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领导讲话
  • 发言稿
  • 演讲稿
  • 述职报告
  • 入党申请
  • 党建材料
  • 党课下载
  • 脱贫攻坚
  • 对照材料
  • 主题教育
  • 事迹材料
  • 谈话记录
  • 扫黑除恶
  • 实施方案
  • 自查整改
  • 调查报告
  • 公文范文
  • 思想汇报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文档大全 > 公文范文 > 正文

    世界一流大学的成长逻辑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时间:2022-12-02 21:2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邹昆仑 沈 杰

    在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创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流大学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得以充分体现。一流大学集中展现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同时又代表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近年来,一流大学在全世界受到媒体和大众热烈关注的重要原因在于,世界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教育功能的发挥。

    中国高校追求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既是大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战略实现和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颁发了系列纲领性文件,如《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这些文件明确指出了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间表和发展进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这一系列纲领性文件都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创办一流大学的重视和扶持,也体现了大学教育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根据政府与市场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中的重要性不同,全世界的大学体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英美体系和欧洲大陆体系。英美体系在教育理念上推崇自由主义思想,提倡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优势,认为世界一流大学是自由竞争的产物,而不是政府干预的结果。美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形成主要尊重大学内部之间互相竞争,各大高校基于自己的资源禀赋在市场中获得各种办学资源,从而树立自己在高校体系中的地位。欧洲大陆体系强调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地位,奉行国家主义学说,强调政府在创办一流大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影响力。高等院校的分层是政府主导的,大学所处层级又决定了其能够从政府各部门所能够获取的办学资源多寡。政府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来控制高等院校的学术资源和学术地位。综上,英美国家的高等教育治理主要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在欧洲大陆国家的高等教育治理中,政府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一)世界一流大学是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

    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物质基础。从国际历史经验来看,工业革命以后,全世界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发展,一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经济中心后,慢慢也就成为学术中心。当地中海北岸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和经济中心时,意大利渐渐地成为当时全世界的学术中心和学术高地;
    当西欧成为世界经济中心时,英国、法国、德国依次成为世界的学术高地和创新中心;
    当全球经济中心转移到北美时,美国成为世界学子求学圣地和创新中心;
    当二战后东亚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成员时,日本、韩国、中国等依次出现了一批世界一流名校。以上历史事实表明,当今世界一流大学呈现出在经济发达地区集中分布的态势,根据现在的经济发展态势和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未来,我国的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地。

    一方面,产业经济快速发展刺激了区域内一流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使大学获得了政府或企业大量的经费支持,同时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就业机会,吸引了众多一流师资和一流学生的加入;
    另一方面,一流大学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毕业生和校友,这些成功的校友会以物力、财力或者智力的形式回馈母校,形成良性循环,推进一流大学迈上更高的台阶。

    (二)世界一流大学是国家战略需求的产物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史,尤其欧洲大陆体系高校和东亚地区高校,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是这些高校成长的力量源泉。充足的科研经费,适度的政策支持,增强了高校的办学能力,吸引了一批优秀的教师和生源,丰富、拓展了自身发展空间。相应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学术贡献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充分彰显与释放,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与科技动力。二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战胜国和第一经济强国,进一步加大对大学教育的研发投入,促使美国成为全世界的学术高地,一大批大学在二战后迅速成为举世瞩目的世界一流大学。

    早在2002年,日本开始实施“21世纪卓越中心计划”,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指引和资金扶持培育更多世界一流大学;
    2006年,德国启动了“卓越大学计划”,旨在提升本国大学在国际上的学术竞争力,恢复往日荣光;
    英美国家虽然奉行市场经济思维,推崇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但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大举扶持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刺激下,也大力加强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2015年,我国明确提出“双一流”建设的“三个面向”,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这为我国高校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引。

    (三)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科研指标一流高校,同时也是哲学意义上的一流高校

    世界一流大学的影响力主要体现于全球影响力。近年来,我国一流大学各类技术指标排名不断攀升,甚至一些指标排名跻身于国际前列,这体现了我国大学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快速前进。

    世界一流大学高地的辐射力不仅体现在论文数量,更体现在跨国家和跨时间的影响力。纽约、伦敦、柏林、东京等之所以成为世所公认的一流大学集中高地,是因为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本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培养、知识创造、科研产出的贡献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这才是哲学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

    (一)高等院校办学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

    国家统一掌握高等教育发展资源,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设置统一的评价目标和评价体系,意味着高等院校在发展上具有相近或相似的路径、程序和结果,使得各大学办学约束条件比较接近,容易使大学之间的丰富性和特色性不够,各个高校之间的办学走向同质化。因为在资源分配上采用科层控制模式,高等教育呈现出明显的同质化特点。这种同质化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使得高校创新思维弱化,可能导致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的低质低效。

    纵观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历程,对一流大学的划分有两个标准,一是根据权威的教育评估机构构建的评估指标来划分;
    二是哲学意义上的、利益相关者心理认同的世界一流大学。统一推动的一流大学发展在短期内对指标实现作用明显,但是对于建设哲学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帮助不大,需要时间来检验和证明。从指标排名来看,当前已经有一批大学成为几大主流排名榜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但是还缺乏利益相关者心理认同的世界一流大学。

    (二)高校学术近亲繁殖、“圈子文化”比较明显,需要进一步净化

    一些学者指出,国内高等院校普遍的情况是本校博士毕业留校任教,这样容易导致近亲繁殖、人情社会、圈子文化比较严重。美国很多高校规定,本校博士毕业不能留校,至少在其他高校任教五年以上,在学术圈有一定影响力后才能回母校任教。国内这种圈子文化严重影响高校学术独立和学科发展,成为影响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制约因素,难以激发青年教师的科研创造力,他们把很多的精力放在混圈子、跟领导等非专业发展方面。如果形成了圈子文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激励高层次人才做好科研工作会带来很大的负面效应。

    (三)一流大学基础人才培养依然薄弱

    为了培养一流的基础科学人才,有的高校先后设置了“珠峰”计划、“强基”计划等等,短期之内效果难以显现,还需要一个重视基础学科发展的整体氛围。迫于就业压力和社会现实需求,高等院校在专业设计中往往与就业率挂钩,重视实用性,基础学科往往不受优秀学生欢迎。对比国外世界顶尖高校发现,尤其一些著名的研究型大学,本科专业设计更加偏重基础学科,学生的选择功利性较少,更多是基于兴趣和爱好。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一流大学的建设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精力,在专业设计上赋予基础学科更大的权重,加大基础学科的学科设计比重和基础人才培养比重,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和社会氛围。目前,各个高校在大一新生招生的时候纷纷推出大类招生,表面上看是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改革,但从课程设计、教学氛围和理念来看,实际效果有限,相当部分高校的大类招生改革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其原因就在学生担心基础学科的就业和发展前景,高校担心基础学科不受学生欢迎,影响招生分数线,从而使得学校排名下降。

    (四)高校高水平原创性科研成果比较缺乏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一些比较严重的“卡脖子”技术的制约,一流大学责无旁贷,扎根于中国的现实土壤,直面国家社会需求,在科研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应该承担自己的责任。理工科方面争取原始科研成果面世,解决“卡脖子”的关键问题;
    人文社会科学聚焦国家社会发展的各种社会现象,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文明成果,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一流大学优秀生源和师资力量,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

    有学者对首轮“双一流”入围学科的情况做了简单统计,结论显示:化学、工程学偏应用学科进步明显,入围前千分之一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分别从2017年的20个和15个增长到2021年的31个和41个;
    物理和数学这样的基础学科则没有突破,物理学从2017年到2021年,一直都是3个,没有变化;
    数学则一直没有实现0的突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依然偏重于应用方面的创新,而在涉及“卡脖子”的关键基础科学领域方面,创新性的科研成果依然非常稀缺。这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一流大学在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问题上投入的人力、物力不够,高校的引导机制不够畅通,如果按照目前发展趋势和路径继续走下去,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难以实现真正的从0到1的原始重大创新。

    历史经验显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作为社会有机体,其进步发展一方面要受到所处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在全世界的位置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政府政策的作用和引导。因此,推进一流大学建设要从经济基础和制度建设两个维度来考量。

    (一)政府支持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力量

    大学发展的东亚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主导是世界一流大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符合我国大学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趋势。国家从宏观上统一组织规划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把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发挥市场的作用,注重市场需求,面向市场,引导和规划学科方向设计;
    充分发挥大学学术研究的自主意识,提升现代大学治理水平,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研究成果,发挥科技引领功能。

    (二)满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是世界一流大学形成的关键

    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经验显示:其发展水平既对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同时又高度依赖于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城市是世界一流大学产生和成长的沃土,所在地区的经济实力、发展环境对一流人才的吸引、一流研究的促动、一流文化的塑造都起着关键性作用。世界一流大学通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为国家和城市区域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社会各个方面提供支撑,为城市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

    (三)指标一流的高校是哲学意义上世界一流大学的基础

    哲学意义上的世界一流大学一定在权威排名榜上各种指标排名靠前。在政府各种资源的倾斜下,我国一些大学各种指标在世界一流大学排行榜上排名靠前,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但是距离哲学意义上的一流大学还有一段距离要走;
    尤其在重大原创性的科学贡献、思想的影响力、国际影响力以及对全世界一流教师和学生的吸引力方面,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

    (四)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激发高校活力是关键

    我国高校办学的自主权有相应的法律、规则和政策进行明确规定,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在现实的高校运行中,对于专业设置、招生政策、经费使用、学术交流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办公用品都需要走集中采购,每年基本上只有一次采购,这会给科研活动带来很多不方便;
    科研经费的财务报销过于繁琐,直接发放的比例太低,使得科研人员很多精力放在财务报销上,而不是科研活动上。理想状况是一方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同时高校也要合理使用办学自主权,避免权力滥用。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一流办学大学 “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金桥(2022年9期)2022-09-20“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10期)2021-12-26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山西教育·招考(2021年8期)2021-12-17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在线学习(2021年12期)2021-01-03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后浪与前浪视野(2020年15期)2020-08-23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山西教育·招考(2019年10期)2019-09-10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6期)2019-05-28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湖北招生考试·高考资讯(2009年9期)2009-01-05

    推荐访问:借鉴 逻辑 成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