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5篇

    时间:2023-09-25 16:45:0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数字化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数字教学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堂教学软件来展开教学。数字化教学并不是指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5篇,供大家参考。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15篇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

      数字化教学简单的说就是指在教学中充分应用和发挥现代数字教学载体的作用,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堂教学软件来展开教学。数字化教学并不是指现代化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上的简单套用,而是从根本上利用数字教学载体,改革教学思路,重新设计教学模式,通过数字化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

      首先,数字化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思想,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采用适当的数字教学载体开展教学,把数字化教学与课程紧密的结合起来。把几个相关的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模块,以一个数字教学载体展现出来,既有利于学生的直观认识,也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展开,既将数字教学融入课程,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二,数字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数字技术。在课件准备中,充分使用视频,动画,声音等多媒体信息,丰富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并能利用数字技术开发系列课件,开发教学软件等。

      第三,在课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教学,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把例如博客,微薄等载体作为交流平台,充分使用智能移动终端,促进学生的学习。数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最本质的区别就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一直都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而在数字的教学中,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学生主动学习才是最好的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教学中,多媒体信息的引入,使学生对问题有了直接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提高了,更愿意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重新设计过的教学模块,能够引导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教学软件的引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课外的数字资源平台,为学生的课后复习与课外自学提供了条件,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传统教学方法手段中的一些优点,也应该继承下来,与数字化教学结合起来更好的开展教学。比如,在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ppt课件,动画视频的时候,适当的讲解辅助适量的板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这是需要充分结合起来的。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2

      一个寒假,我与《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为伴,从雷玲编著的刘可钦《追寻常态下的生命课堂》到田立莉的《为学生所需而教》。在其论文中,我深切的感悟到作为数学教师,要有高尚的气质以及吸引孩子们的人格魅力,要敢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快乐与幸福。在细心的阅读中,我体会到个人的教学方式方法与刘可钦等名师的做法相距甚远。过去,我认为在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品质“我不行”的教育要转变为“我能行”的教育,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教学品行。反思自己,几年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的体现过程,本人成功作法有几何呢?

      作为数学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我的风格。《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以科学探究为核心”是科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氛围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大幅度提升,但“自主”并不等于“无度”。为了课堂主体性教学有效,气氛活跃,让学生有的放矢的“动”起来,但要把握探究学习的目标,切忌漫无边际。

      面对两个班100多人的教学,牢牢把握课堂主体,坚持以人为本,依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试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大胆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知识。在“粉笔+黑板+书本+多媒体”的手段作用下,让我的课上得有滋有味,生动有效。现举一例片段与大家分享——一次,执教“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小组4人分梨。同时为学生准备了开放性的问题,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这样自然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便交给了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出现了“正好分完”和“不能正好分完”两种情况,从而引发讨论,将学生引入到余数与除数之间关系的探讨中。

      师:如果梨的数量是13、14、15、16、17、18、19、20,再继续分下去,看每次余下的梨数呢?

      生:结果只有1个、2个、3个或是没有余数。

      师:为什么余数总是1、2、3呢?

      生:如果余数是4,就又可以每人平均分1个了,所以余数只能比除数小。

      师:余数真的一定要比除数小吗?请同学们再验证一下。如果我们小组是5个人,你又可以想出哪些算式?〔学 生在本上写出自己想的算式,然后电脑提示算式:□÷5=□(个)……□(个)

      生:12÷5=2(个)……2(个)

      13÷5=2(个)……3(个)

      14÷5=2(个)……4(个)

      15÷5=3(个)

      ……(师随机打出课件算式)

      师:现在,老师调查一下:谁的算式正好除完,没有余数的向老师挥挥手。谁的算式得到的余数是1,请站起来。余数是2的、3的、4的,请举手。你的余数是5,请到前面和老师握握手。(学生纷纷议论:余数是5就不是余数,那就是没有余数。)

      生:余数不能是5,要是5个的话就又可以每人平分1个梨,这就没有余数了。

      师:师问生答:除数是6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除数是3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除数是7时,余数可能是多少?(1、2、3、4、5、6)……

      师:看来“余数比除数小”的说法是正确的。

      此节课,学生在探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中,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知识的探求中,经过讨论、验证,让学生明白了余数的来历、为什么有时分东西会有余数的现象,最终揭示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规律。此举足以证明,我是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

      目前,虽然没有名师刘可欣教艺高超,但我达到了她的四点做法:⑴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语言(最重要的是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⑵正面的导向性给孩子们启发思考,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在质疑与对话中解决一个个知识点。⑶课堂上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问题,给予肯定并加以放大,从而引起师生之间的真实对话与交流。⑷坚持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也要把他们的教学观点融入其中。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3

      我做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最头疼的应该就是作文教学了,特别是身处农村,学生占有的读书资源和素材极少,作文的实际操作更加困难。为了能更好的指导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写作,学校特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开展了一次作文教学座谈会,一次增强对作文教学的重视,也方便教师之间就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下面就座谈的一些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从而进一步培养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使学生愿意去写,主动想写,而不是被动的应付。

      其次,要坚持上好作文课。作文课在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例,时间充裕。在这些时间里,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作文技巧、写作步骤、修辞手法等常识。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特别是农村学生,各方面素质及知识本来就欠缺,要让他们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实很难,不多加训练、培养、提醒,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如果能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而且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那么,这一切就显得非常容易。我的做法是:

      1、尽力让学生自己写作,并且要求按照正确的写作步骤进行。禁止抄袭。题目布置下去以后,老师作一些指导,例如帮助审题,确定写作体裁范畴,引领写作思路,唤起记忆,提出写作要求等。然后留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要让学生耐心细致,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完成作文。让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叫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口述,教师亦口头指导修改。

      2、积极培养训练学生的观察、描写能力。学生不会观察,对常见的事物熟视无睹,更不会描写对本来熟悉的东西,描写不出特征来。针对这些重大弱点,教师要下力气,费很多时间进行培养训练。

      3、提倡学生坚持日记和读书笔记的写作。写作是一个日积月累慢慢进步的过程,仅靠课堂上或在学校里的努力仍然不够,因而我们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写日记和记读书笔记的习惯,只有在写的体验中,才能锻炼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增加他们的知识量,提升他们的思维整洁程度。

      4、教师要积极的做好学生作文的批改工作,学生和老师花费那么大心思完成的作文需要同学和老师的认真对待,特别教师的批改直接关系到学生再次写作的积极性。老师应该从眉批、段批、总评三个大的方面对学生的作品做出评价,指出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方便老师和学生一起共同改正进步。

      5、教师批改后剩下最重要的步骤就是作文的讲评了。事实证明认真负责的作文讲评是学生作文水平进步最快的环节,而没有讲评这一环节,就意味着你之前所做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作业讲评时,可以选取写的很好的作文做为范文,师生一起分析为什么写得好。再找出写的差的同学共同的主要问题一起探讨,切记单个打击同学,容易使他们丧失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作文是块硬骨头,需要老师和同学共同努力,将其击破,弄懂题意,为我们的学习服务。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4

      由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第一次把“音乐创造”作为四个内容标准之一,这样的拓展表明了新课程标准对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视。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力开展音乐创作教学,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重要手段,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社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创作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是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破除音乐创作的神秘感

      古今中外,许多感人至深的音乐名作都是作曲家在艰苦的脑力劳动中创作出来的。所以人们想当然地认为作曲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超出了普通中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范围。然而,中小学生并非没有音乐创作的愿望和能力,我们没有理由认为能写作文、会自由绘画的儿童不能创作出自己的旋律和节奏。中小学音乐教学不以培养作曲家为教学目标,学生只要能通过创作实践获得体验,从而加深对音乐美的理解,也就达到了目的。

      小学生是具有音乐创作能力的,关键是要通过各种手段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欲望,从而破除他们对创作的神秘感、恐惧感。首先,要使学生相信自己具有创作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用大量的事实鼓励学生,使他们从原有的思想束缚中解脱出来。其次,在创作实践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使他们在实践中看到自己的成绩和进步。教师也要尽力发现学生在创作上每一个细小的闪光点,适当给予赞扬。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创作出较为流畅自然、相对比较理想的作品,好像朗读学生作文中的范文一样,在课堂上予以吟唱、分析。这样,学生必然会增强信心、提高兴趣,获得成功的乐趣。

      二、将创作教学融合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当中

      音乐作品体现着音乐创作的一般规律,以作品为载体,在欣赏教学、歌唱教学和器乐教学中,处处都可以渗透音乐创作的知识和技能。

      如在欣赏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作品中使用的被称为“合尾”的传统作曲技法,及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之后,给出一个旋律片断,要求每个同学(或分小组)创作一段旋律,均以此旋律片断做结束句,尝试“合尾”的创作手法。这种探究、体验的方式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将创作实践融合于欣赏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学唱《送别》这首歌曲的时候,可以选用歌曲第一乐段来讲解乐汇、乐节、乐段、半终止、完全终止等作曲知识。在这个乐段里,可以让学生知道:第一乐句的第一乐节与第二乐句的第一乐节是采用变化重复的手法写成的,第一乐句的第一乐汇与第二乐汇是采用模仿的方法写成的。在结合经典实例学习了这些音乐结构知识之后,学生在创作中就可以尝试运用。

      三、创作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

      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作活动的设计要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创作教学要随着不同的年龄和年级逐步加深,逐步提高要求和难度。假如学生们感到这种创作很难做到或很难做好,就会产生消极畏惧情绪,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特别是在小学中、低年级,教师应设定一些参数,确立一个适合学生能力的既定框架,从而保证学生不至于无从下手。常见的方法如:1.用指定的节奏单词(节奏元素)编写节奏短句,并借助速度、力度变化表现不同的情绪。2.节奏填空练习。3.为乐句选择终止音,以感受旋律中稳定音与非稳定音在一定条件下的运动规律。4.给出旋律问句,创作旋律答句。5.修改不适当的旋律线。6.引导学生为简短歌词或日常生活用语编写旋律。7.模仿经典作品片断创作等等。

      四、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不应过分看重创作的“成果”

      中小学音乐课上的创作教学,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作能力,由于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技能基础,决定了他们的作品不可能是完善的,因此,不能以学生作品的优劣和水平的高低作为创作教学质量的依据。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角度去看待、衡量孩子们的创作,而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作品。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例如:《闪烁的小星》是一节小学高年级以学习音乐创作为主的综合课,该课教学过程大体分为三个环节:导入环节,引导聆听、分析《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变奏曲;探究环节,通过对《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分段聆听、讨论、归纳,使学生知道几种常见的变奏手法;应用(迁移)环节,以学习过的歌曲《小松树》旋律为主题,进行变奏曲的创作练习。学生在尝试创作过程中模仿运用了《闪烁的小星主题变奏曲》中的变奏手法,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加深了对变奏曲这一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他们在课堂上创作的关于《小松树》的变奏不可能达到出版、发表的水平,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体现。

      新课程改革将音乐创作纳入音乐教育之中,作为音乐教育的一个学习领域,这是我国音乐教育的重大发展。音乐创作教学是极具探索价值的教学活动,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研究课题。我们期待着更多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的成果出现,为促进基础音乐教育教学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5

      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愿写、爱写,激发学生想拿起笔一睹为快的激情,确实是作文指导课上要解决的重点,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比较头疼和困惑的事情。这一次听了名师们上的几节作文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低年级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最为重要,这里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内心真情及激发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应“趣”字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鼓舞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荣老师执教的诗话作文《春天的歌》,让我感受到了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戴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乐”趣。

      本次观摩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欣赏到了戴建荣老师的“诗话作文”教学艺术。这节以唱唐诗《春晓》开场的二年级习作指导课《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丽的诗,更像一首欢快动听的歌。最令人叹服的是戴建荣老师丰富多变的体态语——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课前导入聊天时,戴老师和和小朋友们“两两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轻松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指导习作时,戴老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沉淀,为学生顺畅、丰富的表达铺路搭桥。以吟诵古诗《春晓》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习作的源泉,花、鸟、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笔下的主角。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视角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在轻松的交谈中,学生们感受《春天的歌》的习作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鲜活、美丽而动人。学生顿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扰,他们也爱说乐写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说、写的欲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课堂上,戴老师善于组织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乐地穿梭在课堂上,“春天随着我小蝌蚪游起来咯!”戴老师在诗话作文的课堂上说道。她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一格,与孩子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贴近。然而除了贴近之外,他巧妙的运用字词让语言更具有语文味也是让我钦佩的。有了语言的表率,学生们也随之模仿,一个可爱的女生说:“春天随着我杨柳飘起来咯!”另一个说道:“春天随着我迎春花开起来咯!”原来学生们生动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说,快快乐乐地写。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场,大家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快乐的微笑。

      二、 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永正老师上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一看录象。

      (播放的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录象,让学生进行地观看、体验。并交流,重点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事物,并感受这个无声的世界。)

      二)再次观看录象。

      (这一次的录象,教师加入了音乐,使之与前面的录象作比较,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听力上,并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前后片段感受的比较中。) (以此为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声色兼备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将自己听到的小鸟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鸟“扑啦”、青蛙“呱呱”等景中声友情有趣地描摹出来。)

      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阅读卡片三: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啪 扑哧

      五)、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选取上面呈现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进行象声词的片段练习。) 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内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将思维框死。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了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

      第一层次:描绘教师呈现给大家的风景材料。这是一种观察写作的方法,学生只需将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描绘即可,由于有着新鲜的体验,写来不费力气,适合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声色兼备的场面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一种回忆,将学生对内容的开掘以“声色具备”为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肠刮肚,既使学生内容的面上有拓宽,又启动了学生根据某一限制组织素材的能力训练,

      这适合于有一定习作基础,并且愿给自己增加难度,喜欢写出自己个性的学生。 第三层次:出示了三组象声词,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无关的词语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好想象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创造性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虚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为是扣着这几个象声词进行故事或生活场景的创造,在文中象声词的用法肯定会更妙,会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较之前两种方式的运用,一定会更到位。

      于教师在一个片段训练里就给予学生这么大的内容空间,这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于老师在设计此三维时考虑的周详,对学生特点把握的准。

      三、作文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玩边写,在游戏中学写作文,让游戏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现,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通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活动,我们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学素材,但怎样让游戏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乐于倾诉,张化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教学理念。《第三只眼》是张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堂游戏作文指导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始终把玩和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记得课初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有三只眼睛”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叹,张老师马上问:“啊”是什么意思?刚才老师在说“我们每个人有第三只眼睛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学生对于人有第三只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张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时地记录下来,抓住瞬间感受,及时书写,这真实地反映学生此刻的心理。写自己心里所想,学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实,既给了这篇作文一个很好的开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写”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张老师把重点部分有意的让学生进行定格观察,强化印象。如,“尝白醋片断”,张老师不仅多次让学生尝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让学生注意台上同学尝醋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以后,张老师就指导写游戏的重点部分。由于好多学生刚才没有尽兴地讲,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写给其他同学看。曾记得我以前教高年级时,也上过类似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但授课过程大都是先玩,再回忆玩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最后指导写作。每次学生的在玩的时候都是很尽兴的,可一听到要写作文却都是唉声叹气,可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的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没有丝毫的无奈。我想,这可能都归功于张老师把游戏与写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感觉到写片断似乎也是一种游戏似的。而且刚才玩得痛快的游戏经过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下笔也就顺畅了。

      张老师的授课中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对学生作文中肯的讲评。课堂中,张老师总是把写得较好的片断读上几遍,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重点部分的写作评改中,张老师则采用了同座互换作文进行评改。并要求同学冷静地看,冷静地改。我记得在这时的评改中,张老师说了一句这样话:“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连一个好词也找不到,那说明你不仅没有第三只眼,连你脸上的两只眼都没有多少作用。” 这说明张老师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别人闪亮点,这是学生对被改习作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了。在《第三只眼》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作中,他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张老师把游戏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维于游戏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训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的听课,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6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上好创新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份。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真正在教学中建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箴言“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应该象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不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真诚恳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感心,以情得情,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 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只用在这样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兴趣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才敢于提出自己所思之问题来,促进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转变教学态度,不能总是抱着老一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正确处理教学中教的主体和学的主

      体的问题,要改变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要因材施教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个教师都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保持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与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态,完善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所以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十首要条件。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时空

      在学习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之类的问题。

      设计练习题时要设计出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一句,老师要给予肯定。短短几分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儿歌,学生兴趣很浓,鼓励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巧识生字种记忆生字的学习生中

      去,在学习中学生会迸发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总之,“一遍功夫一边巧,十遍功夫刮刮叫”,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创新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7

      展示课。首先感谢领导给我这次机会,这次活动我收获良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教师气定神闲,激情投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我要向她们学习的地方很多。

      赞叹之余,更多的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如此不疲?我想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教师的语文功底要扎实,语文素养高,深入研读教材,驾驭课堂能力要高,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简简单单教语文,静下心来钻教材,这才是真理。从这六位教师来看,以下几方面非常值得我们去思考:

      一、教师语言具有艺术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老师和蔼可亲的语言,非常吸引学生。老师课堂语言简洁,准确,用自己的挥洒自如的语言带着学生。当我听着教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如此之魅力,它能带领学生重温生活的片段,引入狭小的课堂,深入人的心灵深处。

      二、语文功底深厚。

      古话说的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教师除了吃透教材以外还

      融入非常深厚的道理,如高艳霞老师在教学“锦”字的时候,先出示字“锦”,让学生认,再出示“棉”,再问有什么共同的?有什么不同的?这样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再通过电脑老师变一变,把金字旁变成木字旁就把“锦”变成了“棉”,它们的共同部分就是“帛”。当时我以为这就已经教学完了,更精彩的还在后面呢!引导学生质疑帛是什么?当然学生不知道,教师讲授帛就是古代的一种纸,出示帛(字和图),再告诉学生在这写字就是帛书,又问在这画画又叫什么?自然学生知道就是帛画。在上面刺上花纹很漂亮就叫锦,总结,非常漂亮的帛就叫锦。教师又是三个问题:用锦做的袍叫什么?用锦做的旗又叫什么?那非常漂亮的鸡又叫什么?通过三个问题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通过前面的语文思想渗透学生可以回答道“锦袍”“锦旗”“锦鸡”,又讲“锦”是代表很漂亮的,在古代是代表很吉利,所以有“锦上添花,前程似

      锦”。通过这样一讲学生豁然开朗,不但记住了字形还知道字的含义,同时可见刘老师文学功底深厚。这样的语文识字教学充满了语文味,更表现出了高的品味。“能自由发表文字的思想,并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慧。”可见教学底下见功底,文学功底的重中之重,表现出高老师文学的博大!

      三、教学手法多样,别具一格。

      重视如何指导学生独立探索,把教法和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注重发展

      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并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1、这两位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精美的课件。生动,图文并茂,真的是无可

      挑剔。这样的课件突出教学的重点,抓住视觉的规律。

      2、识字的方法多样,有的由教师讲授有的有学生自主合作解决。在交流

      识字方法的时候教师充分的让学生去说,如:在认识“从”的时候,有的学生说“两个人在路上走”有的说“有两人在滑雪”还有利用实物记住字“笔”字,教师拿出一支毛笔问学生上面是用什么材料做的,下面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通过观察就知道上面是竹子下面是毛,与实物结合很简单就记住了“笔”,导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竹”字头。突破重点,击破难点,实现了教学目标。

      3、语文贵在读,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乐意读是关键。概括起来有一下几种:

      集中读,分散读,情境读,指名读,男女生读,小组读,大声小声读,学生带读,表演读等等。下面我就说说几种非常巧妙的读法:在教学识字七中,老虎是学生们最怕的动物,教师在教学“丛林和老虎”的时候,教师就说老虎是很可怕的动物它生活在丛林里,现在老虎正在睡觉我们可要小声的读,通过创设这样的一个情境,开始走神的学生的注意力又集中起来了,过于活跃的学生又安静下来,大家都非常乐意读。

      四、充分体现识字教学的人文性。

      中国的汉字是相形演变过来的,充分体现了文字的思维文化,创造文化,概括文化和审美文化。汉字从甲骨文的相形文字到现在的方块字经历文化的洗礼,很深的文字内涵。如字的思维文化,教师在教学“嫦娥”时就跟学生说有关女性的就用女字旁,“丛”字两个人就是丛,三个人,很多人就是人丛,很多草就是草丛,很多花就是花丛,很多树就是树丛。“宇宙”都是宝盖是因为宇宙是最大

      的东西,代表了一切所以两个都是宝盖。概括文化,文字非常丰富涵盖的东西很多如做人的道理,在写丛字的时候第一个人字的捺要写成点,教我们人与人之间要学着谦让,在写尺的时候第三笔撇的时候要站起来,就像我们滑跷跷板一样太陡会摔倒,太平没意思,又很形象让学生一下就记住了。最后谈谈字的审美文化,左右结构的字要把握字站在格子的位置,如丛字下面一横写的太长就不好看啦,应托着两个人就行了。

      总的来说这次去学习,应该准确的说是欣赏,同时也是思考。不仅让我见识了课堂上高超的艺术,更让我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洗灌。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8

      作文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也是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如何让孩子愿写、爱写,激发学生想拿起笔一睹为快的激情,确实是作文指导课上要解决的重点,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感觉比较头疼和困惑的事情。这一次听了名师们上的几节作文课,让我茅塞顿开:

      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低年级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最为重要,这里的情趣指的是挖掘孩子的内心真情及激发写作兴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也应“趣”字当前。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兴趣在巩固和鼓舞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上起着重要作用。戴建荣老师执教的诗话作文《春天的歌》,让我感受到了习作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戴老师的课堂充满着“乐”趣。

      本次观摩会给我最大的惊喜是欣赏到了戴建荣老师的“诗话作文”教学艺术。这节以唱唐诗《春晓》开场的二年级习作指导课《春天的歌》,就像一首清新明丽的诗,更像一首欢快动听的歌。最令人叹服的是戴建荣老师丰富多变的体态语——吟之唱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让人感觉妙不可言。课前导入聊天时,戴老师和和小朋友们“两两相望”,你一句我一言的轻松聊天加上俏皮的瞪眼睛,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在指导习作时,戴老师注意激活学生思维,唤醒他们头脑中已有的沉淀,为学生顺畅、丰富的表达铺路搭桥。以吟诵古诗《春晓》为切入口,感受生活即是习作的源泉,花、鸟、自己熟悉的生活,就是自己口中笔下的主角。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学生的视角延伸到了更为广阔的大自然。在轻松的交谈中,学生们感受《春天的歌》的习作内容就是自己的生活,鲜活、美丽而动人。学生顿时解决了“无米之炊”的困扰,他们也爱说乐写了。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戴老师在课的开始就激发起学生说、写的欲望,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积极交流、敢于表达。课堂上,戴老师善于组织语言,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从而促使他们积极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他扮演着小蝌蚪快乐地穿梭在课堂上,“春天随着我小蝌蚪游起来咯!”戴老师在诗话作文的课堂上说道。她的语言表达生动活泼,不拘泥一格,与孩子们平时说话的方式很贴近。然而除了贴近之外,他巧妙的运用字词让语言更具有语文味也是让我钦佩的。有了语言的表率,学生们也随之模仿,一个可爱的女生说:“春天随着我杨柳飘起来咯!”另一个说道:“春天随着我迎春花开起来咯!”原来学生们生动的语言也可以这样自然而然的“信手拈来”孩子们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使他们高高兴兴地说,快快乐乐地写。他的幽默也感染了全场,大家自始至终脸上都挂着快乐的微笑。

      二、 给予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于永正老师上的《把作文写得有声有色》一课,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理念。

      一)一看录象。

      (播放的是一段没有声音的录象,让学生进行地观看、体验。并交流,重点让学生发现其中出现的事物,并感受这个无声的世界。)

      二)再次观看录象。

      (这一次的录象,教师加入了音乐,使之与前面的录象作比较,观察的重点放在了听力上,并引导学生在不自觉中进行前后片段感受的比较中。) (以此为例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感受声色兼备的重要性。学生的交流中自然地将自己听到的小鸟啾啾、知了“知了”、泉水“丁冬”、小鸟“扑啦”、青蛙“呱呱”等景中声友情有趣地描摹出来。)

      三)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存在的有声有色的生活片段。

      四)出示阅读卡片三:

      1、轰隆隆 呼呼 哗啦哗啦

      2、咯咯 嘿嘿 嘻嘻

      3、啪 呜呜 啪 扑哧

      五)、提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选取上面呈现的三种材料中的一种,进行象声词的片段练习。) 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内容上的指路。而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既要给学生指明方向,又不能将思维框死。在上面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能鲜明地看到了于教师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

      第一层次:描绘教师呈现给大家的风景材料。这是一种观察写作的方法,学生只需将现场看到的、听到的描绘即可,由于有着新鲜的体验,写来不费力气,适合于习作能力一般的学生。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声色兼备的场面进行再造想象。这是一种回忆,将学生对内容的开掘以“声色具备”为要求,在自己的记忆仓库中搜肠刮肚,既使学生内容的面上有拓宽,又启动了学生根据某一限制组织素材的能力训练,

      这适合于有一定习作基础,并且愿给自己增加难度,喜欢写出自己个性的学生。 第三层次:出示了三组象声词,抽象中富有意趣,在看似无关的词语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好想象的年龄特点,使他们跃跃欲试地要进行创造性想象,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去虚构一个有趣的生活片段。而真正有趣的是:因为是扣着这几个象声词进行故事或生活场景的创造,在文中象声词的用法肯定会更妙,会在文中起到关键作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较之前两种方式的运用,一定会更到位。

      于教师在一个片段训练里就给予学生这么大的内容空间,这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可见于老师在设计此三维时考虑的周详,对学生特点把握的准。

      三、作文是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过这么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我们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如果能把作文融入到游戏中,让孩子们边玩边写,在游戏中学写作文,让游戏的趣意在作文中再现,学生就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感可发了。

      通过游戏作文教学设计活动,我们有了更多的作文教学素材,但怎样让游戏和作文自然地溶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乐于倾诉,张化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有效的教学理念。《第三只眼》是张老师为我们展现的一堂游戏作文指导课。

      上课伊始,张老师始终把玩和写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记得课初张老师说“我们每个人有三只眼睛”的时候,有好几个学生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啊!”的惊叹,张老师马上问:“啊”是什么意思?刚才老师在说“我们每个人有第三只眼睛的时候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写下来。学生对于人有第三只眼睛感到非常的疑惑,张老师就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把心中所想的及时地记录下来,抓住瞬间感受,及时书写,这真实地反映学生此刻的心理。写自己心里所想,学生能自然的流露,情感真实,既给了这篇作文一个很好的开头,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写”就是自己情感的真实流露。

      课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张老师把重点部分有意的让学生进行定格观察,强化印象。如,“尝白醋片断”,张老师不仅多次让学生尝白醋,而且多次刻意地让学生注意台上同学尝醋的表情、动作、语言。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你看到了怎样的情形?”几个学生兴致勃勃地说了以后,张老师就指导写游戏的重点部分。由于好多学生刚才没有尽兴地讲,所以迫不及待地就想把自己所看到的写给其他同学看。曾记得我以前教高年级时,也上过类似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但授课过程大都是先玩,再回忆玩的经过以及自己的心理体验,最后指导写作。每次学生的在玩的时候都是很尽兴的,可一听到要写作文却都是唉声叹气,可在张老师的课堂中我看到的是学生饶有兴趣地写,没有丝毫的无奈。我想,这可能都归功于张老师把游戏与写作很自然地融合到了一起,使学生感觉到写片断似乎也是一种游戏似的。而且刚才玩得痛快的游戏经过还是历历在目的,所以下笔也就顺畅了。

      张老师的授课中令我印象深刻还有他对学生作文中肯的讲评。课堂中,张老师总是把写得较好的片断读上几遍,并让学生说说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写得好?在重点部分的写作评改中,张老师则采用了同座互换作文进行评改。并要求同学冷静地看,冷静地改。我记得在这时的评改中,张老师说了一句这样话:“如果你在同桌的作文中,连一个好词也找不到,那说明你不仅没有第三只眼,连你脸上的两只眼都没有多少作用。” 这说明张老师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别人闪亮点,这是学生对被改习作的学生的一种鼓励。在这样的鼓励下,学生的写作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了。在《第三只眼》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高兴的氛围中,不管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写作中,他们的情绪始终是高涨的。张老师把游戏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寓思维于游戏之中,顺其自然地进行写作训练,顺应了学生的心理,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他的这种教学理念和风格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两天的听课,对我的触动很大。通过听课,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地摸索、实践,让每个学生都能把写作当作一件乐事。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9

      作为一线教师,就得刻苦专研教育教学,才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在课堂上有的放矢,游刃有余。所以在暑假里学习了《有效教育教学理论》。有效教育就是提高课堂质量,解决负担轻质量低、负担重质量低、负担重质量高的问题,通过教师水平达到负担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

      有效教学,通俗地说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

      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乐学且有收获呢?以下几点体会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教师要“活用”材教。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要有课程意识和教材意识,撰写时要有目标意识和年段意识,上课时要有生本意识和训练意识。教师要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老师可以根据教与学中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宽、重组,或添或删,灵活使用教材,使教材更具开放性,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如此“活用”教材还会怕学生不乐学吗?

      二、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众所周知,教学是“教”与“学”双方面的活动,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在思考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更重要的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学生是否能够接受、掌握、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有足够的了解的基础上,采用换位思考的方法,全面而充分地考虑到课堂上学生可能的发言,可能遇到的困难,对课堂有足够的预测。有备而来,有备无患,这样做可以有效避免教师在课堂上为了实现教学预设而越俎代疱。

      三、在教育中,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去感染学生,要用自己的言语去打动学生,使师生间产生心灵的共鸣。教师要抓住机会,适时地把自己的积极的态度传达给学生,进而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教师的语言要有魅力,有幽默感,同时又富有理性。这样的语言才能让学生愿意接受,达到教育的目的。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暖人话语,滋润心田。温暖的的话语,可以使学生深深感到教师真诚的关爱,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真诚爱心,才乐于听从老师的教诲。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0

      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计算机教学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视等信息为一体,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内容与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起主导作用”的新课标思路的影响下,以强烈的真实感和直观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的持续,并通过人机互动操作,改变普通的接受性学习,倡导接受、体验、发现、探究和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向创造意识转变,从而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一、多媒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运用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在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老师的教学效果也难尽人意,而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的力度、节奏,体会音乐的意境。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丰富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定会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管弦乐合奏曲《惊愕》这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快地了解乐曲里面的各种乐器的形状结构和音色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别插播每一种乐器演奏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展示每种乐器的图片给学生看,使学生对每种乐器从形状到音色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的去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六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音乐的班级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 在欣赏课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欣赏课的教学模式变化不大,教师往往采取先介绍作者、背景、乐器、然后就是听赏每一段后分析情感这个方法,所以,对于学生来说,在上课的时候还能勉强听,到课后能说出点东西来的还不多见。那么,我们能不能试着运用探究发现式的方法来学习呢?即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活动,让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活动,特别是在进行浏览性欣赏与增大课堂容量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课例《渔舟唱晚》的教学中,教师在欣赏了本课曲目后有让学生欣赏了不同风格的作品,在教师举例使学生感受了音乐中的动与静之后,学生便根据自己的音乐体验,在因特网上搜寻以动为主的音乐以及以静为主的乐曲,同时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展示给全班欣赏。这样,不仅即时反馈了学生对静的理解,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使学生从一个被动接受者转化为一个主动学习者,更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欣赏了许许多多的曲目,使课堂容量在不知不觉中大大的增加了。

      在学生上网搜寻曲目时,必须指定网站并指定内容。如:古典音乐。由于学生平时上网听到的大多是流行歌曲,在任何一个网站随手可拣的也是流行音乐,流行音乐的素质良莠不齐。为了确保让学生欣赏精品音乐,唯有指定范围。这样同时能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另外,在欣赏课中,有的教师为了追求视听相结合的效果,把一些非造型的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这样不仅歪曲了音乐,同时更扼杀了学生对音乐的想象、感受、体会。所以,千万不要为了盲目追求视听教学模式而给音乐配上了很生硬画面。

      信息技术在音乐学科中的运用的确给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我们既要用好信息技术,又要注意信息技术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弊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培养创新人才,更需要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思路,不断学习琢磨,才能在长期的学习、使用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时正确的把握好“度”使之为教学的最优化服务,以此实现教育的目的与任务,是音乐教学流光溢彩。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1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必须认真而充分地备课,只有在此基础上实施创新和生成,才会有精彩课堂的呈现。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上好课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就意味着把新的教学里念实践到课堂教学中来。通过学习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对于上好创新课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创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一个教学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其实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现代教育教学重要的组成部份。每位任课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不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中,都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探索问题的氛围,真正在教学中建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箴言“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时间,应该象尊敬上帝一样尊敬孩子”,不但要重视教师的主导性,更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认真诚恳对待每一位学生,以心感心,以情得情,消除学生自卑、畏惧的心理障碍,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只用在这样融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得到彻底的放松,兴趣和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才敢于提出自己所思之问题来,促进学习质量和效率的提高。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转变教学态度,不能总是抱着老一套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正确处理教学中教的主体和学的主

      体的问题,要改变把分数作为唯一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要因材施教对待每一位学生。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每个教师都必须转变旧的教学观念,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于保持注意力,增强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与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调节心态,完善人格。心理学研究表明,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所以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十首要条件。

      三、在课堂教学中提供创新思维时空

      在学习上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特别要创造一些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条件,如提出“这个字你想怎么记”、“这段话你准备怎么读”、“学习这篇课文时,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之类的问题。

      设计练习题时要设计出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层次去选择、去创造。例如:要求学生回忆自己学过的带“门”字框的字,再编儿歌,能编几句就编几句,哪怕只编一句,老师要给予肯定。短短几分钟,就编出了“日字进门惜时间”、“口字进门问问题”、“马字进门别乱闯”、“耳字进门听新闻”等儿歌,学生兴趣很浓,鼓励学生把这种方法运用到巧识生字种记忆生字的学习生中

      去,在学习中学生会迸发出令人惊喜的火花。

      总之,“一遍功夫一边巧,十遍功夫刮刮叫”,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进行“有效创新备课”,定能在教学中迸出智慧的火花,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2

      通过学习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认真思考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变革与创新”,文中提出、并倡导“信息技术要与教育深度融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神圣,同时也感觉到队自己以后的教育工作有多了新得机遇和挑战,我对此有几点体会。

      一、对新的学校教育结构的理解

      从“课堂教学”到“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结构的根本转变。

      (一)、课堂教学结构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中指出课堂教学结构就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四个要素,教学媒体要由原来的辅助教师突破重点、难点的形象化教学工具,转变为既是辅助教的工具,又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与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过程,不能只是停留在运用技术去改善“教与学环境”或“教与学方式”的较低层面上,而必须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

      (三)“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构建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

      (四)、从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做法出发,做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二、我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几点理解

      (一)、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使学生由知识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情感体验与培育的主体,情感成为教育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重视情感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开发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生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

      (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知识更全年面,教学技能更高,视野更广阔,挑战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教师更多的角色是管理者和引导者,教师能将信息技术很自然融入课堂,让知识和信息技术成为一个整体,形成全新的教学时空。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把信息技术的切入点找好,毕竟信息技术是要服务于课堂教学,更准确的说是服务于学生,什么时候应用,什么时候合理、合法利用信息技术融入师生探索之中,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课堂潜能和创造力,这必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一条重要出路。

      (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是课堂教育的一场变革,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管理者、引导者,改革对于我们来说,义不容辞,责任重大,尽管改革的路途肯定是既充满挑战又艰巨,到底要如何走?怎样走?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反思——再实践,但我想高峰永远留给那些不断攀登的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想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能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让我的课堂放飞孩子们多彩梦想,这便是我的教育梦。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3

      新课程改革带来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巨大变革,“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校也实施了“当堂达标”的新的教学模式,就如何实现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意识,进一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根本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此次活动让我感觉受益匪浅,也为自己的教学指点了迷津, 指明了方向 。

      1、课堂有了明确的指向标,避免了以往课堂的随意性

      “当堂达标”这一模式使教师们做到了心中有数。因为既然模式要求“当堂达标”,那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首先明确这个“标”是什么,这节课主要“学什么”。只有心中有了指向标,讲课时才不会信口开河、离题万里。所有的老师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老师还添加了设置教学目标的依据,这样,不但教师讲课目的明确,还使得学生对整堂课的学习清楚明了。有了目标,教师讲课才会有的放矢。这样,目标的设立规范了老师的课堂内容,使得整节课即使容量大但也紊而不乱。但是目标决不能形同虚设,要追求它的实效性,所设目标最终是否达标,还要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结合起来。因此重视学习目标的确立并追求实效性,是实行这一模式后最突出的优点。

      2、切实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 ,重视了学法引领。

      法国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教师要能想方设法设计好学生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启学生的口,动起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恰如其分地引导启发学生。因此 要体现“以学为主”,就要教给学生“如何学”。根据不少老师编写的学案看,很多老师在这方面颇费了一番心思,真正起到了启发学生智慧、引领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构建学科知识的作用。各位老师都能针对本学科的特点,教给学生切实可行的方法。这样学生有法可依,自学起来就会眉头舒展,不至于一头雾水,长此以往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3、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翁,给予他们施展自己个性的空间。

      我们惊喜地发现,很多教师在这次模式的实施中注重了自己角色的转变。让学生成了课的主宰,教学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整堂课学生都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合作探究来完成学习目标的。即使是总结归纳,也是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产物。课堂上,经常看到老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俯下身子,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讨论、争辩。在这里,老师尊重学生独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老师是学生阅读的导师,培养的是富有创意的读者。在这里,学习气氛浓厚,师生关系融洽。这里,成了学生表演的舞台,成了学生放飞梦想的宝地。

      4、注重达标检测的实效性

      不难发现,这一模式实施后的课堂不是老师们张扬个性的舞台,不是老师才情展示的场所,也不是加工、作秀,而是抓落实,看效果。老师们不再在乎同事们如何评价自己这堂课讲的是否精彩,而关注的是学生掌握了多少,自己的教学效果如何,达标情况怎样。因此,无论是口头达标、小黑板达标还是大屏幕达标、讲义达标,都以学过的内容必须记住为前提,而真正掌握才是他们所要的。为此,老师们所设计的达标检测都是精心筛选的,问题设计也是由易到难,体现了分层,既有双基的落实,又有能力和创新的体现,这样,设计的达标检测不但紧扣学习目标,强化学习重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紧跟时代脉搏,我们教育行业也应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具体到我们的工作中,就应该打造以人为本的课堂,要有学生的立场,以学生的成长为目的,看到学生实实在在的进步,尽管我们在教学中采用了不同的教育形式,但殊途同归,都是为了同一个教育目的,即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成长奠基。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4

      作为一名农村语文教师,最头疼的当然是作文教学。那么,该如何决解教学中的难题呢?

      首先,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喜欢读书,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要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作文观,把写好一篇作文当作是他们学好语文的最终体现。就此,我们只要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加以经常的强调和贯穿即可。

      其次,我们一定要坚持上好作文课。作文课时在语文教学中占较大比例,时间充裕。在这些时间里,我们一定要教给学生一些作文基础知识、作文技巧、写作步骤、修辞手法等常识。上作文课对我们来说并不难,难的是要始终如一,毫不懈怠地完成工作任务。不能对学生灰心,对作文课采取可有可无的态度,任意让学生随便写作。作文课至关重要,不然,其他语文课即使生花,又有何用。

      再次,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便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农村学生各方面素质及知识本来就欠缺,要让他们较容易地完成一篇作文,着实很难,不多加训练、培养、提醒,无疑是赶鸭子上架。如果我们能采取灵活多样的作文教学方法,而且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那么,这一切就显得非常容易。笔者的新尝试有如下几点,经过长期运用,收到了一定效果,现分述如下。

      1、尽力让学生自己写作,并且要求按照正确的写作步骤进行。禁止抄袭。题目布置下去以后,老师作一些指导,例如帮助审题,确定写作体裁范畴,引领写作思路,唤起记忆,提出写作要求等。然后留给大量时间让学生自己努力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学生可以自己找一些范文学习,但决不允许抄袭整篇作文或某段某部分。任何能力的形成都是逼出来的,在这一环节中不能嫌浪费时间,一定要耐心细致,一定要让他们亲自动手、动脑完成作文。一定要让学生先列出写作提纲再打草稿再修改。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叫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口述,教师亦口头指导修改。

      2、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方法。修改能使作文更加趋于完美成熟,虽然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这部分内容,但是为了让学生作文更好的完成,我们必须从一开始就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修改方法,如修改符号的使用,修改步骤:标点符号、用词造句、段落详略、主题思想等。在作文草稿完成以后就开始自己修改或互相交换修改,对个别学生要进行适当的指导提醒或当面修改批点。

      3、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重写作文。往往教师的批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义,他们认为老师一批阅任务就算完成,好坏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了。正因为如此,学生作文水平一直没有提高,我们的工作大多白费,所以,我们有必要让一些作文很不成功的学生根据教师的批阅再次重写,再批,做到及时反溃

      4、联系教本精典课文或学生成功作文讲解写作技巧。在这一环节中,我们注意要寻找离学生生活贴近,情感相通的范文进行讲解,讲解内容不能过细过深,应从大处着眼,先说说人家怎样结构段落,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设置详略,怎样提炼中心,再说说人家怎样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用了那些修辞手法等。而后重点强调我们应该吸收那些优点。

    深度教学学习心得体会篇15

      11月21日,我校在会议室集体观看了登封市数字化教学及数字资源应用培训学习。观看完以后,感触颇深。下面我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心得体会。

      我个人觉得作为一名新任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还应该掌握现代化数字信息技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为教学增添光彩,同时也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且适当扩大课堂的容量,把单调乏味的一节课变成丰富多彩的一节课。

      再具体一些,在实际教学中经常使用到的有班班通,优教通等。以及常见的运用电脑常识,比如excel,word,PPT等。班班通和优教通不仅能为我们教师备课讲课提供了范例和丰富的教学资料,而且有名师教案名师课堂等为我们新人教师点亮了明灯,指引我们在教学的道路上一直前行。当我们遇到迷惑时,班班通能给我们宝贵的指导意见;当学生有疑难时,班班通上丰富的教学资料能给学生提供便于记忆的窍门,例如:简单的歌曲,有趣的动画,便于说唱的口诀,丰富多彩的画面,还有纯正的口音,更有真实的场景等等。在班班通的带领下,叫什么也经常使用班班通以及多媒体教学技术,学生已经逐渐适应这种教学模式,不断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夜逐渐缩短与城乡间的距离,虽然是农村的学生但是我们的教育技术一点也不落后,我们的学习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模一样。

      我虽然在上师范的时候也在学校学习过多媒体应用技术,但是有些部分还是掌握的不够精细,不够深刻。通过这次的学习,让我了解到我学习多媒体技术及数字化信息,不仅是为了我自己,更是为了我的学生,为了所有的农村学生,他们不在为被地域而限制,不再因为农村而导致教育落后,逐渐缩短与城乡间的距离,做到真正的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会在日常教学中更加广泛的运用多媒体及数字信息技术,为课堂增添光彩,为丰富学生视野为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要做到运用精儿而恰当,希望学生们能在老师们的带领下越来越好!

    推荐访问:深度 学习心得体会 教学 深度教学的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的理念与实施专题讲座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心得体会崔成林 深度教学理论培训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的理念与实施心得体会 读深度教学心得体会 深度教学感悟 深度教学培训心得 深度教学读书心得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