,可赢得武力打击意想不到的效果。北平的和平解放则为第二种情形,我军实力已今非昔比,士气高昂,所向披靡。之所以采用和平方式解决敌军,实乃铁肩担道义,不仅能使极具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名城北平,免遭战火洗劫,而且可以保护城市工商业,减少人员伤亡,有助于扩大我军建制,并能够加快胜利的进程,还可以保证中共中央及政府首脑机构顺利迁入北平,这是出发点之一;之二是对傅作义的一贯作为和两难处境有深入了解,傅系地方实力派,非蒋嫡系,与蒋积怨日深,在抗战中深明大义,态度积极。在北平问题上,因顾虑重重,苦苦徘徊于顾全民族大义与彻底沦为民族罪人之间,心情极为复杂矛盾,适度的外力无疑可助其抉择。由此可见,人民解放军不是无力攻取北平,而是不宜武力轻取。既然不战可屈人之兵,何乐而不为。况且选择何种方式解决傅部还关系到平津的稳定。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制定了用军事手段铺就通往和平道路的方针,攻心与攻城相结合,对傅进行政治争取,通过其亲朋故交进行游说渗透,晓以利害,使其抛弃幻想,打消顾虑。同时辅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做后盾,即使一旦和平解决的道路受阻,也不会贻误和丧失战机。傅面对华野和东野百万解放军的破竹之势,无法消受,已如惊弓之鸟,加之解放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武力解决了天津守敌,这一并成为傅作义决意投诚,接受和平改编的军事前提。所以,北平之敌的和平解决可以说是以柔克刚,以刚举柔,刚柔并济,迫敌就范。北平的和平解放,对新中国的重建,功不可没。
      二、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战争有惯常之规律和基本之要素。若言谋略,充其量不过三十六计,但却可以有幻化无穷的战术组合。出奇不意,既在情理之中,又在常规之外,即可谓之奇胜。平津战役从高层决策到实际操作,无不充满智慧。最高决策者毛泽东在决策和指挥过程中既非力排众议,也非简单地博采众长,其用兵与决策可用两个字概括,即“定”和“变”。战役以决战形式出现,彻底解决平津守敌的战略已定。战术上求变,冲破思维定势,既着眼于目前战局,又不僵滞于眼前;高瞻远瞩,既无处不到,又非面面俱到;不仅对战势了如指掌,更能充分利用战术的灵活营造有利的战略态势;辩证灵活地处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因势利导,促其互动和转化。定与变相得益彰。平津战役的作战方针从围而不打,隔而不围,到打掉两头,孤立中间,奇正结合,环环相接,丝丝入扣,促成了最终吃掉天津敌人,和平接管北平的结局。打破常规,灵活多变,屡出奇兵以奇制胜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是屡试不爽的制胜之宝。傅作义曾盘算,在东北战局结束后,东北野战军入关至少需要三个月,他可借机将华北国民党军从60万急扩至100万,一来可加强军事实力,二来可为自已增加政治筹码。幻想以一字长蛇阵来确保万无一失。然而毛泽东却出其不意地在东北战事结束之前,就命令东野秘密入关,并用包围张家口吸引傅部的注意等手段迷惑敌人,以掩护东野入关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同时达到了一举消灭敌35军等主力的目的。手段与目的巧妙结合,战术运用炉火纯青。当平津战幕拉开时,东野已入关并部署完毕,实现了对傅集团的战略包围和分割,腰斩敌“一”字长蛇为五截。一招奇兵使傅痛失或谈或打的筹码和本钱,开始试探性地谋求和谈。对于其颇欠明朗的态度,中共中央并未以固定的模式非打即拉,而是采用又打又拉、恩威并施的策略,把傅列入战犯名单,从而一举多得,既让傅认识到自己负有不可逃脱的战争罪责,又通过此举加强了傅的合法地位,有可能借此大做文章,更重要的是使蒋系亲信从幕后迫不及待地跳到台前,充分表演,使傅对蒋利用他的真实面目一览无余,下定倒戈之决心,谈判得以越过最为艰难的台阶,最终踏上和平之旅。
      三、上下同欲者胜。夫上下同欲,即万众一心,为赢得人民的解放,打败反动派这一共同目标,军民团结作战支前,将帅协同决策用兵,这是平津战役取得胜利的关键。
      平津决战的胜利,首先离不开华北及东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人力物力的大力支援,民众以极高的热情拥护和支持解放军,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为配合东野入关作战,15万民工利用民间的大车、小车、手推车或人背马驮,随大军远征,以保障百万大军的粮草供给,铺路架桥,运送伤员,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战争。战役期间,周恩来、李富春、薄一波等亲自主抓支前工作。冀中、冀东、北岳区等均成立了支前委员会或指挥部。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决战战役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参战人员众多,就地取给不能满足需求,所以物资运输成为重中之重,民工支前是后勤保障的重要组成。不仅如此,大量物资的募集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平津战役共动员民工2154万人,共修路7000余公里,架桥372座,出动担架2万余副,小车2万辆,大车38万辆,牲畜100万头,运粮3.1亿斤”。[1]总之,依靠军民两条线保障了巨大的后勤供应,单靠任何一方都难以完成,正可谓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以其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明的纪律,勇敢的战斗作风,赢得了人民的拥戴,在一定意义上说,天津战役是军事胜利更是政策的胜利。

    推荐访问:平津 决战 布局 特色 毛泽东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