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理科资料 > 正文

    [浅析平涂色彩主观性的表现]西蔓色彩搭配

    时间:2020-03-14 07:18: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 平涂是在没有任何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最容易也最居可能性的被复制、模仿的颜色处理方式。本文主对不同时期绘画中得平涂结构进行了分析,从传承性、情感化、构成性三大角度阐述了平涂色彩在绘画中的主观性表现。
       【关键词】 平涂;色彩;主观性;传承;情感;构成
      
       1.传承性的主观表现
       传承,指更替、继承,图像的传承性主要表现为某种需要在流传中固定的图像特征,这种图像特征包括构图、形态与色彩。
       平涂是在没有任何先进技术的情况下,最容易也最居可能性的被复制、模仿的颜色处理方式。它的这一特性决定了人们在绘制某种需要具有传承性特征的图像时,对这种方式的偏爱与选择。
       人类描绘宗教信仰的对象时,为了固定它的在一定时期的流传程式,往往对颜色和颜色的处理方式有特殊的要求,以保证信仰对象形象颜色上的统一。宗教信仰对象本身就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形象臆造的对象,人类利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宗教信仰对象的时候,其显著特点就是从产生开始就凭臆想进行描绘,由于传承性的需要,这种臆想被固定并被延续,其本质就是主观的。
       平涂与信仰的对应,最早可以追述到古埃及的墓室壁画,在古埃及的墓室壁画中,多采用了勾线平涂的表现方式,将人物的形体、衣饰、背景等对象加以程式化的平涂着色。这种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延续所谓“神的形象”、“神的颜色”等需要保留的信仰信息。一旦颜色固定下来,那么以后一定时间段内无论外界产生什么样的变化,“信仰”确定的颜色都会被不同的绘者按照程式,主观的附加给描绘对象。如埃及古王国时期提伊斯墓室壁画中《猎河马》与埃及中王国时期《图坦卡蒙国王墓室壁画》以及埃及新王国时期,突显出埃及不同时期的壁画中,平涂着色的“王”的颜色具有传承性,这种传承性通过平涂这种颜色处理方式得以表现和流传。
       2.情感化的主观表现
       世界上没有任何对象,在光线的反射下是纯平面化的,但是画者在表现对象的时候,往往为了强调自我对描绘对象的特殊认识,主观的将颜色平面化,以平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情感。平涂采用平光下的色彩,抛弃了对光色的追求,唤起的是主观心理感受,而不是对外部视觉经验的模仿。
       一般来说,采用平涂的方式主观的进行情感化表现,主要由三个方面展开。
       其一,根据主观需要进行平涂平面重构。
       利用平涂进行平面重构,是完全根据绘画中的主观情感表达需要,将客观对象的所有元素打散,并使用平涂进行画面重建,画面的各部分都是按照绘画者的主观需重新布置的,平涂在这里起到了将主观绝对化的作用,这时画面给观看者的不再是客观对象的影像,而是绘画者的自我情感。
       马蒂斯说:[1] “把一块蓝色、一块红色、一块绿色并置起来,用一种富于表现力和结构力的方式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它是我内心需要的产物,而不是由演绎或推理形成的有意之态的产物。”在画作《生活的欢乐》中,马蒂斯组合了几种色块进行平涂,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强调个人赋予画面的情感节奏。在画面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绘画情感需要对客观对象进行平面重构,利用平涂的方式取消了客观对象细节对情感表达的影响,主观的创造出一个符合绘画者表达自我情感的画面效果。在这里平涂的色块带给观众的不再是对象本身固有色或是环境色的意义,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传递。
       其二,根据主观需要进行平涂平面夸张。
       夸张法,是画面处理的一般方法,利用平涂进行画面夸张,旨在表达绘画者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取舍,意图在画面中强调个人对描绘对象的主观氛围体验。利用这种手法进行画面平涂表现,旨在表达绘画者对客观对象的主观取舍,意图在画面中强调个人对描绘对象的主观氛围体验。这种夸张虽源于客观对象,但是有更多主观化的精神层面的意味。
       吴冠中在绘画作品《忆故乡》中,几乎用大面积蓝灰色平涂手法统一画面, 大块的白色与灰色相互穿插,白色的墙,灰色的屋顶,画面在灰色与白色的大面积夸张对比中充满了朦胧诗意,绘画者将灰色与白色的平涂色块加以面积夸张,既统一了画面的韵味又在画面中强调个人主观上对描绘对象精神氛围的体验。
       当绘画者需要在画面中突出自己对描绘对象主观的感受时,往往会选择取消对象某些与主观感受相冲突的客观结构,转而夸张表达主观感受需要的某些特征,这时候平涂在画面中被大面积使用,它或作为主体的表现方式存在,以突出作者对主体的主观感受;或作为背景的表现方式存在,以突出绘画者所感受到的精神氛围。用平涂夸张客观对象,是绘画者表达主观情感的选择。
       其三,根据主观需要强化概念性元素
       利用平涂强化客观对象,是一种视觉诱导的体现,当绘画者需要在画面中让观看者清晰明确的认识到某种个人需要强化的概念性元素时,往往会采用平涂来强化、强调对象,使对象脱离本身的画面系统,跃然而出。采用这种方式处理的画面一般明确带有绘画者想表达的某种意识形态或某种思潮的概念。
       如英国的维克多.布尔金所作《物体关系(No 5板)》,画面中他以平涂的创作方式支持女权运动。在画面中他采用红色与黑色的平涂对比,强调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画面的话语力度与目的性通过平涂的方式使观众一目了然。正如维克多.布尔金所说:[2] “艺术只有在能够制造独特的作用时才有用,这些作用是为了来保证或反对制度规范的。”在他的画面中平涂将他所说的这种作用表达的淋漓尽致。
       3.构成性的主观表现
       平涂的构成性是指,绘画者在使用平涂的方式进行绘画时,其颜色构成的属性。它的主观特点主要表现在,采用非客观的颜色构成方式,这种非客观来源于绘画者主观的喜好或是选择。从平涂颜色构成的来源与目的的角度来看,平涂构成性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观表现形式:
       第一,在民族色彩传承与喜好影响下的主观平涂构成。
       日本浮世绘版画的颜色构成性,主要表现在根据民族传承的颜色喜好,主观进行平涂构成。在浮世绘作品中通常有一个颜色通过平涂的处理方式占画面主要面积,这种颜色基本上不外乎是红色和青色――日本人最喜欢和最常用的色彩。其表现形式是简化、形式化的,它与真实的视觉反映出不同的物象效果即表现形式的主观性 ;其使用颜色的方式是根据民族喜好而主观认定的,这是其颜色选择的主观性的根本表现。使用主观的表现形式,并在这种形式下采用主观选择的颜色进行组合,这种画面效果的构成,究其根本,就是主观的。比较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歌川广重《东海道五十三次》,不同时期不同绘画者绘制的作品,在其颜色与颜色间的构成上,具有非客观的一致性。在这两幅画中,颜色的主观性显而易见,天与水的颜色关系是一致的,蓝色与绿色间的构成关系,包括形状与色量的比例关系也是一致的。因此这种根据民族传承而来的颜色构成选择,是完全主观化的。
       第二,在色彩的自然属性引导下的主观平涂构成。
       在西方极少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平涂构成性的主观表现也十分明显。极少主义的艺术特点是以色彩的自然属性平涂构成并排除引起幻觉的艺术手法。早在30年代约瑟夫.阿波斯,就以平涂的方式有系统的追求简洁的画面构成,探求平涂在画面上的不同色块间的相互影响对人类视觉产生的刺激和作用。这种对人的视觉刺激来自于人在观察色彩组合构成变化后主观的联想和思考。如他所作的《正方形的礼赞》,台湾著名艺术理论学者高千惠说[3] “《正方形的礼赞》提供渐层而系列化的色彩分析美学,色彩的平面为进入方程式的解析阶段,除了生理的感应之外,也可以更深层次地发发掘出视觉情感与心理滋味。”
       色彩的自然属性在艺术家的平涂、并置、排列下,带给画面和观众的不再是其原有的固有颜色概念,而通过视觉刺激的引导变为了观看者主观的思维形式,以及由这种思维方式带来的心理体验。
       第三,在哲学观念影响下的主观平涂构成
       哲学观念影响下的主观平涂构成,是指艺术家将平涂构成实验作为自我哲学观念表达的窗口,其画面中描绘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外形,更重要的是画面之中各种色块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存在着多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的来源就是作者自我的哲学观念,即主观哲学思考。
       哲学观念对绘画艺术的影响从来就是存在的。近现代艺术中更是出现的哲理化倾向。在许多绘画作品中,技法手段常常降低为次要位置,而思想哲理却不断上升到主要地位,用平涂的绘画方式来表达自我的哲学观念,正是将技法降低到了极致,其代表特征就是取代技法表现而散发出的绘画作品本身的强烈主观性。
       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色域绘画的重要人物巴尼特.纽曼就是这种主观构成实验的代表。纽曼的的作画方式通常是在大片平涂的色块上画一两根垂直的线条,这种线条犹如拉链,将平涂的底子分割为相互呼应的色块。如巴尼特.纽曼所作《谁害怕红黄兰》,他将这种构成实验作为自我哲学观念的表达,色块的各种属性,如面积大小、明暗程度、色彩对比等,在他的画面中可以形成无数种可能性,看似简单的,由平涂构成的画面其实非常复杂,体现了他的主观上对画面构成结果的理解。纽曼在《新美学前言》中写道:[4] “除空间以外,最喧嚷的是什么?……我的绘画既不关心空间的摆布,也不关心形象,而是关心时代的感觉……”
       艺术家们采用平涂的方式对画面进行主观构成实验,力图打破绘画的表现范围,力图表现超出客观事物范围的主观思想理念。
       4. 结语
       综上所述,绘画者这种对平涂实践正如康定斯基的所说:[5] “一个三角形的尖角和一个圆圈接触产生的效果,不亚于米开朗基罗画上的上帝的手指接触着亚当的手指。”一样,对于艺术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美]杰克・德・弗拉姆,马蒂斯论艺术,(欧阳英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第144页.
      [2] [法]P.勒.托雷尔-达维奥,当代艺术家辞典,(柳玉刚译),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第46页
      [3] 高千惠,百年世界美术图像,艺术家出版社,2000,第138页.
      [4] 天辉、夏岚,纽曼论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第64页.
      [5] 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宗白华译),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0,第138―139页
      
      作者简介:
      张慕超,(1979.10-)江苏南京,硕士,南京晓庄学院美术学院 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推荐访问:涂色 主观性 浅析 浅析平涂色彩主观性的表现 浅析平涂色彩主观性的来源 色彩的表现特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